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来一场中国版图的“鸡冠”之旅

2018-02-24 08:22徐崔巍
科学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鸡冠长调

徐崔巍

沿着黑龙江,感受河水和沃土的生命气息;走进大兴安岭,聆听森林生长的声音;踏入乌拉盖草原,亲眼见证那浑然天成的美妙画卷;最后,跟着蒙古族居民唱一曲高亢悠远的蒙古族长调。来到边陲,曾经被都市的喧闹所遮蔽的感官,正在慢慢觉醒……

从中国版图的“鸡冠”上,逆时针沿着边陲行走,途经鄂伦春、鄂温克、蒙古三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仅能感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与好客,更能被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所折服。自然界的神奇瑰丽似乎也更加眷顾这片充满灵性的北方沃土,由此开启了一段令人感官觉醒的旅程。

边陲界江

黑龙江——中俄界江,中国从古代图腾那里找到“龙”作为崇拜的象征,给这条大河冠以“黑龙”的名字,表达了人们对它的虔诚。

其实,它的“黑”来源于上流及其支流流经之地。那里森林茂密、水草丰富,土壤中富含黑色的腐殖质,因为水土流失,把江水染成了黑色。在中国古代,黑龙江已有“黑水”“乌龙江”之称。

十八站鄂伦春族乡

大兴安岭十八站乡,是以清代设置的驿站而得名。十八站是个很有名的地方,早在1975年,这里发现了四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人类童年时期,远古的人群就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但是,十八站的出名还另有原因。这里是中国仅有的十一个鄂伦春族居民点之一,是中国黑龙江沿岸古老居民的聚居地。

这里的鄂伦春族虽然不能像从前那样上山打猎,但依旧保留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一些族人会乘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桦皮船沿着呼玛河顺流而下,小小的桦树皮船承载着鄂伦春人自远古时就编织起来的生存之梦,更是一个民族的固守与传承。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北纬50°线以北,道路在大山、大江、大森林之间曲折延伸,越野车像只小甲虫在爬行。这里是中国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自古人烟稀少。

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生长期只有两三个月。在生长期,人们甚至可以听到林木急急生长的声音。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珍惜时光,拼命地舒展自己,一种向上的力量支配着自然界有生命的一切。

苍狼白鹿岛

蒙古神话中,苍狼母亲养育了蒙古部落的首领孛儿帖·赤那,而美丽的白鹿化为女孩豁埃马阑勒嫁给了他。历经几代,孛儿帖·赤那的后人孛儿只斤·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

多年以后,成吉思汗回乡祭祖,梦到了一只苍狼和一只白鹿伤痕累累,奔跑哀鸣,遂派其弟哈萨尔率兵征讨外兴安岭。在建立蒙古帝国后,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湖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的领地分封给哈萨尔,其中的两座岛屿,一名苍狼,一名白鹿。

翻过苍翠的山,跨过碧蓝的河,这里是森林中的驯鹿国。驯鹿有着“森林之舟”的美称,体格健壮,能负重四十多千克,每天走二十多千米,尤其善于在深雪和沼泽地密林中长途跋涉。这些奶白色、棕灰色、褐色及两色相间的鹿,被鄂温克人称做“敖温”或者“奥龙”。

鄂温克人的猎民点在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内,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鄂温克族在此放养驯鹿。17世纪中叶,鄂伦春、鄂温克族先世的一些部落,携家带口,赶着驯鹿,从外兴安岭的广阔森林迁移到黑龙江南岸的大兴安岭林区。

由于地理、气候的变化,狩猎场地及狩猎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驯鹿已不适应这里的条件。不久,统称为鄂伦春族的部落完全放弃了驯鹿,转而骑马打猎。另外一些部落,也就是后来统称为鄂温克的人们相继南迁,终于在呼伦贝尔草原站住脚。受蒙古族的影响,他们也放弃了驯鹿,以骑马牧羊为生了。现在只有敖鲁古雅这一支人数很少的鄂温克人驯养驯鹿。

乌拉盖草原九曲湾

乌拉盖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北部,乌拉盖系蒙古语,是古部落名称。在这里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乌拉盖草原上的九曲湾了。乌拉盖河蜿蜒曲折,似一条银色的哈达镶嵌在绿色的大地上,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相传,成吉思汗夫妇来到锡林河畔登高俯瞰,牛羊散落,百鸟低旋,景色迷人。成吉思汗和妻子被美丽的景色吸引,双双纵马奔驰。奔驰中,妻子的围巾不慎飘落在草地上,而他们则全然不知。当他们回头望去时,围巾将直流的锡林河变成了九十九道弯,把草原装扮得分外美丽,成吉思汗有感而发:“此处造化神功,碧水青山,必成繁盛之地。”

草原上的“粉红宝石”

草原上除了一望无际的绿色,偶尔也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色彩。我们在一片不知名的盐湖前驻足,由于离公路比较远,只有派无人机前往一探究竟。

无人机从湖面掠过,一片盐湖映入眼帘,雪白的盐层覆盖,白雪般晶莹,犹如穿越了季节,巨大的粉红色和黄褐色色块拼接,在阳光的映衬下,鬼斧神工般的绚丽。

在内蒙古,据说每一片盐湖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前往探究,不免有些遗憾,也许这就是旅行的魅力所在——略带遗憾,才更完美。

探寻草原上的歌者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诉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有幸拜访了内蒙古非物質文化遗产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查干夫,她将自己所会的长调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弟子。跳动的音符间抒发着对草原的热爱,一曲民歌,经历了三代之间的传承,饱含着爱与希望。

这段旅程跨越了中国北方的三个少数民族,体验到他们几乎相近却又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了他们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待生活的坚定信念。沿途的景致更是令人感怀大自然的神奇与秀美。

一段旅程,一段收获,继续前行,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鸡冠长调
鸡冠的由来
观鸡冠 辨鸡病
马背长调
鸡冠花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长调歌王
少数民族音乐
蒙古族长调在地方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策略
较量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