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新旨向

2018-02-24 15:54张志强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白瓷邢台技艺

张志强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创设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视角。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调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冲突,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通过文化倾听、开放、交流,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延续中华文脉,创造无限可能性。

邢窑是我国陶瓷史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邢窑遗址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成为该年度河北唯一的一处,填补了邢台市无“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空白。[1]邢窑遗址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邢窑是以生产类银、类雪的白瓷而著称于世。邢窑产品不仅“天下无贵贱通用”,而且细白瓷曾作为贡品,大量运往京师,专供皇室享用。同时,在“古丝绸之路”,邢窑产品以其极高的品质成为了贸易中的重要且稀缺的贸易品或礼品。”[2]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邢窑白瓷烧制技艺需借力“一带一路”大通道和新的发展空间,发掘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产业的契合点,顺应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实现“中国梦”。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复兴的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新视野

邢窑白瓷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窑场之一,在中国陶瓷史谱写了灿烂的篇章。同时,邢窑白瓷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流通物品,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黑石号”沉船上打捞出一批中国瓷器,其中就有邢窑白釉瓷器,这说明在那个年代,邢白瓷已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不仅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可以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在当前新的历史机遇和文化语境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更需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依托“一带一路”庞大的文化背景,融入丝绸之路建设和发展中,坚定不移的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平衡与和谐得共存,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例如,积极参加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艺术节、旅游年、艺术交流等人文合作项目,发挥多元文化交流的力量,使邢窑陶瓷文化广泛交流、深入人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新取向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邢窑白瓷烧制技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构成单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精神标识,是增进文化自信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当前,全球一体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语境也正在急剧变迁。因此,我们亟需深化对邢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引导人民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涵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例如,在邢台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因地制宜的利用邢窑传统文化开展教育,感受邢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价值,自觉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培养关注社会,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为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交流与融合、引领与创造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国在当下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面对新的形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庞大的受众主体、广阔的空域范围、巨大的思想交流平台。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应充分借力“一带一路”的资源要素,充分发挥邢窑的资源优势和巨大潜能,针对挖掘邢窑文化、培育邢窑产业、打造现代化的文化产业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构建“保护——传承——发展”为一体的模式,为政府发展邢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路径探析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志忠指出:“邢瓷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且仿制、抄袭严重,缺乏创新,缺乏人才,缺乏自身价值取向,缺少文化精品,对邢瓷文化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未能充分挖掘。此外还存在着教育体系不完善、政府宣传扶持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差、相关保护制度不健全、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昔日素有“南青北白”之称的邢州白瓷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急待保护。”[3]分析邢窑白瓷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下,对邢瓷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规划重构,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邢窑研究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使邢窑白瓷早日成为带有我市元素的文化使者。

(一)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强邢窑理论研究持续深入

近五来,对于邢窑陶瓷的研究,学者们从考古学、文物学、工艺技术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著作。如2013年,中国古陶瓷学会编《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研究》 (故宫出版社),收录南方青瓷论文10篇,北方白瓷论文13篇,南方青瓷与北方白瓷比较8篇。2013年越窑博物馆编著的《南青北白》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选录“南青北白”——越窑与邢窑特展展出文物图录。2015年《人文内丘》丛书《2012年度全国十大新考古发现:中国邢窑·河北内丘》 (中国文史出版社),以内丘三十多年来邢窑考古发掘成果为依据,从考古、资源、烧制等方面,对邢窑进行全面研究。2016年,张志忠主编的《中国古代名窑·邢窑》 (江西美术出版社),分八个章节对邢窑展开论述。

研究成果相对于底蕴深厚的白瓷鼻祖——邢窑来说,远不能令人满意。就现状来看,致力于邢窑研究得学者较少,未能构建起邢窑的理论框架体系。同时,在邢窑研究领域,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邢台内丘县和临城县因争论邢窑遗址归属,以功利化态度对待邢窑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例如,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邢窑在内丘》一书中,大量的篇幅针对临城县邢窑遗址展开批判,研究视角的局限性造成学术水准的有限性。在“一带一路”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的时代背景下,邢台政府有关部门应牵头,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集中学术界、研究机构,对邢窑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创新性转化,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的挖掘和阐释,使邢窑文明之路越来越宽。同时,对于邢台各县出现的地域的矛盾,要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将邢窑研究放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和邢台共有的历史遗产基础上。

