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活动教学

2018-02-25 14:21
关键词:交流生活数学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第三小学 161500)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是与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密切相连的。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既是主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和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需要,并为学生的概括、提炼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时机。数学活动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是人类进行数学抽象与数学应用的实践过程。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开展小学数学活动的看法。[1]

一、活动教学源于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为什么有些学生一直以来对数学都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呢?主要原因是数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枯燥、难学,产生了厌倦。因此现在的新教材大多都将例题与生活联系起来,呈现形式多样,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如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中,很多学生见过妈妈交垃圾费或买过娃哈哈等等,可是从来没想过,还蕴含着很多学问。例如“一个月的垃圾费要4元,妈妈交了三个月,一共交了多少元?”又如“一组娃哈哈有四瓶,妈妈买了四组,一共有多少瓶娃哈哈?”等等,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2]

二、活动教学的重心是自主探索实践

动手实践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动手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动手实践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时,必须创设探索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探索。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认识立体图形”时,笔者设计了“猜一猜”: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猜一猜谁跑得快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在小组内展开激烈的讨论,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虽然学生在能力高低上存在差异,选择方法难易上各有不同,但他们探索的热情、张扬的个性却是如此的相似,不正是体现了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吗?[3]

三、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合作交流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合作交流正是这样的教学法。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合作交流”这种活动方式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因为有些实验操作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有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探究,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在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时要做到:(1)问题要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注重组际之间的竞争;(2)教师要留出充分的探索时空,明确组内的角色分工;(3)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合作中去,营造宽松愉悦的汇报氛围;(4)由课内发散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习惯。如教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学生自主操作,用小棒在桌上摆一摆,分一分。在学生有了初步的分小棒及10的分解与组成的概念后,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六人小组,每个小组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代表。活动过程要求每人操作一次,并提出数学问题,而其他成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列出算式,若有不同意见,要让发言人说完后再说。轮流发表意见,记录员做好记录。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引导者是老师,这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4]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猜你喜欢
交流生活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