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志愿服务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研究

2018-02-22 11:11韩雯
职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适应

摘 要: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是老年人能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角色变化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决定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品质。本文基于徐汇区老年教育志愿者的调查研究,从社会适应、交往适应、角色适应、群体适应四个方面,分析参与志愿服务对提高老年人四个适应力的帮助,进一步验证参与老年志愿服务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促进作用。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意义,扩大老年志愿服务支持,积极倡导老年人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发展自我,提升价值。

关键词:老年志愿服务;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适应

作者简介:韩雯(1980-),女,浙江余姚人,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社教部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088-06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的主张认为,老年人群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价值潜能,他们积累的经验、积淀的智慧都是社会一笔宝贵的财富。应鼓励老年人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价值。

一、基本概念

(一)老年人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是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人们在与社会的交互中,需要通过角色知识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内化,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1]。社会学把贯穿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两个阶段。人在经历了早期社会化之后,需要独立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发展,故而需要持续不断地继续社会化过程。

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后阶段,是老年人积极习惯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社交方式、社交群体变化的过程。它反映着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也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品质,亦能达成政府和社会倡导的“积极老龄化”。

(二)老年志愿服务

老年志愿服务是老年人贡献个人时间、精力、金钱和精神,在不为物质报酬所动的情况下,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的行为[2]。我国老年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专业性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比如由退休医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发起的银龄行动,由退休教师组成的志愿者支教隊伍等都是专业性服务。老年教育志愿者是最近几年随着老年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志愿者队伍,上海在2014年成立了老年教育志愿服务队,每个区都成立了分队,目前已经招募老年教育志愿者29.2万人(2017年)。

党和国家积极倡导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老年志愿服务是发展老年人力资源、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有国外学者在对老年志愿者的调查研究发现,道德上的满足感是产生志愿行为的主要动机。部分老年人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来维持自我认同,提升对自我的价值感。而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老年人学习新知识,尝试新发展,适应社会角色变换,保持社会交往,对其继续社会化具有优化作用[3]。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对老年教育志愿者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社会参与情况、角色适应情况以及生活状况等,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个指标,来反映和论证老年志愿服务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影响。

(二)样本的选择

2018年6-7月,徐汇区老年教育志愿者调研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从徐汇区13个街镇社区学校的老年教育志愿者团队中选取了6个,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114份。

(三)样本基本特征

1.性别:被调查的老年教育志愿者中,女性87人,占比76.32%,男性27人,占比23.68%(见图1)。老年教育志愿者呈现明显的性别分化,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比例三倍。

2.年龄:在调查样本中,年龄在50-59岁的有21人,占18.42%,60-69岁的有59人,占51.75%,70-79岁的有33人,占28.95%,80岁以上1人,占0.88%(见表1)。

3.学历:被调查的老年教育志愿者的学历以高中及以上为主。初中及以下15人,占13.16%,高中包括中专、技校、职高的有49人,占比42.98%,大专34人,占比29.82%,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有16人,占比14.04%(见表2)。

4.职业:退休前职业分布的调查结果如下表(图2),企业管理人员最多,有38人,教师、工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别占了14.91%、21.93%和16.67%。

5.服务内容:老年教育志愿者主要以在老年教育机构参加学习的老年人为主,服务以教学、助学、导学等内容为主,还参与其他的社区服务。本次调查中,在服务内容的选择上,选两项服务内容的占到47.37%,10.53%的志愿者参与了3项及以上的服务。志愿内容以参与活动为主,共有61位志愿者,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参与居委、敬老院等展演。参与社区教学、学习团队组织、班级管理的分别有44人、42人、23人(见表3)。

6.服务时间:本次调研的结果显示,老年志愿者的服务频率普遍较高(见表4),有43.86%的老年人每周参与志愿服务1-2次,每周服务3次以上的志愿者也有21.93%,每月参与服务1-2次的占到14.91%,另有19.3%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参与不多。

三、研究分析

在人的继续社会化过程中,“适应”是一个关键词。老年人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享受高质量的老年生活,需要积极地持续社会化,适应社会和自身多方面的变化,达到身心的协调发展。本研究从社会适应、交往适应、角色适应、群体适应四个方面,分析参与志愿服务对提高老年人四个适应力的帮助,进一步验证参与老年志愿服务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适应: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老年人跟上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变化。老年期,人的视觉、听觉、体力与精力等都有衰退,加上自身观念的束缚以及学习能力的下降,较难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和新观点,导致了他们往往较难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际关系、社会参与、家庭和睦等。

老年教育志愿者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五花八门,主要集中在“丰富自己生活,发展自我”、“比较乐于为人服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履行公民社会责任”、“在为他人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等(见表5)。可见,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还是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发展自我,体现价值为主旨。而在“参与志愿服务最大的两项收获”调查中(见表6),“丰富生活,体现价值”选项排名第一,与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达成高度统一。最大收获排名第二的则是“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及学以致用”,这反映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对提高社会适应力的支持和帮助。还有18位老年人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他们对社会新现象的新解读。

