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的艺术
——浅论支持与鼓励

2018-02-22 20:3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个体孩子教育

(中共玉溪市红塔区委党校 云南玉溪 653100)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自动自发的本性,好奇是天性,是学习的动力。他们之所以会在后来的学习和成长中失去这股自动自发的动力,主要是来源于“障碍”。而这些“障碍”最有可能的就是源自于成人对他们的压抑,对他们的好奇和不同的思考的谴责、批评或禁锢。这些看似对学生的保护和引导,恰恰成了阻碍他们与成人亲近交流,成了他们积极成长的绊脚石。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更集中和有赖于学校中教师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而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导孩子本身具有的自发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建构,主动生成。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信任、认可的平台,要求老师能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启发,提供各种经验学习、丰富的知识与历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1]

简单而言,如果你新种一棵树,千万别忘了同时打上木桩。它需要外力的支持,才能经得起风雨的洗礼,获得成长的机会。所以教师要想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对话的平台,谋求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本质和目标,就必须首先学会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技巧和方法。支持对于学生而言,会像及时雨一样,适时获得舒展和成长,带来信心和主动学习的力量。有一则故事很具教学智慧。它是用象征式的语言写的,其涵义就在表达教导者对被教导者的接纳与支持,而使一个残缺的人也能因而悟道。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得到高僧在山洞里坐禅,这时来了一个无头鬼要问法,高僧还没等它开口就说道:“你本来没有头,所以不会头疼,真好!”无头鬼听了得悟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只有手脚的无体鬼,高僧也对它开示道:“你本来没有身体,所以不会为五脏六腑的疾病而感到痛苦,这是何等的幸福!”无体鬼听了之后也得悟走开了。后来许多鬼都来问法。无口鬼来就对它说,没有口最好,免得恶口两舌,造业受罪。无眼鬼来求法就说,没有眼睛最好,免得乱看心烦。无手鬼求法就说,无手最好,免得偷盗打人。他们都得悟而去。

其实,人也同故事中的鬼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缺陷,学习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兴趣、性格、体能、爱好亦互不相同;将故事中的鬼或现实中众多的人微观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其实每一位学生的资赋各有胜负优劣,教育必须要先能支持学生,接纳学生,肯定学生,然后才能引导他学习成长,实现其潜能的发生和创造。

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是能发现孩子的专长和优点,并给孩子支持和鼓励的教师。他能一眼看出学生的困惑、不安和脆弱,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在学生的心里建起支持和鼓励的城墙。当然,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更能借着支持和鼓励的力量,引发孩子自动自发的积极性,使孩子自觉地参与到学习建构之中去。

鼓励和支持对于我们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而言,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活生生的教学艺术。要想操作好这门艺术的实践,教师就必须在掌握人性,了解学生和深知教育本质的前提下,对孩子发出有效的影响力。

一、支持和鼓励的范围性

支持和鼓励必须有明确的行为目标。不可笼统地对部分或对全部学生加以赞美,要知道比较才能最好的激励。对于个别的特例,我们应该把其单独拿出来放到集体或公众的面前进行肯定,既做好树立榜样的工作,又实现学生个体积极性的提升,使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和竞争。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走极端的路线,做得要么一下子把孩子捧到天上,要么一下子又把孩子扔到地底,任何一种盲目的举动和行为,都只会导致学生的发展朝着与教育不符的负向方向去发展。所以,对于学生,尤其是对于学生个体的支持和鼓励,我们要保持好一个适中的度,不偏不倚,讲求学生行为造成的实际效能。实在不宜盲目地在孩子面前给孩子大灌迷魂汤,这会让孩子看不清自己,对自身作出不准确的定位,让孩子的心智成长有害无益。[2]

二、支持和鼓励的定位性

我们提倡支持和鼓励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必须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思考和积极认知的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先设法使孩子有主动表现之后,才能对他的行为表示出支持和鼓励的意向。支持和鼓励学生不是为了让学生在每一件事上去对教师产生依赖,而是为了让学生在遭受挫折、失望、惧怕、退缩时,在经过自己尝试和实践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坚定、信心和安慰,给他纾解心情的机会,然后再引导孩子看出希望,重建信心。对于这一过程的定位、实施和贯穿,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原则:帮而不让其懒,扶而不让其惰,最终解决问题的主体还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我们能做的就仅仅只是看着他怎样坚强地走出低谷,获得成功。

三、支持和鼓励的及时性

支持和鼓励是要抓住时机的,时机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会差很多。对于孩子在探索和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态度,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以“三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对于学生的关注。首先是“细心”,事无巨细,身体力行才能把小事都做好、做细,这样的人又何愁大事不成,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细心留意学生的行为动向,了解学生的情感心态,这样才能在学生需要支持和鼓励的时候,少走弯路,直达主题。其次是“耐心”,教育引导学生,不是简单一时的事,因为学生随时都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环境中,而每一个学生本身更是一个随时在发展变化的个体,这就使我们对学生的支持和鼓励也同时处于一个反复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我们必须做好面对各种变化和反复的心理准备,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始终能够在教师激励的温暖中勇敢坚定地走下去。最后是“平等心”,在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会陷入教师中心的怪圈,而忽略忘记了学生本身的能动主题性,帮助学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学生成为以心交心的朋友,只有真正和学生成为朋友,进入学生的世界,探知他们的所想所要,教师才能收集到可靠真实的信息,在学生需要自己的同时作出合理科学的支持和鼓励,帮学生走出困境。

四、支持和鼓励的逆向性

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支持和鼓励,通常只针对学生正向积极主动的行为,而对学生负向消极被动的行为报以强制和批评。殊不知,正是教师面对奖惩这种不可逆的思维和态度,使一大批在关键时刻需要老师支持帮扶的学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遇,乃至影响了其一生的发展。在教师的教育手段中,强制和辱骂是违背支持和鼓励的教导方式。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道,孩子犯错也需要支持才能改正,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教师去支持学生犯下的错误行为,而是支持他们改进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面对所有错误,都摆出教师的权威,一棒子打死,而不去关注甚至是去漠视学生正在发生的心灵的。面对学生,面对对错,教师都应该摆正一个天平,那就是爱心为框架,以教育为砖,以支持鼓励为瓦,充分利用一切诸如一个微笑、一句赞美、一次激励、一个奖赏或肯定的态度等支持和鼓励的媒介,共同搭建起造就人才的大厦。

在我们的教育中,惯常的教导方式是利诱和强制,把孩子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用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来教育孩子,结果,支持和鼓励的目标变成了师长本身,而孩子反倒成为了大人为达到自己愿望的手段,这最多只能称为是强制或引诱。而不是真正的支持和鼓励。真正的支持和鼓励的最终目的是孩子的自我实现,是孩子独立自主思考,是孩子健康的人格的养成,而不是一种溺爱的亲昵。教育的结果如果不是造就了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个人,就不是好的教育,如果用支持和鼓励的手段,来塑造听话、依顺和温顺的孩子,那么教育就成为扼杀“觉性”的刽子手了,这是值得我们教师引以为戒的。

猜你喜欢
个体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