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朝琵琶音乐的艺术魅力

2018-02-22 12:32闫姝宁
戏剧之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唐朝

闫姝宁

【摘 要】纵观整个中国史,唐朝无疑是最出彩的一个时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丰富多彩的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使得许多国家和民族对唐朝趋之若鹜,奉其为天朝,这使得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大唐,从而促进了外域以及各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在华夏大地上得到广泛吸收和充分发扬。琵琶自波斯起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在经历了本土化的演变之后为大家所熟知,而盛唐乐舞的空前繁荣又将琵琶推上了更高的舞台,成为唐朝的国乐。一时间琵琶高手在唐朝云集,大量琵琶作品也随之涌现,而琵琶以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它所带来的文学效应和交流传播的能力,更使得琵琶深受人民喜爱。

【关键词】唐朝;琵琶艺术;文化魅力;琵琶诗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44-02

一、细腻优美的乐曲——唐琵琶曲

琵琶自魏晋的传入到唐朝的大肆提倡,其演奏技艺不断提高,表现力日趋丰富,逐渐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器,从宫廷到民间、城市到边塞、世俗到庙宇,琵琶声几乎无处不在,而琵琶在燕乐歌舞中的广泛运用,更在多种音乐分部中担任着首席的位置,一时间,音乐素材的广泛需求使得大量优秀的琵琶作品涌现出来。

唐朝优秀的琵琶曲子很多,这其中有一部分来自燕乐歌舞大曲,如《六幺》、《霓裳羽衣曲》、《凉州》等就是其中著名的乐曲,而《六幺》尤其受人喜爱,白居易的《杨柳枝》中就说“《六幺》、《水调》家家唱”,还有《琵琶行》中“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之一,《教坊记》载有此曲。此曲本是女子软舞的伴奏乐曲,舞姿讲究轻盈柔美,因此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柔婉,后改编成琵琶曲。

现代的“仿唐乐舞”曲子《新翻羽调绿腰》就是根据史料中描写的《绿腰》舞创作而成。乐曲模仿唐代大曲的结构形式(杨荫浏将唐代歌舞大曲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散序;中序、拍序或歌头;破或舞遍),将乐段分为五部分,并予以标题加强描写。乐曲的引子标题“散序多拢捻”来自元稹《琵琶歌》中描写六幺的“六幺散序多笼撚”一句,采用慢快慢的节奏形式,短短两行就将曲子优美和急促的音乐风格表达了出来,还未出曲调,就先有了飘飘欲仙的意境。其余四段分别采用李群玉《長沙九日登东屡次观舞》中的原句,第一段“轻盈绿腰舞”,这段旋律优美柔和,多拉弦和轮指,唐朝韵味十足,注重表现舞女轻盈曼妙的舞姿;第二段“慢态不能穷”,乐曲慢起渐快,用摭分和附点节奏带动气氛,后又采用前十六的节奏使情绪生动活跃,犹如舞者开始变换舞步跟动作,姿态百生,令人目不暇接。第三段“宛如游龙举”,开头在四弦上摇指,后运用两拍的大附点,声音气势浑腾,接着大段的轮指表现舞女们开始大变队形,相同的旋律和节奏就好像舞女们穿插如梭,来回旋转;最后一段“繁姿曲向终”,入破,进入乐曲的最高潮,节奏仿造六幺的“花十八拍”,迂回曲折、复杂多变,而旋律中快速的弹挑夹杂着大量扫拂,使得绿腰舞蹈在快速的音乐中急速翻旋、高潮迭起,整首曲子抑扬可喜,舞亦随之,表现出生动的乐舞场面。全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节拍多变,颇具古风,亦为仿古音乐的创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而唐朝众多的琵琶高手更是丰富了琵琶音乐的创作。盛唐时期的诗人王维作曲并演奏的《郁轮袍》曾是流传千古的琵琶名曲,清朝诗人袁翔甫说“我为伤事方塞耳,不堪重听《郁轮袍》。”就能体现出乐曲的风格。唐薛用弱《集异记》中:“维未冠而有文名,又精音律,妙能琵琶,为岐王所重。维方将应举,求王庇借。王遂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维奏新曲号《郁轮袍》,为公主所激赏,乃为之说项,维遂得高中。①”讲的就是王维因一曲琵琶而高中。白居易《 秋夜听高调凉州》“促张弦柱吹高管,一曲凉州入泬寥。” 元稹的《琵琶歌》“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撚。”中都有提到《凉州》曲。