(二)以“一带一路”为机遇,挖掘邢窑文化遗产当代价值

“一带一路”不是对历史的重复,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继承、发展、创新。“一带一路”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体现在传承平台的创建及科研支持的提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活力。目前,相比河北其他窑址,邢窑整体保护和产业开发落后。例如,2005年,唐山陶瓷艺术“红玫瑰”骨质瓷年销售收入4.1亿元,名列全国日用陶瓷第一名,红玫瑰骨质瓷80%的产品出口到欧美50多个国家地区。[4]2005年邯郸峰峰矿区提出陶瓷产业复兴工程,提出“巩固提高日用瓷,培育壮大工业瓷,创新发展艺术瓷,启动建设建筑瓷”的发展定位,强力引进民营资本,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积极鼓励引导陶瓷企业创新技术,依托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两个特种陶瓷研究所,搞好校企对接,采取多种方式推介磁州窑文化,以磁州窑文化带动陶瓷业的复兴。[5]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资源在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既要丰富完善其社会价值,又要开拓全新的发展与传承模式。研究可以推动邢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地方发展。邢窑目前的产业还未形成规模,陶瓷生产以仿制古瓷为主。应以“一带一路”为机遇,科学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深入思考发展方向,让邢窑传统工艺走入现代生活,找准自己的生产定位,取长补短,挖掘文化内涵,创立文化品牌。开发产品应用领域的拓展与消费创新,以带动独具特色的邢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关键是在衍生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邢台可借鉴其它地域成功经验,结合邢窑特色旅游等资源开发系列旅游纪念品。其次,文化资源。通过新闻媒体、开发邢瓷礼品和纪念品等方式,多途径、多方式加大邢瓷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邢瓷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人们主动地、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文化,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活力,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注入推动力。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优化、延伸产业链,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提高邢瓷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邢瓷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增强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增加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促进邢瓷文化资源综合性、深度化开发和陶瓷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邢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加强学校教育中邢窑传统文化教育

社会文化的传递与创造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在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空间,提倡因地制宜的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邢台地区中小学应努力构建邢窑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增设邢窑陶瓷传统技艺课外实践课程,这不但符合新时期思想教育要求,还符合国家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同时,高等学校可增加邢窑陶瓷选修课程,能动和创造性地开展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参与邢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全新的基点上获得更大发展的活力。邢台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工艺美术专业邢窑陶瓷艺术研究方向,是邢窑陶瓷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积极探索,是邢窑白瓷的研究与教育的有益尝试。

(四)以“一带一路”为平台,凝聚邢窑文化遗产传承人才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共同搭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平台,吸引更多的专家与学者参与到“邢窑陶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中,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人才是创新的关键,邢白瓷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知识、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目前,邢台相对缺乏复合型陶瓷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邢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本身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政府、社会、企业应合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积极营造适合创意人才的环境,让多方面的人士参与其中,诸如专家学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邢窑白瓷工艺传承与创作培训项目”在内丘职教中心举办,这是邢白瓷人才培养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源远流长的历史、广博丰富的内涵、高雅独特的韵味,这正是邢瓷的价值所在,也是邢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当前,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刚刚起步,邢窑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潜能还未能得到完全释放。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深度挖掘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历史传承价值、社会价值,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从而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整合转化,推进地区区域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1]李五魁,韩秋长.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邢窑·河北内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2.

[2]中国古陶瓷学会.越窑青瓷于邢窑白瓷研究[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411-422.

[3]张志忠,孟凡茜.邢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创新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6,(4).

[4][5]李恩佳,常素霞.河北陶瓷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0-141,137.

猜你喜欢
白瓷邢台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邢台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游邢台动物园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