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延伸,精彩呈现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思考

2018-02-23 23:3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品德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乐泉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天性单纯,缺乏是与非和美与丑的判断力。《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修养和良好品德,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进而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需要立足于课程特色和学生特点,实现课堂的生活延伸,突破传统课堂和学校的局限,让教育从课堂中持续到课堂外,为学生创设走进生活、走进生活的机会,在社会中体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价值,完成感性认知到思想认知的升华,强调课程的实效性和生活性,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精神,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实现课前延伸,优化教学质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属于一门较强实践性、社会性和生活性,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充满联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需要以实际生活教学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社会中和生活中,以生活加强情感认知,进而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1.搜集相关资料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为教学目标为核心,主动从生活中搜集相关资料,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起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对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将实际生活与网络资源充分结合,提升资料搜集的质量。

例如《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这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组织学生亲身走进家乡中,搜集有关家乡人文、地理、历史的相关资料和故事,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家乡的人与物、情与景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也是优化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风俗习惯的认识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对家乡人与景的热爱之情,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2.进行记录观察

《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内容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还富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教师在课前延伸中,需要抓住课程特点,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记录和观察,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1]。

例如学习《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这一课,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民风民俗以及饮食习惯存在差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家乡的饮食习惯进行记录和观察,并且从网络中、生活中和书籍中搜集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然后进行比较和记录,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养成爱思考、善观察的好习惯。同时,通过课前记录和观察,还可以突破教材与课堂的限制,丰富课堂教学素材,调动学生融入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效率。

3.组织交流访问

《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加强调现实生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通过二者的联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与生活中。教师在开展课前延伸之前,需要重点突出学科特点,提供给学生学生社会交流和公众访问的机会,通过实际访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知识认知以及情感体验,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采访能力、交流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例如学习《蔚蓝色的地球》这一课,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访问之前,可以为学生上一堂简短的环保课,树立学生的自然意识和环保意识,然后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中和社会中,观察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对市民进行访问,结合访问资料和观察记录,写一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学生在整个交流访问过程中,不仅能够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能够掌握污染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而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做一个环保小卫士,爱护环境,从自身做起!通过交流访问活动,能够唤醒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活动远远要比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4.注重引用故事

小学生天性活泼,对枯燥的教学缺乏兴趣,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将课前延伸与故事充分结合,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引用故事的过程中,要结合《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利用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

例如学习《我们的国粹》这一课,很多学生对京剧缺少认知,而在实际生活中,京剧的收听人群也在不断减少,为了有效实现课前延伸,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个有关京剧的小故事:在抗日战争中,梅兰芳作为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就居住在上海,日本人得到梅兰芳先生的居所后,就邀请其为天皇演出,但是梅兰芳一颗民族的心没有向日寇低头,果断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且携带家人逃往香港,在1941年,日寇又占领香港,梅兰芳先生担心日本人继续纠缠他,就留起了胡子,说自己年岁大已经告别舞台,日本人只能悻悻作罢。在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京剧文化建设中,为国粹京剧的近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这一精巧的小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利用老艺术家的民族情怀对学生开展爱国教育,提升课前延伸的质量。

二、实现课后延伸、巩固教学效果

“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用”,知识来源于生活,也需要应用于生活,学生只有主动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后延伸,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学生创设更多应用知识的机会和空间[3]。

1.做好准备工作

作业是课后延伸的关键途径,课后延伸的本质是为了课堂教学而服务,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发展教材中的亮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延伸内容。同时,一些课后作业需要社区和家庭的支持,教师需要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体验生活和走进社会的机会,利用社会大资源,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行为道德,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学习《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交通更加便利和迅速,在完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与当地铁路部门加强交流和沟通,组织学生到火车站中亲身体会高铁和动车带来的便利,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知。

2.进行创意设计

课后延伸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后延伸中,需要围绕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其生活环境和思想状态,将创意设计和课后延伸充分结合,巩固课堂已学知识。

例如学习《诚信是金》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诚信的感悟和领会,规范自身的诚信行为,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家庭诚信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同意,让诚信走进家庭,要求学生做好答应父母的每一件事,而父母也要做好答应孩子的每一件事,每天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约束,为孩子在将来成为一个具有诚信的人奠定基础。

3.评价延伸活动

课后延伸是巩固已学知识的过程,延伸活动不能是形式主义、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落实、只安排,不评价、只检查。教师要对延伸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并且采取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发挥课后延伸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学习《吃穿用哪里来》这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参观当地农业科技馆的延伸活动,然后组织学生写一篇有关农业发展的小论文。在学生完成论文后,教师要与农业科技馆的人员和其他同学一起对学生进行评价,让课后延伸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和教学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课外延伸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给予其高度重视,做好课前延伸和课后延伸工作,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价值,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品德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