唐朝琵琶音乐大都细腻优美、温婉清丽或者幽怨凄苦,多抒情性的表达。如《唐会要》卷三三“燕乐”条中记载:“贞观末,有装神符者,妙解昆琶,作《胜蛮奴》、《火凤》、《倾怀乐》三曲,声度清美,太宗深爱之。②”这三首作品就声音优美、细腻婉转。唐朝中后期是琵琶发展的高潮期,虽然有大量的琵琶作品诞生,但当时朝政败坏、局势动荡,唐王朝由盛转衰,许多宫廷艺人流落民间,因此琵琶弦音恐怕也多是反映境遇的反差、人民的疾苦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就连唐诗中也说“低抱琵琶含怨思”“大底曲中皆有恨”“琵琶弦中苦调多”。

刘德海大师曾说:“论琵琶乐曲的风格和品位,大唐大拨大弦嘈杂之遗声,艺术经百年审美人性化转向,琵琶逐渐成为雅室殿堂之细乐”。琵琶,曾在中国的大地上辗转流离,终以其独特的声韵落户唐朝,并自成风格,影响着千秋万代。使得我们能以千年之隔,聆听大唐的古韵。江头小畔,闲抱琵琶,细捻轻拢,如小溪叮当;宫廷楼阁,曼妙舞姿,嘈嘈切切,似雨打芭蕉;闺房怨女,诉离别情,珠落玉盘,像绵绵细雨。点点音律,自上心头。

二、以“和”为美的思想——唐琵琶音乐底蕴

看中国古代器乐史,钟磬之声始于宫廷内院,瑶琴之音存于文人墨客,嵇琴之乐兴于勾栏瓦舍,也唯有琵琶盛于一个时代,流行于一个民族,其中的艺术魅力也就不仅限于乐器本身,它所承载的思想更是引人深思。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思想,几乎所有人都会说“和”。“和”字代表和谐、和平、和缓之意,儒家《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而道家的“无为”思想更是告诉大家天地、自然、阴阳集的和谐之美,中国传统音乐便是继承了这一思想, 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在我国先秦时期诗、乐、舞三者统称为“乐”,“乐”是一个大范围的艺术总称,因而又叫“和乐”,可见“和”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琵琶就是讲究中和之美的乐器,燕乐中讲究与歌舞的相和,文学中讲究与诗词的相和,合奏中讲究与乐器的相和。而唐朝提倡兼容并包的和谐之美,各种文化思想的融合之美,与多国交际的和平之美也在无意中造就了琵琶的和美。“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而这恰恰符合琵琶的声音音色,雄壮、柔美;粗犷,细腻;激烈,哀怨;欢快,悲伤;高雅,通俗。矛盾的载体,却又通通的集中于这一件乐器之中。把不同意境情感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才使琵琶受到不同阶级的喜爱,流传广远。

琵琶这件乐器经过汉文化的洗礼,以“中和”为思想,在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的风格中拿捏自如,成为一件雅俗共赏的乐器。而现在对琵琶音乐的乐曲创造或二度演奏,亦不要忘记“和美”的思想。

三、唐琵琶艺术的价值所在

唐琵琶艺术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成就,而且对后世也有广泛影响。自唐以后,琵琶就一直作为民众喜爱的乐器被广泛运用于生活娱乐中,并在明清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出现了高潮期,为现代琵琶的发展提供了很多贡献。而笔者结合现代琵琶音乐的发展,对唐朝琵琶的艺术贡献做了三点总结:一是交流;二是创新;三是继承。

