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2018-02-24 20:23
新课程(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青蛙道德

(江苏省射阳县四明中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奠基阶段,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强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教育对学生日后思维、理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深入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严谨的法治观念,都为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夯实了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合理安排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并针对初中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感情丰富、情绪容易冲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且容易分散、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产生情绪波动等实际发展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促进初中生向着更加良好、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初中学科教学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是以思想政治的身份出现的,因为思想政治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说教,理论性较强,没有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科知识同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学习效果较差,这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科教学事业的有效开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法治一词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群众的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开展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纪的意识,逐渐成为新时代对人民的基本要求。因此,思想品德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所以,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树立起全新的、全面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观念,以此为指导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体系、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成为一名守法守纪的良好公民,保证初中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学生都会将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小科”“副科”来看待,师生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学习动力不足,将思想政治课堂当成了学习其他学科、精神高度紧张之下的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气氛更是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到友谊的重要性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举出学生身边的例子:如果你的朋友被别人欺负了,你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表现出你们之间的友情呢?学生马上开始议论纷纷,参与学习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有的说要替朋友出头,好好教训那人一番;有的说要去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候,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友情”的含义。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单调匮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应当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合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同教师开展深入、广泛的良好互动,实现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强化、素质的提升。当前被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情境教学、设置悬念导入、多媒体教学等。例如,在讲授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播放这样一段动画:两只青蛙被困在一个小油漆桶里边,里边有半桶奶油,两只青蛙逃不出去。经过一段时间,其中一只青蛙意志消沉,结果沉到牛奶中,失去了生命;另一只青蛙坚定地相信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强健的肌肉,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逃出去。于是这只青蛙不弃不馁,不停地跳动,最终将这半桶牛奶搅拌成了奶酪,于是这只青蛙轻而易举地从桶里跳了出去。动画播放完毕之后,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帮助这只青蛙成功逃离了险境?那么你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经过讨论,很快便得出了人应当正确看待挫折,应当勇敢面对挫折的结论,让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综上所述,搞好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项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关系到学生整体人文素养见识的重要工作,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水平,并为学生积极创设综合实践活动平台,保证初中教育教学事业的有效开展。

[1]方秀维.浅谈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魅力中国,2017(38).

[2]袁瑶.浅谈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南北桥,2017(13):14.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青蛙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小青蛙捉虫
“好奇”的代价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