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类招生的认识与解读

2018-02-23 22:35陆海莲
关键词:大类利弊通识

陆海莲

(介休市教育科技局 山西晋中 0320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要求高校必须有效开展通识教育,强化教育过程素质内涵,思考培养何种类型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当然,在大类招生的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必须对其利弊进行分析,明确它实施的意义与方向。

一、大类招生的基本内涵

1.基本概念

大类招生是当前高校本科招生的一种创新形式,它根据学科(文理科)大类分类,但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在进入高校后,会针对低年级新生进行通识教育,而针对高年级学生则完全遵照他们的意愿进行具体的专业选择,实现分流培养。可以讲,大类招生是基于学生学力实际状况基础上展开培养过程的,它强调分流培养和基础教学,希望以此来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大类招生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经验教训吸取,实现对招生过程与招生质量的全面优化。

2.大类招生的现实需要

就目前来看,世界上各个国家高校都有不按专业招生的实际做法,这种思想也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传入我国,影响了我国高校招生的固有体制变化。在1988年,北京大学就针对国外高校的这一做法做出相关研究,他们认为“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将成为未来高校招生及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高校应该围绕通识教育和拓宽专业教育口径来实现本科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为此,2001年秋我国也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根据高校基础教育理念来按照文科、理科两方面铺开专业教学阶段,随后在高校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进入专业教学阶段,这也是大类招生模式在我国的发展雏形。

从现实高校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来看,大类招生的实施满足了当前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化发展需要,逐渐将学科之间界限淡化。再一点就是学科建设的内涵基础正在加深,逐渐向高新技术领域拓展发展,强化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并实现课程综合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传统中高等教育一次性教育过程逐渐转化为终身教育,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更加社会化、具有更强的调试性,且在本科教育阶段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专业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务实能力与创新能力,包括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知识能力,希望以此来创新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对大学生思维逻辑的有机活跃。就目前发展来看,大类招生已经完全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更迎合了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多元化需要,也满足了人才培养所有需求[1]。

二、高校大类招生的利弊解读

高校大类招生虽然已经深入渗透入我国高校招生及教育改革机制,但实际上它还是同时存在利弊的,以下分别对它实施的利好与弊端进行解读。

1.利好解读

(1)培养创新型人才

由于大类招生基础雄厚且其招生口径已有所拓宽,所以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转变上非常强,它解决了传统高校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知识面狭窄和基础素质欠缺问题。通过低年级的通识教育配合高年级的有选择性专业理实教育一体化模式,也对大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就业方向拥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大学生在选择未来就业方向方面更加理性和自主。换言之,这就是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有效化培养过程。

(2)高校内部资源整合

高校通过大类招生来实现自身内部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益。因为大类招生从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专业设置过细所造成的教学资源相对分散、资源整合度不高等等问题。举例来说,某些高校院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指挥与统筹资源内容,但由于过去缺乏大类招生机制所以在学生基础培养和资源合理协调过程中未能做到有效配合,在专业覆盖面拓宽方面也无法做到全面到位。而大类招生的出现则为高校学科体系实现了内容机制创新,例如像模块化课程设置、学分制等等都非常有利于专业资源整合,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水平。

(3)高校生源质量提高

大类招生迎合了当前高校招生中的社会就业走向与职业价值观念因素,希望解决传统中高校招生报考专业所存在的生源不均衡问题。因为当前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许多准大学生对高校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对冷门专业却少有问津,因此不但新生质量可能无法保证,其专业学科生源分布也极度失衡,直接导致高校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调。但大类招生希望通过科学的学科分类来抑制这一矛盾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泛的选择范围,同时实现“择期后移”,通过这一革新招生策略来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高校,间接提高生源质量。

2.弊端解读

大类招生同时存在诸多弊端,以下简要列举两点。

(1)大类招生与特殊专业不相匹配

例如师范类、医学类等专业性相对较强的高校专业并不适合当前的大类招生,因为这些专业都要求学生较早介入社会企业单位,它会打乱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的教学计划。而且,像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政策上也与其它专业不同,许多高校都要将本校的师范类招生数与录取学生名单在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所以大类招生在学生入学后也不能确定其师范生的真实身份,如果采用大类招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麻烦。医学类专业也面临同样情况,所以目前基于两类专业基础的专门性高校希望单独成立适应学科本身的大类招生体制,为大学生入学及未来毕业就业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便于他们学习和参与未来就职活动。

(2)大类招生不能实现跨院校招生

某些高校实施二级管理,因此希望跨院校实现大类招生,但实际上这种操作不可行,因为当前高校新专业越来越多,某些涉及学科交叉的新专业在哪里启动就必须在哪里发展,基本上无法实现相近专业分属。所以实施二级管理的高校无法将自身不同学院的专业放在同一个大类招生类目中,因为这可能会严重阻碍高校学生、教务、教师等方面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2]。

结语

目前我国大类招生虽然利弊共存,但其对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大方向是利好的,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过程中应该结合对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合理利用办学资源,配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来提高生源质量,满足针对特殊专业的有效处理与计划制订,发挥大类招生更多优势,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1]王恒安.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7.

[2]马士群.高校大类招生培养中的利弊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5):145.

猜你喜欢
大类利弊通识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论山水画中符号衍生的利弊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概览 5大类 76大项 270多项具体成果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利弊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