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船业:危中寻机 逆市成长

2018-02-23 11:25李延磊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扬子江船厂造船

李延磊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而拉开发展距离的往往是困境。在困境中生长,方能造就企业的长远发展之路,这是扬子江船业逆市成长的经验之谈。

“自即日起工厂全面停产,全体职工不再上班。”2017年7月24日,大洋造船所有员工都收到了这条最不愿意收到的通知。

过去十年,类似情形在中国造船业多次出现,很多曾经辉煌的企业都江河日下,甚至销声匿迹。综合航运服务供应商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2018年4月初,中国活跃船厂减少到112家,创15年来新低,而2009年初时还有391家。

不过,任元林掌舵的扬子江船业却是另一番光景:手持造船订单全国第一,全球第三;利润实现7年位居中国船厂首位,2017年,它一家的利润总额竟然占全国船舶企业利润总额的1/4……

困境中的转折

提到2003年,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肯定是非典爆发。但对造船人来说,那年是行业繁荣期的一个开始,之后风风火火,一直持续到2007年下半年。期间,连房地产大亨、服裝巨头,各色人等,都疯狂涌入造船业,新建船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一段非理性繁荣的时期。

非理性繁荣的背后是萧条。历史证明,后来破产倒闭的船厂,许多都成立于那个时期。

与那些船厂不同,扬子江船业在造船市场浸润几十年,光金融危机就赶上不止一次。它诞生于1956年,历经江阴县城区修造船生产合作社、江阴县交通机械厂(1958年)、江阴县船舶修造厂(1962年)、江阴船厂(1979年),几次易名。1992年,首次以“江苏扬子江船厂”名字面世。

这个国有地方小船厂的业务,也从最初的“租船为主,修造为辅”发展到“造、拆、修三业并举”,甚至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

转眼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造船业跟着遭殃。各类型船价跌幅大都超过20%,多数船厂订单难求,陆续破产倒闭。但那次极端困境,却使扬子江船业迎来发展中的重大转折。

当时的船厂掌舵人,正是任元林。

40岁掌舵

任元林祖籍江苏镇江,在素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称的江阴出生长大。他的父亲当时从事制造业,开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雨伞厂。可任元林年少时不幸赶上文革,最终家里的厂子倒闭,父母还惨遭批斗。不过幸运的是,生在这样一个做生意的家庭,耳濡目染,他很早便展现出做生意方面的天赋。

求学阶段,为了补贴家用,他曾在校门口支摊修伞。1972年,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造船厂当学徒,期间曾赶上国家发行国库券,100元的国库券在江阴卖85元,而得知上海卖87元时,他立马找父亲借钱,带上100张国库券连夜赶到上海。一转手,轻松赚了200元。当时他一个月工资30元。两个月内多次往返下来,赚了3000元。

赚来的钱,他曾有过连吃5碗红烧肉的“豪举”。当然,更多的钱则用来购买英语书、英语磁带,为的是看懂船厂里各种零部件英文说明书。机缘巧合,一次厂里跟新加坡客户签约,因为只有他会英语,被派往了新加坡。觉得光积累工作经验还不够,遂报考了江苏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修经济,掌握了经济和管理方面专业知识。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头脑灵活、具有上进心,任元林从烧焊工、技术人员、车间管工、工程师、车间主任、技术科科长、生产科科长节节高升,29岁被破格提拔为副厂长,40岁时已是扬子江船业一把手。

为脱困改制

1997年香港回归,国迎盛事,任元林自己也迎来喜事,当了12年副厂长后被“扶正”。随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抛给这位上任新官一道大难题。眼瞅着不少船厂接连破产、倒闭,扬子江船厂也一步步陷入困境。任元林不甘心船厂就这样倒下,决定破釜沉舟,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时正是国企改革大潮,国企民营化发展受鼓励,任元林决定做造船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向政府申请改制——把造船厂私营化。

在任元林看来,“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一桶水可以一大家子喝,但是有一河水你不懂得分享,或者不舍得分享很可能会淹死你。”最终,在他的邀请下,船厂管理层和一千多名员工入股船厂。

管理层和员工参股,使船厂形成了适合企业发展的股权激励机制,因为变成了为自己工作,员工积极性大大提高。

2000年,船厂从政府手中回购30%股份。2004年,任元林邀请外部投资者入股8000万元。至此,扬子江船业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改制的国有船厂,同时也是第一家民营造船控股公司。

通过改制,船厂国企的资源、技术和人员优势,与私营企业市场化机制灵活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活力被激发。外部资本进入,则为船厂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和弹药。这一内一外合力,让扬子江船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技术闯出新市场

改制重要,但根据所处形势解决问题,确定目标,更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面对厂区和岸线水域内业务交叉集中这一错综复杂局面,任元林采用了“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策略。把修船业务砍掉,拆船业务搬迁,主要火力全集中到造船上。同时,利用改制筹集和产业调整出售资产的约1亿元资金,升级了船厂设备。

行业低迷时,诸多船厂面临的资金压力变大,宁愿扎堆在技术门槛低的中低端市场混战,也不愿意投入技术研发。任元林却毅然决定避开惨烈竞争,断臂止血,一改之前造驳船为主,将船厂定位于中高端市场,以制造面向欧美市场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集装箱船为主。

