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析
——基于浙籍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贡献的启示与思考

2018-02-24 00:18
新闻传播 2018年24期
关键词:先进分子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发展,中国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面向于新媒体传播,“互联网+”将作为中国政治与政策的主要引擎,从而带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新媒体战略传播的势力在全球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广大群众思想观念、价值认同、行动指南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无论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其时代性使其保持创新、优越的优势,而文化发展的新功能主要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从新媒体的角度审视浙籍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让我们更全面、立体、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和发芽,吸取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时代研究、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大有裨益。浙籍先进分子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进程中,对传播社会主义理论、创建中国共产党、实践马克思主义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给我们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历史镜鉴。

一、浙籍先进分子敢为人先地在中国大地上播撒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大前提所在,是准确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解释。为了寻求到真正能够救国救民的主义,浙籍先进分子披荆斩棘上下求索,敢为人先地在中国大地上播撒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勇于面对各种思潮的干扰和诘难,夯实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第一,浙籍先进分子通过系统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帮助许多先进青年突破北洋政府的信息封锁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并最终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如蔡元培在担任校长时,北京大学聚集了第一批受十月革命影响的中国共产主义启蒙者,邵力子在中国最早以连续的新闻报道介绍十月革命,邵飘萍著《新俄国之研究》则是最早介绍赞扬苏俄社会主义成就的专著。

第二,浙籍先进分子以手中报刊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的主阵地,引领全国社会主义宣传潮流,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如戴季陶、沈玄庐创办的《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明星刊物,俞秀松等创办的《浙江新潮》是浙江最早宣传马克思学说一面旗帜,邵力子主编《觉悟》副刊刊载马列文章近千篇,陈望道从1920年末起开始主编的8期《新青年》捍卫了刊物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旗舰”的地位。

第三,浙籍先进分子积极支持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活动,以敢为人先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大地上播撒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火种。例如,蔡元培全力支持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为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提供活动场所建成“亢慕义斋”;浙籍先进分子作为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重要成员,为上海党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上海马研会成员陈望道率先将《共产党宣言》完整译成中文出版,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共产主义经典著作,堪称“盗取马克思主义的天火”。

启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必须维持其时代性。只有通过传播新媒体信息,我们才能及时为群众带来最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可将马克思主义一代代流传下去。同时,新媒体传播对于宣传引导体系的构建与影响也是造成马克思主义传播好坏的一个评价因素。因此,对各种新媒体信息传播资源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整合,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必要工作。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具备多方位、多平台、多渠道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资源,在新时代整合和构建一个完善的、全方位的、多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平台。

二、浙籍先进分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从此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具有了强大的领导核心和实践主体。

浙籍先进分子在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批判武器后,就积极集合同志、组建政党为共同的事业不懈奋斗,最终参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具有了强大的领导核心和实践主体。

第一,浙籍先进分子在党的早期组织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召开前,8个早期组织共有党员58名,从籍贯来看,浙江有7人,人数仅次于湖南和湖北,在3个早期组织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海早期党组织的5位发起人中,有俞秀松、施存统2位浙江人,15名成员之中也有7位来自浙江。从发挥作用看,浙籍成员堪称上海发起组的中流砥柱,如俞秀松作为陈独秀的主要助手起到了一个秘书长的角色,陈望道参与了组织几乎所有机构的创办;沈玄庐是广州早期组织的重要发起人,参与草拟的党纲和主编的《劳动与妇女》(后成为广州组织的机关刊物)坚决配合了与无政府主义者彻底决裂;施存统是旅日早期组织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在东渡日本后撰写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的60多篇论文[3],在华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发展成员,促进了中日社会主义者联系。

第二,浙籍先进分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见证人,作为中共一大参与者,他们为会议顺利召开和成功闭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王会悟作为最早的一批团员,参加了一大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机智挑选有高官身份掩护的李书城公馆作为开会地点,通过关系以“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名义租用博文女校为代表提供住处。会场被查后的紧急关头,是王会悟建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续会,承担了代表转移以及南湖会议全部工作。