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强化老年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意识,还为老年人更新知识技能,跟上社会发展提供机会,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在随机的志愿者访谈中,有多位班长志愿者表达了参与志愿服务,有很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新科技,跟上时代节奏。很多老年人从原来对智能手机无兴趣、无需求的态度,发展为用微信手段管理班级,推送学习资源,带动更多的老年人学习、掌握新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变。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主要作用,是使老年人能够适应变化的日常社会生活的要求,和社会上其他成员正常交往,按照新环境下的社会规范安排生活,并满足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需要[4]。

(二)交往适应: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老年人扩大社会交往

老年人退休以后,交往圈子会因为工作关系的结束而缩小。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发展,使得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越来越多。远亲不如近邻的年代也随着商品房的变革以及独门独户住宅架构的变化,离人们日渐遥远。老年人的交往范围日渐狭窄,社会交往也日渐减少。

而在对老年教育志愿者的调查中,66.67%的老年人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很有信心,没有人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存在困难(见表7)。12.28%的老年志愿者认为现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很广,35.96%认为社会关系网络较广,认为社会关系网络一般的占到48.25%,只有4位志愿者觉得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比较窄(见表8)。由此可见,老年教育志愿者们对社会交往的态度是积极的,能力是自信的。在“现在交往的主要对象”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志愿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参与活动时认识的朋友”(见表9)。可见,参与志愿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往空间,年纪、经历、地域上的同质性可以促进交流,发展友谊,从而更顺利地适应晚年生活,顺利完成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次社会化。

本次调研,对“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和“社会关系网络状况”进行了回归分析。数据显示,参加志愿服务具有稳定频率的老年人,参与度越深,社会关系网络越广泛(见图3)。参与不多的老年人,社会关系网络状况呈现正态分布变化,大多数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状况一般,关系网较窄的比例高于具有稳定频率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

(三)角色适应: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老年人实现角色转换

进入老年期,人们的角色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劳动角色转变为供养角色,决策角色转变为平民角色,工具角色转变为情感角色,父母角色转变为祖父母角色等。尤其在刚刚退休时,老年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以及角色承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老年人的社会化功能会出现问题,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社会角色,产生自卑、多疑、易怒与自怨自艾等情感,甚至郁郁寡欢,悲观消沉。也就是说,老年人在退休后会经历一个“角色丧失”和“角色退出”的过程,要实现平稳过渡,就必须调整认知和行为,客观地认识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同时积极寻求新的次一级的角色,来填补原有角色的缺失,进而维系自己和社会的种种联系。

每位志愿者在参与不同的志愿服务中,需要经过报名、培训、评估等一系列的过程,一般有统一的着装和装备,履行必要的职责。每项志愿服务项目赋予不同的志愿者不同的角色,新角色可以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实,生活态度更加积极,从而更好地承担原有角色,如夫妻、子女、父母、长辈等,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年人仍然是有用的。在本次調研的志愿者中,认为退休后角色转变较为适应的老年人占了89.48%,其中很适应的占到38.6%,比较适应的占了50.88%(见表10);认为角色定位很清晰的占到48.25%,比较清晰的占到43.86%,没有一个志愿者认为自己没有清晰的角色定位(见表11)。统计数据充分证明了老年志愿者强劲的角色适应力和准确的角色定位。

(四)群体适应: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老年人重建集体生活

个人融入一定群体的过程,即群体化,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途径,老人亦是如此。虽然退休后,老年人通常与原单位联系减少,与社区等地域组织的关系也并不密切,但他们对集体生活有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向往。

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老年教育志愿团队都是由学习班发展而成的,团队成员在群体学习之后,希望发挥能量,帮助他人,更不愿意离开群体,所以他们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统计数据显示,只有14.04%的老年人以交友为目的参与志愿服务,而有46.49%的老年人认为“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参与志愿服务最大的收获。可见,参与志愿服务扩大了老年人的交友途径,使老年人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在集体中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满足感。

老年志愿服务组织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场所或机会,使他们可以与年龄相仿的人密切接触、相互交往,产生老年亚文化群。在群体中,相近的年龄、相近的生活经历,使老年人很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丰富的志愿活动和学习,体现老年人的价值,增强老年人的自信;老年人不再感受到年龄和生理上的歧视,获得一种高出于过去身份的群体认同感。

四、思考与建议

本次针对徐汇区老年教育志愿者的调查,基本验证了参与志愿服务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促进作用。加强社会适应,扩大社会交往,适应角色转变,重新融入集体,能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强老年人自我发展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本次调研中,多数老年志愿者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其中认为生活充实有意义的占55.26%,感觉生活悠闲快乐,满意度高的占40.35%(见表12)。然而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毕竟为少数,多数老年人退休以后仍以回归家庭,照顾第三代为主要任务,没有继续社会化的意识,更无参与志愿服务的想法。这显然与积极老龄化的主导思潮相违背,也不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当然,亦有部分老年人有社会参与的意愿,但缺乏信息、路径和支持。因此,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倡导老年人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发展自我,提升价值。

