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策略

2018-02-25 14:21
关键词:作业量家庭作业布置

(吉林省临江市六道沟镇西马小学 吉林临江 134609)

引言

作业作为每门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行为,但至于作业的完成以及巩固成果,这值得每位老师好好的思考。作业是把双刃剑,如果老师布置的合理的话,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扩散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果作业布置的不好的话,则会阻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沦为学习的工具。下面我们来谈一谈目前,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策略。[1]

一、目前小学数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作业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多老师都让学生按照课本和习题上的例题做一些练习,却很少对数学题目做出一些创新,许多学生对这个环节感到枯燥,存在应付现象,不去做深入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就得不到巩固,阻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扩散;第二,根据长期的实践来看,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大多是以计算题为主,对于表达型的题目则少之又少,作业内容乏味单一,学生态度不够积极,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给同学布置一些作业,至于作业的是否合理,他们不去做过多的思考,忽视了合作这个环节。另外,老师死板的将一些知识灌输给特困生,他们不予理解,时间久了便会产生自卑与排斥心理,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相关策略

1.老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数学教学开展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利于思考、合作、观察等活动的平台。所以,老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他们设定一些有层次的、多元的开放性题目。题目要与实际相关,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积累知识,由浅至深,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比如在学习厘米、分米、米这章节的时候,不要死板地告诉学生一米是多长,一厘米是多长,他们之间又存在何种关系,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对实际物体进行测量,并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看厘米、毫米之间存在哪种单位关系,然后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提问,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动手量一量长度大小,让他们对单位转换认识的更加深刻。

2.坚持质与量的有效融合

相关实践表明,作业的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业的效果以及发挥的作用。新课改明确提出,老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一定要适量。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作业量普遍高于国家要求水平,这是我们老师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差,而且注意力不够集中,过量的作业不但会促进他们的应付现象,还会剥夺学生的游戏时间,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睡眠时间,长期下来就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厌烦、作业质量不高等问题。所以老师一定要确保家庭作业的质和量的结合,就是说布置的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太过困难,同时要对家庭作业进行层次布置,不能进行填鸭式家庭作业的布置,对于学困生一定要从基础知识出发,促进他们的作业完成成就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老师要注意,作业量的合理不是指单纯的将作业量减小,而是要尽量避免作业重复低效的出现,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

新课改实施一来,国家要求老师要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状况,从而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家庭作业。部分学校班级人数高达70人,老师就面临着让如何优等生吃得好,让中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的了的挑战,这就使得老师一定要进行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讲,让其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给他们布置一些探究性强的题目,发掘他们的潜力;对于中等学生,老师可以给他们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布置一些稍微困难的题目,但难度程度一定要小于优等生;对于学困生,则就相应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本上的基础问题,从而时常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这样一来,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作业的布置是显示一个老师是否专业的主要手段,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必须与家庭作业相结合才能使同学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巩固。对于家庭作业的合理设计,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同学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兴趣,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接下来的数学学习。

猜你喜欢
作业量家庭作业布置
特殊的家庭作业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谁帮派翠克完成家庭作业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的方案应用研究
当孩子的家庭作业过多时
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系数优化策略
黑龙江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配置方案分析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