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8-02-22 11:11李秋斌
职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摘 要: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很多技能操作型职业将被取代或改造,对技能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需加强学习引导,开展理论研究,注重实践探索,开发新型师资,做好教育规划与创新培养体系等。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秋斌(1963-),福建寿宁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高等教育、创业创新。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福建省高职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研究”(编号:2018CG01382),主持人:李秋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132-05

从1950年阿兰·图灵出版《计算机与智能》一书开始,人类正式踏入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随着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和神经网络算法的突破,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人认为在未来20年内,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代替[1],这必将会对职业教育和高职人才培养产生深刻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要应对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与人才需求发展,抓住机遇,及时变革,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打造大批能够胜任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技能人才。

一、人工智能对职业的影响及其人才新要求

(一)未来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机器人未来能否替代人类工作?”从科幻小说到科学研究,不断地被讨论。BBC新闻报道[2],根据研究表明英国现有35%的职业,在未来20年内将被机器人取代。Frey and Osborne(2017)[3]分析了劳动力市场702个职业被智能化替代的风险概率,认为多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职业被认为很有可能被淘汰。

这些研究普遍认为,那些不需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机械、重复的工作最容易被机器人取代,例如公司的普通文员、打字员、流水线上的工人、司机、保安、建筑工人、快递员、抄表员、收银员等。 但同时,大量需要创造力、想象力的工作机器人是无法胜任的,大量“个性化”、“人性化”、“人际互动情感化”、“未知探索实验性”与“创新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会被创造出来[4]。

(二)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所创造与改造

《与机器人共舞》一书作者John Markoff认为,未来每部署一位机器人就会创造3.6个工作岗位[5]。在人工智能时代,目前没有的大量新职业会被创造出来,而原有的大量职业与岗位会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升级、细分与改造。例如,当前扫地机器人基本普及[6],可以自动发现污物并帮助打扫,对保洁员这个职业的影响是,保洁员不再做清扫工作,而转为扫地机器人的管理与维护。总之在未来社会中,人工智能將会为我们提供足够的数据,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方便的完成岗位工作,经过人工智能改造的职业会更加人性化、数据化与自动化,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人际情感能力。

(三)人工智能发展对职业人才有新要求

虽然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远超人类,但在创造力、艺术表现力、想象力、谈判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等方面人工智能远不及人类[4]。因此,在进行职业人才培养时要将职业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要培养学生相关技能以外更要拓展学生视野,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学校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估等各个方面做出改革。

二、人工智能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发展拉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也拉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规格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职业教育的知识容量和知识体系要做出一系列调整。笔者认为这种调整主要从两方面切入,一是我们传统上给学生讲解、传授的知识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适应现代化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需求;二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最好都要掌握一点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比如最基本的编程、脚本语言等。今后人工智能必将深度参与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学会人工智能基本的编程就能将一些工作交给自己的智能助手完成[7]。

第二,人工智能时代对工业时代的替代,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新旧交替。未来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必将会被人工智能改造升级,与之相适应的职业会被保留、整合、改造。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比如大数据、智慧城市、物联网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将会被嵌入到职业技能系统框架中。

第三,人工智能时代要求从业者比以往更具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首先,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流程再造、价值链重组等方面将和以往有较大差别,将来的产业必定是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核心的,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掌握与之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二)人工智能发展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世界主流的教育模式是来源于普鲁士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育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班级授课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的培养人才,效率较高,二是降低了教育成本,使普通人也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了教育普及率。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弊端就是忽视了个体的发展,无法平衡个性与共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改变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轻个性、重共性的问题。首先人工智能能够提高教学内容质量。通过数据分析决定该职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评估方法。其次人工智能促进了老师由“教师”向“导师”身份的转变[8]。人工智能能够实现对学生的贴身服务,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未来职业教育模式下,工业领域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例将发生变化。未来社会工业领域将实现完全自动化,机械臂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实践教学由之前自己亲身实践变成机械臂的操作实践教学。关于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将会成为未来职业技能课程的重点。

(三)人工智能发展变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对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体系做出相应的变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组织、教学评估等方面。

