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而通之,以尽其利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之益与行

2018-02-23 13:44海南省东方市琼西中学谢云彩
新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韵脚对联语文课程

□ 海南省东方市琼西中学 谢云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虽然各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但都是以提高学生素养,让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带来极大的好处。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效整合,这是个重要的课题。

一、合零为整,整合共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能使两者达到共赢的目的。“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拖着泰山走。”意思是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众人的力量却是极大的,大家的力往一处使,人多力量大,泰山便能移。同样的道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高中语文课程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各有作用,若是两者“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各起到的效果小,若两者相互碰撞整合,则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且效果更好。

1.综合实践课程作用于高中语文课程。

(1)利于学生体验高中语文课堂的声情并茂。综合实践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高中语文课堂的魅力。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开展《韵里情思——韵脚中的情感》实践活动时,首先,引导学生收集几首古今思乡思亲的诗词歌曲,如李白的《客中作》、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李煜的《虞美人》、庄奴的《娃娃的故事》、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等。

其次,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诗词歌曲念、唱给不同的人听,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听者从诗词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情感,如调查的人中有匆匆过客,悠闲自在喝着“老爸茶”的老者,兢兢业业的老师、远离故乡到外求学的学子。有的感受到李白的思乡之愁,有的感受到温庭筠的羁旅之苦,有的感受到李煜凄婉沉痛的故国之思,有的说《娃娃的故事》借小孩子的口唱出了对妈妈的依恋和想念,有的说《乡愁四韵》道出了深厚的母子之情。

再次,引导学生把调查得到的信息,结合诗歌的押韵以及音节的变换,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意,体会这些诗词歌曲中的声韵之妙。如《客中作》的韵脚是“香、光、乡”;《商山早行》的韵脚是“乡、霜、墙、塘”;《虞美人》的韵脚是“了、少”,“风、中”,“在、改”,“愁、流”;《娃娃的故事》的韵脚是“话、家、下、它、妈”;《乡愁四韵》的韵脚分别是“水、味”,“红、痛”,“白、待”,“香、芳”。同学们发现,这些诗词歌曲不仅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就连选择什么样的韵脚也十分讲究。而且发现“a、an、ang、en、eng”等韵脚字,发音比较响亮;韵母为“o、ai、ao、ou”等的韵脚字,发音较柔和。这两类韵脚可以传达欢乐、雄壮或温和、轻松的感情,而韵母“i、u、e、ei、ie”等的韵脚字,发音较细微,可以表达低沉、婉转、哀伤、悲愤的感情。

最后,让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调查、访问、操作技术实践等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2)便于学生感受高中语文学习的乐趣。高考语文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诗歌鉴赏。学生准确有效的理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至关重要。如何做到有效把握诗歌情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是关键。如果只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背熟各个意象所蕴含的感情,学生不但学得辛苦,而且效果不好,久而久之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如果教师将综合实践课程与语文课程相结合,学生就能在实践活动课中享受到高中语文学习的乐趣。如在开展《交通事故与时间》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数据显示,一天中黄昏时分最容易出车祸。除了客观原因,如光线暗淡致使驾驶员视力下降外,还有主观原因,即思想原因。傍晚时分许多人完成了任务,着急着回家,所以警惕性放松,不觉加大了油门,以致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增大。看似与语文学习没有关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则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为什么黄昏时分人们归家心切?因为傍晚时分,意味着一天的结束,让人不免感叹时间流逝,青春易老,生命消尽;夕阳西下,特别是雨后黄昏,常给人以凄清冷寂、阴沉昏暗的感觉,让人心生孤苦之情、落寞之感、悲哀之怀。所以傍晚时分,在外的人儿心想着回家,着急着回家。夕阳、残阳常与孤寂、愁怨相联系,落日里含有思家乡,念亲人之情。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了解到黄昏时分是交通事故多发期,而且了解到夕阳这一意象所含的情感。

一个实践活动,两个学习收获。一个收获是通过实践得到了课题研究的结果,一个收获是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到了语文知识,感受到了语文的乐趣。

2.高中语文课程反作用于综合实践课程。

(1)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强调的学习模式。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如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这门课程,课程把过去的“告诉式”的讲课转变为“参与式”的活动。课程中的“课堂活动”“工具箱”和“小试身手”都要求学生“动脑动手”,这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而高中语文课程学习涉及的内容广,除了有《必修一》到《必修五》的人文社科等内容外,还有《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新闻阅读与实践》等14个可选模块,所以高中语文课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能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二、融会贯通,有效整合

1.依托综合实践活动,鞭策学生学习语文。

综合实践课程和高中语文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通过综合实践课能提升自身的实践素养进而能有效的提升语文素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除了先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外,还要求学生准备相应的过程资料,如与活动相应的采访提纲、采访实录、调查问卷及问卷分析等,活动后撰写结题报告,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鞭策学生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巧借高中语文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设置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给学生设计延伸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实践、体验,训练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如在上《奇妙的对联》时,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题:用“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桃、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八个短语,组成两幅对联。学生对对联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过年家家户户都贴对联,陌生是因为不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这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对联的字数有无定规?上下联有何区分?章法上有何讲究?我给出两副对联:a,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B,上联:清风一缕拂丹桂,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让学生找规律,通过谈论,学生懂得对联字数无定规;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对联讲究对仗等。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对联里的风俗人情。通过这个学习,学生掌握了文献研究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训练了学生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等能力。

总之,不论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开设高中语文课程,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别样的人文情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故两者整合,则实现共赢;整合有道,则行之有效。

猜你喜欢
韵脚对联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韵脚怎么押?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