(一)扩大老年志愿服务支持,提高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意识

1.个人层面:提高老年人认知境界。在本次调查中,有48.25%的志愿者是出于“自身比较乐于助人”而参与志愿服务的,呼应了多数老人的想法。而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年教育志愿者男女比例,女性高达男性的3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年人对志愿者的偏见。各个层面需要达成共识,全面提升老年人对参与志愿服务的认知,将老年志愿服务定义为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积极引导老年人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还能发展和完善自我,老年人需要继续社会化,需要社会融入。帮助他人和发展自我并不相违背,可以同步进行,并且相互促进。除了加强宣传教育等传统手段,可以通过学习、体验等活动,吸引老年人直接参与,增加老年人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2.家庭层面: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不仅要增加老年人的自信,还要让家人认识到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不但“图个开心”,而且大有可为,虽然他们在体力上不如年轻人,而时间、热情、技能和经验都是老年人的优势,能够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部分老年人不参与社会活动,源于家人的不放心和不支持。应提高全民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志愿服务的组织性和保障性,尤其注重志愿者的健康和安全,减轻志愿者及家人的后顾之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还需要得到家庭的鼓励,子女、孙辈可以通过实际行动为老年人加油鼓劲,共同加入志愿者行列。

3.社会层面:扩大老年人社会支持。“积极老龄化”倡导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政府和社会应创设条件,扩大支持。首先是要健全志愿服务立法,理顺对志愿服务主体的保障机制,保障老年志愿者的合法地位和正当权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运作。比如,美国的志愿服务法包括全国反贫困志愿服务计划、老年人志愿服务计划和志愿者协助企业计划[5]。我国广大民众已经形成了信赖政府、依靠政府的心理定势,政府应建立志愿服务管理长效机制,明确主管部门,提升志愿组织及活动的规划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政府还应制定志愿服务鼓励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并成立志愿服务基金会,扩大志愿者活动的经费支持渠道。同时,大力发展非营利性机构和社团组织,也能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和有效管理。

(二)规范老年志愿服务管理,增强老年人继续社会化保障

1.推行注册制度,保障志愿者的基本权利。我国已经建立了全国联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项目、招募管理志愿者、开展服务,社会公众可以自主进行注册,并选择感兴趣的团队和合适的服务岗位,参与志愿活动,以此实现供需有效对接。老年人参与的志愿服务,应该得到与青年志愿者一样的重视和规范管理,在老年志愿服务中推行终身注册制,规范老年志愿者的选、用、育、留等整个过程。各地还为注册志愿者購买了志愿服务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增强志愿者的基本权利保障。这从某种程度上,是给老年志愿者及其家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2.重视项目运作,提升志愿者的价值认同。以社区为载体推动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的平台建在生活的社区,是推动老年志愿服务最为现实、最为有效的方法[6]。社区应结合实际需要,遵循能力匹配原则,合理分配资源,开设志愿服务项目。尤其针对老年志愿者,要积极发挥老年人的优势,借助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宝贵的经验。

3.探索激励机制,激活志愿者的服务激情。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满足老年志愿者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人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进而充分激发和保持老年志愿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香港地区,老年志愿者被称为“长者义工”,受到社会的推崇和尊重。长者义工计划有一套制度化的评估和激励体系,服务机构为每一位老年志愿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表现,政府根据志愿者的评定等级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定期举行表彰大会,为优秀志愿者颁发奖章[5]。在激励机制的建设中,还要重视物质激励,可推广国际上普遍推行的“时间银行”模式。徐汇区老年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正在探索以服务时间兑换学习体验课,参与志愿服务,让老年人学有所成,老有所为,再用学习激励志愿行为,吸引老年人进一步学习,享受高品质的学习。

4.提高培训实效,促进志愿者的全面素养。参与志愿服务,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经历和体验,也是一种发展和成长。培训的意义就则更不凡了,能提高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各项专项技能,拓展老年人的眼界,直接促成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同时,每一次志愿者培训,都是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开发。建立培训机制,应完善志愿者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持续性,可以成立专门的志愿者培训机构,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引入专业力量,设计和组织分层、分类、分阶段的培训,为老年人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和社会参与机会。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韩雯,梁峰.老年志愿者导读[M].上海:中西书局,2013.

[3]叶崟.老年志愿服务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理东大学,2010.

[4]付晓萍.老年教育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功能分析——以上海老年大学为个案[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5):24-27.

[5]赵勇,段世江,王新文.美国和香港地区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经验与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54-57.

[6]赵海林.积极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建设[J].成人教育,2014(7):86-89.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适应
经济转型背景下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性探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应用分析
浅谈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与管理研究
让故事化解孩子们的爱恨情仇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试析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