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去感化
——特殊教育案例

2018-02-25 04:12侯银意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卢某行为习惯教室

侯银意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五小学 广东广州 510800)

一、学生背景

1.家庭生活背景

卢某锦,男,6岁,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是本地农村人,拆迁户,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农村老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过于溺爱男孩子,什么都依着他,要什么给什么,什么都玩,什么都干,可以说是无任何约束和管制,家长对其行为习惯及思想品质很少关心,养成了自由散漫,目无尊长的品行。后来有了小弟弟后,他觉得自己失宠了,性格变得古怪。

2.学校教育背景

(1)老师眼中的卢某

刚开学,就发现他坐不住,上课喜欢脱鞋子。嘴巴唠唠叨叨,不知说什么,眼神不定。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在教室爬来爬去或者走来走去,到别的同学位去捣乱,拿同学的学习用品、拽同学的胳膊,严重干扰课堂。批评他几句,他就冲出教室躲起来或者跟老师对着干,让课堂无法进行。

(2)同学眼中的卢某

上课影响他人学习,课间总是欺负同学,故意破坏别人的东西,不讲卫生,乱扔垃圾,行为习惯很不好,同学不愿意和他玩。

二、问题概述

卢某锦情绪变化无常,行为怪异。常常在桌面上乱涂乱画,随意撕碎本子,弄得满地都是。做错了事,老师批评他,他根本不听,不予理睬,让人束手无策。有时还咬牙切齿,握紧拳头想揍老师,跟老师作对。课间常常追着小伙伴打闹;上课喜欢钻到桌子下玩耍,有时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弄别人的东西,还动不动就对同学发脾气。有一次上美术课,他不听老师讲课,转身去抢后面同学的学习用品。老师对他说:“卢某锦,请你坐端正,不要影响后面的同学,你要是坐不好,我不会发画纸给你画画的。”美术老师刚说完,突然,他冲上讲台就抢老师手上的画纸,美术老师不给他,他就抡起拳头想打美术老师。美术老师气得说不出话来,她打电话叫我上去教室处理。我赶忙跑到教室找他谈心,谁知他不让我靠近,还拿起凳子对着我想扔过来,我大声训斥他,他像疯了一样,大叫着举起凳子想砸电视机。正在这紧张关头,刚好姚主任巡堂看见了这一幕,大声喝住他,把他叫到一旁,跟他谈心,这才制止了这场事故的发生。

三、成因分析

自从他父母生了二胎后,家人的精力都放在了弟弟身上,原本得宠的他感觉父母、爷爷奶奶不爱他了。于是在家自暴自弃,经常无理取闹。有时在家犯了错父母训斥他,他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家人都拿他没办法,只好放任自由。

由于卢某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不好,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学习基础差。平时总是欺负同学,同学们不愿与其交朋友。再加上经常被老师批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他同学。同学们对他的疏远,造成了卢某归属需要的缺乏。

卢某锦在学习上没有成功感,没有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使他丧失了积极进取的信念,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性情越来越古怪。

根据观察和其表现出来的种种现状,卢某锦基本属于不良习惯造成的学习适应障碍,导致自信的丧失,荣誉感的缺失。

四、辅导策略

根据卢某锦表现出来的种种怪异行为,我采用了综合性辅导对策。

1.跟他父母多沟通,转变其父母的教育方式

为了对卢某进行教育和引导,我先打电话跟他父母沟通,把他在学校的表现如实地跟他父母反映。家长认为老师对他儿子有偏见,不肯配合老师,甚至对老师产生敌对意识。于是,我又约了他父母进行面谈。要求家长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多关心他,跟他多语言交流,不要忙着照顾小弟弟而忽视了他。建议其父母能把心中对孩子的爱与关心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并以此唤起孩子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体谅,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辨别事情的好坏。家长答应以后会多关心他,并规范他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我答应家长会利用课余时间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在与卢某家长谈话时,要求其重视孩子思想品质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家长多鼓励他与积极上进的同学交往,在家严格控制其玩电子游戏,家长多与老师进行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

2.耐心教育,用爱感化。

耐心教育是我采用的基本策略。平时,我密切关注卢某的学习生活,经常找他谈心,像一位妈妈一样时刻关注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如上课时他忘了带笔,叫他同桌借笔给他用。有一次,他跟同学打闹,弄伤了鼻子,我马上带他去校医室处理。处理完了,才跟他讲道理,让他知道打闹的危险性,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让他产生害怕之意。渐渐地,他接受我的批评,一点点地改正缺点。只要有点滴进步,我都会及时表扬他,鼓励他,让他感到自己也有许多优点,逐步树立自信心。课堂上也认真听讲,捣乱现象明显减少了。我还让他多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讲一些努力学习的故事给他听,帮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随着谈心次数的增多,他不再跟我作对,并乐于跟我交流,当我再以“建议”的形式告诉他“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老师更喜欢。”等等时,他开始学会了自控。慢慢地,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五、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多学期对该生的耐心教育,该生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进步。日常行为表现好转,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而且主动和父母沟通,关系融洽。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作业按时完成,成绩有所提高。还乐于助人,经常帮值日生搞卫生;同学忘带笔,主动借笔给同学。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行为习惯逐渐好转,课间也不打闹了。

六、反思

通过对这一个案的分析,我深刻感到转化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特殊学生需要一个过程,除了要奉献爱心,还要有耐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特殊学生,我们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更不能歧视他们。总之,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是急不得的,必须慢慢教育,要善于看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猜你喜欢
卢某行为习惯教室
“313”教室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高空抛物又袭警 还辩称自己无罪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啃噬教育资源的“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