因为是技术出身,任元林深知技术的重要性,对研发和人才尤为重视。1999年,船厂投资4800万元改造出口船舶生产工艺技术。船厂持续壮大研发队伍,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2003年他曾以当时堪称高薪的40万元年薪招募船厂一副总,震惊业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扬子江船业在造船技术方面开始接连取得突破。为德国建造的1850标箱首制船,创下了中国造船业同类型船舶中载箱最多、功率最大和航速最快的纪录。建造了110米澳大利亚自航自卸船。建造了国内最大起重工程船。船厂在市场上逐步获得国内外船东认可。

2003年,造船市场转好,扬子江船业更如鱼得水。2003年5月,合资企业江阴扬子江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投资建设新扬子江造船厂。2006年时,扬子江船业已经从年销售1亿元、利润100多万元的集体企业成为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净利润超过4亿元的民营船厂。2007年4月28日,船厂在新加坡上市,募集资金高达55亿元,创下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首发融资纪录。

与客户共渡难关

命运是难以琢磨的。1997年任元林任厂长时,遇到国际金融危机。2007年船厂上市后不久,国际金融危机又一次来袭。这一次,扬子江船业又一次逆流而上,比上一次发展更为迅猛。

其他船厂人员在谈到国际金融危机时,无不唉声叹气。任元林在谈到国际金融危机时则显得兴奋不已,他坦言:“20年来的两次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今日的扬子江。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市场低迷時我们反而走得快。”

市场好时成立的船厂多是抱着赚快钱目的,根本不了解行业。任元林则是扎根造船业多年,经历过行业沉浮和大小风浪,这种磨砺使他拥有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判断。

2003至2007年,中国造船业进入疯狂期。2007年更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房地产及其它公司大肆涌入造船市场。

“任何暴利的行业都是走不长的,我心里很害怕。”任元林察觉到苗头有点“不对劲”,决定只接大客户或大国企的订单。哪怕造同样一艘船可以多赚1000万美元,任元林觉得有风险,也坚决不接。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垫资造船是造船业惯例,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弃船拖延交付现象高发,订单骤减,船厂人工和成本却居高不下。“谁的资金链先断谁先死”,成了造船行业的一句咒语。有的船厂为了现金流和维持运营,甚至将首付款降至10%以下抢单,但这样不择手段接到的“毒订单”风险更高,船厂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许多船厂死于撤单、弃船,任元林则坚持一个原则,不同意任何客户撤单,而是积极与船东共渡难关,想尽办法提供一切客户需要的帮助,包括重新谈价格、谈设计、谈交船期、开发低油耗新船挽留客户等,甚至通过本地融资租赁帮助客户渡过资金难关。最终,在弃单成风的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扬子江船业创造了奇迹,没丢一个订单,没有一艘弃船,手里价值达70多亿美元的155艘造船订单全部按期完工出厂。因为共患难,任元林跟客户的关系更加坚固。

在新加坡上市事后也被证明是正确选择。任元林直言,如果没有在新加坡上市,这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或行业低迷,集团会面临很大问题,尤其是融资。

因为在新加坡上市,扬子江获得国内外大金融机构的信任,是国内唯一免抵押担保就能够融资的民营船企,授信总额更达到500亿元。国内商业银行借钱的利息相对高,他们可以在新加坡融资。此外,新加坡上市的优势还帮船厂争取到更多新加坡订单,2015年新加坡太平船务就从扬子江船业一次订了12艘12000标准箱(TEU)货柜船。

技术突破吸引订单

逆市而上,也跟扬子江船业过硬的产品质量有直接关系。这得益于任元林改革之时便将船厂定位于中高端市场,以及持续对研发的重视。

企业每年仅投入项目研发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费用就超过3亿元。扬子江船业的研发队伍从百人增加到目前的千人。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017年时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5项。在天然液化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散货船等设计建造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在业务中占比达到70%以上。

与此同时,任元林像一个精明老练的猎人,观察着在低迷的造船市场中经营不佳的船厂,等待最佳机会出击收购,进一步壮大船厂力量。

2007年,组建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2010年,收购江苏长博船厂有限公司。2011年,收购江苏鑫福造船厂和上海恒高造船厂。如今,扬子江船业将正式“接手”江西最大船厂——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扬子江船业愈发受船东青睐,订单愈是源源不断。

2013年,扬子江船业与加拿大西斯班航运公司签下的25亿美元订单全部生效,创造国内最大造船订单纪录。截至2017年12月31日,扬子江船业手持订单量共计123艘,手持订单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今年前5个月,获新船订单超过8亿美元。

掌舵人的更高追求

回望过去的十年,正是扬子江船业逆市而上、突飞猛进的十年。这十年,我国70%~80%的船厂关停、倒闭、破产,他们却逆袭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船厂、全国经济效益最好的船厂。

自2007年上市以来,10年间创造的利税超过500亿元。连续10年每年分红10亿元给投资者,保持股票投资年现金分红率不低于4%。

2009年,扬子江船业以108.93亿元入选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此后,连续多年入选。

2017年,扬子江船业总收入192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了27%,净利润达到29亿元。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任元林办公室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的也是两个字:

追求。

猜你喜欢
扬子江船厂造船
本刊启事
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 徐镜人:扬子江水哺育中华 扬子江药造福华夏
马士基航运拆解8艘集装箱船
2016年4月中国船厂新船订单量同比翻番
扬子江船业成中国最“赚钱”船企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
中国船厂占领自升式钻井平台市场
2014年我国船舶用钢需求约13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