第三,浙籍先进分子力助中共取得了国际共运的合法地位。在中共一大筹备的同时,俞秀松正在参加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三大和少共国际二大。中共此时尚处襁褓,在群众中影响力较小,俞秀松等人采取了主动出击、坚决斗争的策略,向共产国际发出紧急声明,确立和捍卫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唯一性、正统性地位,中共从此得到共产国际全方位的支持,这与俞秀松在国际共运舞台上初现身手密不可分。

启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发展和完善,主要通过传播者的信誉来评价。马克思主义应该拥有属于自身的网络语言体系,必须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下有完善的语言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步骤,宣传引导制度是否完备将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此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尤为重要,如此才能保证各种新媒体既能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既保持自身传播特色,挖掘自身的传播优势与空间,同时又有效避免碎片化、庸俗化等问题。

三、浙籍先进分子在建党初期开始尝试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的初步实践成果。

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践性,它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其终极目标直指现实世界的改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出现了全新的希望,革命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建党初期,浙籍先进分子开始尝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大众化的初步实践成果。

第一,浙籍先进分子在建党初期积极参加了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早日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徐梅坤成立的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是浙江最早工会组织,创办了浙江第一份工人刊物《曲江工潮》和平民夜校,以通俗语言唤起阶级觉悟,大胆举起工人解放旗帜;陈望道作为上海党组织的劳工部长,作为核心成员直接参与创办了中共第一份工人报纸——《劳动界》和筹建我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宣传剩余价值理论,强调工人阶级应该联合起来斗争。

第二,浙籍先进分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农民运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揭开了党领导现代农民运动的序幕。1921年4月,沈玄庐回到家乡萧山衙前,通过办教育、社会调查和演讲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原则。9月,建立了农民协会并选举贫农为领导者,颁布了宣言和章程,提出了土地分配给农民的革命主张,开展了大规模的反租和减租斗争,直接促成了萧绍平原上的82个村建立农民协会,衙前农民运动是我党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充分显示了农民群众潜在的伟大革命力量。

第三,浙籍先进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极大地加强了党在青年运动中的领导地位。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宣告成立,8位创始人中有5位是浙江成员,其中俞秀松担任书记;施存统致力于各级团组织实现思想和组织的一体化,积极筹备团的一大,为主编团中央机关报《先驱》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任书记;沈泽民作为团中央委员也参与了团的领导工作。

第四,浙籍先进分子参与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运动的先河,党领导妇女运动的发展壮大,凝聚了浙籍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妇女运动的实践结晶。王会悟参与创办了我党最早的妇女刊物 《妇女声》,作为刊物主要负责人撰稿阐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次年又参与创办党领导下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上海平民女校,担任校工作部主任培养妇女运动骨干;沈雁冰作为地委委员领导了上海妇女运动工作,是平民女校兼职教员;沈玄庐和沈泽民则在进步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推进妇女解放的文章,对妇女进行通俗教育。

启示: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最终确定的理论体系,它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在不断总结革命和建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向生活实践转化的两大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核心,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和新媒体传播的接受者,对于两者的联系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进行具体构建,若一味地千篇一律地对社会当下热点问题评析进行“复制”“粘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失去自身的“真理”本性。

结语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进程中,浙籍先进分子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革命思想,进行了先前从未有过的革命实践,让马克思主义逐渐深入大众的心目中,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由于不可避免受到时代的限制,浙籍先进分子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活运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无法苛求前人,但是可以着眼未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助于新媒体信息传播工具,只有利用新媒体信息的丰富资源来完善自身的宣传体系,才能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体制体系,使其保持时代性,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解决问题、评析问题的同时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身特有的立场,这是利用新媒体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不失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正确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5]■

猜你喜欢
先进分子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
为什么先进分子遭孤立受打击?
需要党的关怀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