教学内容:人工智能时代机械、简单、重复的工作都由机器人或机械手臂完成,人们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很难得到工作机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着重训练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关于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要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使学生掌握最基本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

教学形式和教学组织: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般都是老师在讲台上一板一眼的上课,学生趴在桌子上一页一页地做笔记。新兴的教学形式要摒弃这种说教式的上课,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运用人工智能这一教学手段更好地指导学生们的学习。当然,将智能设备引入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导致学生成为“低头族”,和机器交流的多了,和同学、老师交流的少了。所以在教学组织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多讨论、多协作,培养学生多元独立思考能力、多元价值观念、同理心等。

教学评估方面:传统教学评估主要是通过考试手段完成,考试有固定的试卷,固定的答案,这种教学评估虽然有效率,但是比较刻板,不能客观显示出学生真实水平,尤其是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传统的考试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通过分析每个学生的数据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价不仅仅在学期期末进行,而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

三、当前职业教育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理念仍停留在“适应”与“匹配”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人才需求的被动发展阶段,而针对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工业4.0”和人工智能则缺乏“引领”与“创新”的主导发展理念。诚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一方面是满足现有的经济发展与产业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更为重要的使命与职能是培养“开启未来”、革新现有技术并创造新产业。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理念要由“被动跟随”转变为“创新引领”,用全新的视角、理念来重新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我国职业教育一直缺少研究社会前沿问题的专家学者,对于人工智能对当前职业教育产生的潜在冲击我们也没有进行相应的研究[9]。为应对人工智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学校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高新人才”工程,着力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社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目前职业院校很少开设有关人工智能的专业,人工智能虽然是现代科技前沿,但是职业院校仍可根据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培養学生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能力。

(二)教育理论亟待完善

现代教育体系的出现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才开始的,距今也仅仅只有150年左右的时间,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出现的时间更晚,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黄炎培,美国职业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实用主义代表学者杜威,虽然各家研究范式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个体就业需求与工作岗位需求。传统职业教育理论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现代社会正在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向人工智能化时代的过渡时期,满足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理论还没最终形成,尤其是人工智能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理论还属于社会交叉、前沿学科,鲜有人触及。

(三)教育模式亟待探索

人工智能虽然是近两年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早就应用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工厂自动化,机械手臂的广泛应用就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明显特征,广东早在几年前就大规模出现用机器取代工人的现象,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职业院校缺乏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表现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在“工业1.0”和“工业2.0”背景下,以满足产业当前人才需求、匹配岗位素质与技能要求的前提下诞生并发展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对称”问题,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出口问题(即就业问题)。但我们也认识到,这种教育模式,在强调解决“人才当前需求”与“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降低甚至忽略了“人才前瞻性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质量与终身发展”问题。在该教育模式的引导与作用下,导致我国职业院校在学科设置中过于迎合市场需求,片面求多、求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少有创新,对市场上出现的新科技、新工艺、新趋势反应迟钝,滞后技术和社会发展。

(四)师资队伍亟待培养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工作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首当其冲。但是受教学任务繁重、学历层次低、“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师生比标准为1:20,但实际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师生比例达不到国家标准,从教育部高教司的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师资比例一般在1:25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30。专任教师的周课时一般在18-20课时,高于国家周课时低于12节的标准。高职院校教师疲于应对教学任务,在科研、继续教育方面投入精力有限,教师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其在交叉专业和前沿学科方面难以取得成绩。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加强学习引导,转变理念

第一,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教育与经济活动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各种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的升级转型对职业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产业升级转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职业教育理念需要做出相应转变。

第二,职业教育要更加人性化。未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性、机械性、不需要特殊技能和知识的工作。那些需要创造性、审美能力、情感交流的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识别人脸,但是在情感交流方面却不及一个五岁的孩子。情感交流、创新创造、艺术审美、价值判断等这些我们人类最独特的能力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并没有受到重视。

第三,职业教育要定制化。人工智能在取代一些人类工作岗位的同时会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未来新的职业会层出不穷,有些新兴的职业是职业教育还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足够的资源为自己量身打造学习方案,所以未来的职业教育是非标准化的,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定制自己所需要的学科教育。

