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下物理选考的困境

2018-02-23 05:00福建省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栾泽
新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赋分卷面科目

□福建省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栾泽

高考制度恢复40多年以来,各种形式的改革从未间断,无论是命题形式还是考核科目都在不断进行调整。然而,虽然高考一直在不断自我修正,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独特作用,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许多“老大难”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其改革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2014年我国教育部新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为我国高考改革打了一剂强心针。此次改革最大亮点即是取消文理分科,由学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同时增加部分考试科目次数,成绩比较后采用分数最高的计入总分,解决过去“一考定终身”的问题。本轮新高考改革涉及面较广,无论加分方式还是综合评价细则都有较大改变。采取统一高考成绩与学业水平成绩,再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从而改善现行高考存在的“唯分数论”等问题。新高考改革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其抱着相当大的期待。可以说此次新高考改革提出了许多理想的改革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遭遇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困境未免就是“理科选考萎缩”的现象,尤以物理选考人数大幅度下降的问题最为突出。2017年参加浙江新高考的总人数达29.13万,而其中选考物理科目的只有8万考生,而同年上海参加新高考的考生中选考物理学科的也仅占30%。

一、物理选考的困境

突出学生自主选择性、尊重其学习兴趣,是此次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背后的设想是学生可以在经过一定专业的生涯职业指导后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同时学校及家长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其提供帮助,因而高校能通过高考真正选拔出创新型人才。但毋庸讳言的是,作为直接利益人的考生、家长、学校,他们选择考试科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考生成绩的最大化。因此作为影响整个规则走向的主角们,他们常常忽略了选考制的初衷,这直接导致物理科目成为了这场博弈选择下的牺牲品。众所周知,物理学作为理工科的基础学科,它为我们带来了认识世界的角度与方法。作为科学教育的鼻祖,物理学凭借自身的科学内涵为我们提供了改变世界的工具。学习物理学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的重要一环,是攀登科研高峰的必走之路。同时从现实需求的角度出发,大学中高达90%的理工科学习都需要物理学科作为基础。而当下选择物理学科的人数比例与大学物理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对等更加重了物理选考的不平衡性。长此以往,物理学科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将会逐年下降。在这场教育改革中,那些偏爱物理学科且在物理上有一定优势的学生反而更加忧虑。他们担心的是自己就算成绩再好,在等级赋分中仍然没有优势。这种忧虑的情绪在学生群体中层层蔓延,从而出现了“成绩差的不敢报,成绩好的不敢冒风险”的局面,导致选考物理的人数越来越少。

二、等级赋分制带来的新的不平衡

新高考改革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但是由于报考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考生所选的科目有可能不尽相同,不同科目之间也不能保持难度相同,不同科目的总分之间也不能相互比较,因此等级赋分制应运而生。等级赋分制指将学生的成绩转换为所考科目的排位等级再进行排列比较,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原始分为衡定成绩的评分标准,可以避免不同科目难度不同的问题。上海试点的等级赋分方案规定每科成绩从40分开始赋分,3分一个等级,共11个等级,满分70分。而浙江试点的等级赋分方案也是同样以3分为界划分等级,不过是从40分至100分,划分21个等级。可见,衡定一位考生的成绩高低的工具已经不再是原始分成绩,取而代之的是该生在此科目的百分位次,实质上是由参加此次考试的学生群体的水平和规模决定的。然而这种新出现的等级赋分制在现实中引发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采取等级赋分制是因为考生面对的不再是相同的考试科目,且同一科目每一个考生有两次机会,面对试卷及选择科目的难度差异,卷面原始分很难再作为固定的评分依据。但是等级赋分制这种模糊性评价是否真的能发挥其功能性价值?考生虽然原始成绩不同,但是等级赋分后成绩相同的机率将会大大提高。这将导致考生间的成绩区分度过低,从而很难拉开档次。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极易出现因为科目难度高而选择该科目考生减少的情况。如果考生群体人数过小,转换后的等级最高分可能远远不到设定的满分,这实际上缩短了这些科目总分的差距。这导致在总分合成时,一些考生人数少的科目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选择这些科目的考生会在不同程度上吃亏。[1]每一位考生都想通过自己选考的科目得到最优的成绩,但是依据等级赋分制的制度设计,是否能得到高的赋分已经不完全取决于卷面原始分,而是依据考生所选学科的其他考生的成绩,因此大家在选择高考科目时还要同时关注其他考生的选择情况。这种等级赋分制的制度设计迫使许多考生都采取了田忌赛马的策略,即避开强者的竞争而和弱者比较。“合理”选科的意义在某种情况下远远高于加强训练的意义。成绩一般的学生通常会选择难度较低的学科进行考试,而成绩中等及优秀的学生考量到选择易学学科中基础差的学生较多,自己成绩排位可大大提高的因素,也自然选择易学学科。这样,对逻辑思维要求不高的生物、技术、历史等学科成为选择的热门学科,而像物理这种本身具有一定难度的科目自然遭受到了考生的冷眼相待。

按照最新的赋分方法,每门科目考试中至少有1%的考生获得满分,但是我们应该明确这1%的含金量却是大为不同的。例如一些一流学校的物理学科势必会吸引一些有物理特长的学生去报考。高手云集下的比拼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真正具有实力的考生即使卷面考了再高的分数,面对更加有实力的对手依然得不到一个满意的赋分。通过分析卷面分与等级分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卷面分越高,其等级分数未必也会随之增高。假设物理学科卷面分为100到95分之间的考生,依据赋分比例其等级分所得分为100分。而卷面分在94到92的考生,其所得等级分为97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处在等级边界的考生分数之差一下就由1分增加至3分。等级分数使某等级内卷面分较高的考生失去了在本等级内的优势,却加剧了与上一个等级内临界分数考生的距离,对这部分考生而言,等级分数的使用有失公允。[2]因此这种等级赋分制对成绩较好的考生影响较大,考生的学习兴趣与辛勤努力换来的却是偶然性十分大的赋分,自己的考试成绩必将受到影响。这与新高考改革是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