唐朝时期,政策开明、经济繁荣,与各国交往密切,音乐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而琵琶作为中西结合的产物,也走上了强势发展的道路。现代琵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与西方音乐乐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并且得到了很大发展,如许多国外优秀的经典曲目《查尔达斯舞曲》、《土耳其进行曲》、《月光变奏曲》、《野蜂飞舞》等,这些作品经过琵琶大师的改编,让我们聆听到了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些音乐不仅充分体现了琵琶非法的表现力,而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在演奏技巧上,琵琶演奏大力吸收吉他技巧,在保持弹奏法为主的情况下,引进吉他的勾弹法,使其演奏技巧更加丰富全面,表现力也大为增强。演奏方式上,模仿西方的器乐演出形式出现了琵琶协奏曲,代表作有《草原小姐妹》、《花木兰》、《静夜思》、《春秋》、《祁连狂想》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曲目,其中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出现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琵琶声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内在张力,表现力了相当丰富,素来能有与一支交响乐队相媲美的气势,而曲子在演奏时又用大型交响乐队为琵琶协奏,兩者结合,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当时唐朝众多琵琶高手、艺人不断提高琵琶演奏技巧、演奏方式,改革琵琶形制、制造,取长补短,去陈出新。现代琵琶艺术家刘德海先生就采各家之所长,兼收并蓄,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技法,并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琵琶优秀曲目如《浏阳河》、《草原小姐妹》、《天鹅》、《老童》、《倒垂帘》。许多青年琵琶家也大胆创新,与现代流行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钢琴等的结合,让琵琶传统音乐中添加了多样、新奇的声音。而用琵琶演绎爵士、摇滚风的音乐,更使琵琶多了一丝时代感,拉近了与现代音乐的距离,深受现代大众的喜欢。

琵琶自传入中原后一直被成为“胡琵琶”,但在经历了千年的汉文化熏陶以及我国人民的再创造后才形成了一件地道的中华民族乐器,所以拥有文化底蕴的乐器才是民族乐器,民族文化是精髓,是一件乐器的灵魂,丢不得。但现在许多琵琶作品“音符‘无政府,嘈杂尖暴的特殊音响成了‘主流”。所以要提倡创造者“为琵琶而弹琵琶,为寻求精神家园而创作”的创作理念。

相较于唐朝时期的环境,当代的中国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政策,所以现代琵琶音乐艺术要多借鉴唐琵琶的发展经验,结合世界先进的音乐技术,不断改革创新,使我们的琵琶艺术及民族艺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结语:琵琶声色多变,曲风或柔美细腻或慷锵有力,不同的意境表达将唐朝太平鼎盛的繁荣表现的淋漓尽致;唐朝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也使琵琶艺术不在屈于酒肆深巷中,反而盛行于国宴礼仪、文人雅舍中,将琵琶推上了政治交流的舞台。唐朝因琵琶而出彩,琵琶因唐朝而繁荣。唐琵琶艺术,不仅流传于当时,其魅力更是至今为人们所称赞。

注释:

①薛用弱.唐.《集异记》

②周晓薇.唐太宗与琵琶乐曲[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04):66-69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庄永平.琵琶手册[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赵为民.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4]于静.对演奏琵琶传统乐曲的认识[J].剧影月报,2005,(02):68.

[5]池玲珑.唐诗中的琵琶艺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01):78-81.

[6]王清雷.琵琶: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民族乐器之王探源[J]. 广播歌选,2010,(06):52-53.

[7]王赞珍.刍议琵琶在隋唐音乐文化架构中的凸显地位[J].中国音乐,2009,(02):174-179.

[8]张静波.琵琶与中国文化[J].民族艺术,2005,(02):74-77.

[9]吴蓉.唐代的琵琶艺术与琵琶文化[J].兰台世界.2014,(22):113-114.

猜你喜欢
唐朝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舌尖上的异域风情
试论吐蕃与唐会盟的安边功能
论审美与时代的关系:以中国唐朝为例
信安王祎传小考
唐朝洛阳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