(二)开展理论研究,夯实基础

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核心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个人价值。为加快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10],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撑。笔者认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要重点涉及新技术新产业人才需求研究、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体系研究、职业教育的新课程新师资新教法研究三个方面。

新技术新产业人才需求的研究重点是在新技术新产业的技术标准、产业形态、组织管理与运作模式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和胜任标准;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体系研究重点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有效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模式,运用哪些新方法,构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新体系;职业教育的新课程新师资新教法研究重点是对应新的人才需求和标准,构建哪些新学科、新专业及新课程,由哪些师资来实施人才培养,更新哪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

(三)注重实践探索,精益准备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新型职业人才,实践是探索新模式、新方法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学生新技能的主要手段。实践探索要遵循“精益思维”,即在实践过程中要从“点”上的需求出发,分析问题的关键,构建“原型”,通过实践试错,快速迭代解决方案。精益思维的优势在于可以点带面,降低实践探索的试错成本。一旦找到科学路径,可以快速拓展。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主张应用精益方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系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师资队伍建设中多进行“精益”实践探索,找到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有效途径。

(四)开发新型师资,迎接挑战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高速发展的时代,理念不断更新,技术快速迭代,“双师型”教师所掌握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本学科相关技能可能早已成为过去式,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新内容,不断研究新课题才能将本领域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11]。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为终身学习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学习机会。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仅仅要求具备“双师型”师资,还应具备新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新教育技术应用人才和新人力资源开发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一方面要通过“引进来”,另一方面要通过“走出去”,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以“升级转化”现有师资,做到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和专业化发展,保障职业教育新模式的实施发展。

(五)做好教育规划,搭建平台

职业教育要想实现长期良性发展,离不开教育规划。第一,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规划要符合自身办学规律。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以高质量的学科专业做支撑,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对现有产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高职高专院校要紧随时代发展,及时调整、设置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第二,高职高专院校要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结构转型,深入研究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六)创新培养体系,保障发展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要不断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新教育模式,推动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面对以人工智能和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经济形态,笔者提出“科研”、“教育”、“政府”、“行业”和“企业”五方协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即以科研机构引领、教育单位牵头、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行业协会制订标准和人工智能代表新企业共同参与,发挥各自职能与优势,构建全新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以未来职业发展力、创新力、学习力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根据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对应用型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围绕学生创新力、学习力、社会适应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学分。增加企业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企业挖掘学生个性与特色。二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导向,优化实践内容。将传统重视理论讲解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实验教学平台、产学研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硬件保障。三是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将其意见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

在知识经济、共享经济与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工业制造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将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生产方式,工人由重复性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逐渐转变为智能操作、创新创造的知识服务型脑力劳动者。我国职业教育在此大背景下,要做好教育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与师资课程教法的突破发展,主动承担起培育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新素质、新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使命,尽快融入创业创新、“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助力我国供给侧经济结构改革,打造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未来20年近半数工作或被机器人取代 [EB/OL].(2016-03-17)[2017-02-24]. http://data.163.com/16/0317/06/BIBD5DR900014MTN.html.

[2]BBC NEWS. Will a robot take your job?(2015-09-11)[2018-10-14].https://www.bbc.co.uk/ news/technology-34066941.

[3]Frey C B, Osborne M A.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7,114:254-280.

[4]許远.未来的职场 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兼论职业核心素养对于未来职场的重要性[J].中国培训,2017(24):20-23.

[5]约翰·马尔科夫.与机器人共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8-19.

[6]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来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EB/OL].(2016-09-22)[2017-02-24]. http://www.woshipm.com/it/417841.html.

[7]李科.人工智能的新突破与机器人时代的职业教育[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0-22.

[8]吴永和,刘博文,马晓玲.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7(5):27-39.

[9]张铁.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4(4):1-3.

[10]平和光,李孝更.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24):37-44.

[11]刘菲.基于人工智能的情感教育[J].天津科技,2010(6):20-31.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