等级赋分的目的是为了区分不同等级水平的考生,而等级区分的首要依据则是考生成绩占总考生中的排位。从考试结果来看,等级赋分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个等级内分分必争的紧张局面,但其在同一等级内发挥的作用却是有限的。处于同一等级的学生,如果卷面分较低,等级分数的划分确实可以缩小其与高分考生的差距。但若是掉入下一等级,则进而加大了与上一级考生的分数之差,结果就不容乐观了。同时由于不同科目的选考人数的不同及其科目的难度差异,尽管具有相同的等级赋分也不能说明考生就具有相同的学科能力水平。以物理学科为例,根据上海市历年高考数据以及部分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数据分析来看,物理科目考生群体不论在普通高考或是自主招生中,都是综合表现最优秀的群体。[3]物理学科选考难免最终是强强比较的结果,在科目可选择的情况下,不变的赋分人数比例导致了物理学科竞争更加艰难。可见,现有的等级赋分制度只专注于学科内的排位和固定的赋分人数比例,反而忽略了不同学科的不同选择人群的实际选择情况。这种依据自己得分利益最大化的博弈选择方式其实是另一种“唯分数论”的集中体现,导致学生纷纷抛弃选考以兴趣为出发点的初衷,而是依然被分数高低驱使。

三、高校招考的迷茫

高考改革的首要方向应是为了高校能更好地选拨出优秀人才。而当下科目任选不仅造成了赋分的复杂性,也破坏了大学教育的起点基础性。学生入学时的基本素质与学科能力都较以往的考生有着较大的变化。高水平大学针对此不得不进行教学计划的改变,理工科院校专业则遭受着更大的打击。过去虽然面对分省命题,不同省份有着不同考纲,来自不同生源地的考生在某些知识上会有所缺失,但是这种小范围的知识的缺失都是可以通过入学后的自我学习弥补的。而在上海、浙江两地的高考方案中,只要学生符合一门选考科目即可报考该专业,高校各专业实际上并不能对考生的选考科目有所限制。而凭借五花八门自主选考的考生入学之后,实际上大大增添了教师教学的难度。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一批大量基础知识缺失,且其某一学科能力没有经过选拔过的“空白”学生。尤其是在大量理工科考生避开物理的情况下,同一个课堂上有的学生物理的水平还停留在初中水平,而有的学生已经经历了高中三年的魔鬼训练。这种课堂内部的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无疑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这种本不应该出现的麻烦反而在很大程度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起点与质量。同时大量高校理工学科要求学生同时具有物理与化学的专业素养,但又常常面临着学生并没有选取两门科目的尴尬。由于考生选考时只需要有一门高校要求的选考科目即可,若此时高校化学专业仅将化学作为选考的必备科目要求时,那么除了招生到选考化学、物理的考生外,还会招到化学、历史等不同选择的考生。这为高校培养人才增添了许多障碍。

这种由于制度造成的学习成绩落后,不断打压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未接受系统训练的考生在起步阶段就与他人拉开差距,可能从此通往专业成就的大门将不再为他们打开。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需要修读大学物理课。这对那些选考没有选择物理的学生又是一个重大挑战。由于大学学习的自主性及其他学业的压力,高中没有进行物理科目学习的学生很难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理科萎缩”直接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已有部分知名高校表示出对于“理科萎缩”现象,特别是物理学科选择偏少的强烈担忧。[4]无论是从国家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出发,还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培养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工作。为了单纯提高等级分数而逃避物理学科,只会让我们国家丧失了一批又一批有潜力的科学人才。

2017年拟在浙江招生的约1400所高校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涵盖2.37万余个专业。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5]而针对浙江考生从7门科目中任选3门的选择方案有35种,而其中限选1门科目的选择方案就有15种。针对同一专业不同选考科目的考生来说,选考不同科目的考生将在不同的考试科目群体中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自己的成绩位次。由于不同科目所比较的群体不同,等级分数的比较并没有处在一个公平比较的平台上。参照样本的不稳定性,将考生不同科目的等级赋分直接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势必会影响录取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由于等级赋分制的提出,无论是浙江的“专业+院校”的志愿投取方式还是上海的“专业群+高校”的志愿投取方式,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将学校作为投档目标的方式。这种新型的志愿填报方式,将重点放在了考生对专业的选择上。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将不再发挥过往的指挥作用,考生更偏向于对热门专业的报考。但事实上,高校中不同专业发展的水平不尽相同,学科水平之间差距较大。且由于不再划定录取批次,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的分数线差异将会无限制扩大。由于生源不能进行合理的分配,一些冷门专业的招生工作将会更加难以进行,而热门专业挤破头,导致专业内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将会对高校的专业结构布局产生一定的冲击。无疑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并不能完全摆脱以往高考录取方式成绩压力下“功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在保证以学生兴趣为先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科学、公正的录取形式,依旧是摆在所有教育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猜你喜欢
赋分卷面科目
农业科研系列晋职初审程序电子化方案设计
——业绩赋分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大学专业课平时成绩评定的创新模式
——以卷面加分为例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教育厅长因决策失误被责令辞职
考试分
浅析浙江新高考制度下的等级赋分制
高考“新科目”
出新不足,守正有余
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