说明方法教学概念化的误区与矫正
——以《恐龙》第二自然段教学为例

2018-02-22 16:34滕衍平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雷龙说明性恐龙

滕衍平(特级教师)

近年来,在说明性文本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开始关注文体特征,并把说明方法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说明方法的教学呈现概念化的倾向。这种概念化教学的严重后果是使学生忽略了对言语形式本身的品味,说明文的学习成了说明方法的学习,成了说明概念的叠加。那么,如何让说明方法的教学走出这样的误区呢?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恐龙》一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将说明方法教学与朗读课文结合

朗读,是促进理解的路径,朗读也是理解后的有声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基础要求。朗读既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安排学生朗读课文的训练,也是学生要达成的能力目标。教师应该通过某篇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某一类课文的朗读方法,提高其相应的朗读能力。说明性文本的朗读是需要指导的,读好说明性文本,是习得一种语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本领。说明性文本的朗读同样需要“有感情”,这里的“有感情”是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读出文本表达的意思,读出作者表达的用意。具体而言,就是在朗读说明性文本时要强调出事物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恰恰是作者运用说明方法的要点。比如,《恐龙》第二自然段中这样描写雷龙: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每踏下一步就会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如何将说明方法的学习与朗读结合在一起呢?首先要明确,读这段文字的语调需要平实、自然,不需要慷慨激昂,也不需要抑扬顿挫。其次,要指导学生读出事物的特点,也就是说要读出作者表达的“意”。笔者建议可以这样处理:第一分句,朗读的时候要强调“庞然大物”这个词语,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雷龙的首要特点;第二分句,应该强调的是“六头大象”,因为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旨在比较中突出雷龙的重;第三分句,强调“轰响”,也是为了突出雷龙走路的声响。这两处的强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重音、轻音等方法来突出雷龙的特点。最后一个分句,是个打比方的句子,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比作的事物,读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在“好似”后面停顿一下的方式,强调出“雷鸣一般”。这样的朗读指导,就可以把雷龙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特点融合统一。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好梁龙、剑龙、三角龙的语句。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想一想如何读出恐龙的特点,读出作者的表达特点。

二、将说明方法教学与言语品味结合

一些教师在教说明文的时候,往往是概念先行,课堂上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在辨别哪些语句是列数字,哪些语句是打比方。学生把文本中的语句拆解开来定好位了,教师就以为教学任务完成了。如何避免这种说明方法教学概念化的现象呢?下面还以《雷龙》这一部分的学习为例,谈谈如何展开教学。

师:默读介绍雷龙的语句,看一看雷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师:在这个成语中,“庞”与“大”的意思相近,都表示“大”。“庞然大物”,顾名思义就是庞大的事物。那么,哪些词句告诉我们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呢?

生: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大象已经很大了,比六头大象还重,说明雷龙是庞然大物。

师:是啊,同学们,今天我们肯定见不到真正的恐龙了,而大象是我们熟悉的。作者写雷龙,没有直接写,而是把它与大家熟悉的大象作比较,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雷龙的体征了。是比一头大象吗?

生:不是,是六头。

师:如果写成比十头大象还重,不是更能突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吗?

生:……

师:既要突出特点,同时还要准确地写出特点。这个数字不是随意的。像这种通过和熟悉事物作比较来准确写出恐龙特点的说明方法,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作比较”。(板书)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生:雷龙每走一步,都会发出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雷龙走路的声音很响,也说明它的身体很庞大。

师:如果只是说走路的声音很响,有多响呢?读者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为了让读者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作者在这里打了一个比方。咱们都听到过雷声吗?

(生点头)

师:我们一起模仿一下。

生:轰隆隆——

师:你看,雷龙走路的时候声音就是这样的。你想一想,一般的动物走路会这么响吗?

生:不会。这正说明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师:所以,雷龙的名字也正是由此而来啊!

(生恍然大悟)

师:你们看,作者把比较模糊的东西,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来,就把雷龙的特点写得更清楚明白了。我们把这样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你们看,打比方和我们说的修辞手法中的哪一种很相近?

生:比喻句。

师:是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不同的是,打比方属于说明方法,作者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介绍一种事物的特点。

在这里,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在言语品析之后,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这是一种说明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作者是如何写好梁龙、剑龙和三角龙的。这样一来,说明方法的学习就避免了概念先行,而是融入了言语学习的本身。

三、将说明方法教学与迁移运用结合

针对说明性文本的练笔内容,如果学生仅仅学习的是说明方法的概念,就很难写出精彩的文字。那么,如何把说明方法从概念自然地转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方式呢?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学生把这篇课文读上三遍,然后尝试做教师提供的练笔内容,他们能写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学生和教师一起经历了上述学习过程,再去做这个练笔,他应该能写到什么程度?这两次练笔内容之间的落差,就是这节课的教学价值所在。有了这样的理念作为基础,那么,教师迁移练笔的设计方向和方法就相对明确了。因此,笔者在教学这一段之后进行了这样的练笔设计:

1.思考:如果让你给图上的恐龙起一个名字,你准备叫它什么龙呢?为什么?

(呈现一组恐龙的图片以及简短的文字介绍,比如“身长1米”。)

2.交流:运用下面的句式进行介绍,并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

我是_____,我_____。

3.仿照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整体地介绍一下图中的恐龙。

此处练笔,笔者利用这段文字中恐龙的形态特点与名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为新呈现的恐龙命名,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动脑,主动观察捕捉恐龙的形态特点。由于提供的文字中有具体的数字,学生在介绍恐龙特点的时候,很自然地运用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且很多学生能够发挥想象,把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也运用到表达中。待到学生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把刚才交流的内容组合起来。这样,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由句到段的过渡。在这里,学生对于说明方法的领悟与运用,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变成了一种言语运用的能力,一种言语运用的习惯。

猜你喜欢
雷龙说明性恐龙
吼声像打雷的雷龙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说明性讲述在大班建构游戏分享环节的运用
雷龙
一封奇怪的信
雷龙的叫声像打雷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