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
——综合实践课程高效课堂的必然之路

2018-02-25 17:00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广德湖小学315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课程

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广德湖小学(315000)

王 波

综合实践作为新课程改革新增添的一门必修课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特点,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时,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活动实践的平台,让课堂教学能够重新回到社会与生活之中。这样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最鲜活、最真实的教学资源,主动实践与探索,主动创造与质疑;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近生活,勇于实践,强化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只有让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回归生活和社会的层面,学生的行与知才能实现和谐统一。

一、凸显生活化,在选择资源中调动原始积淀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生活是教育的本源。”确实,如果没有生活的和谐介入,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小学综合实践性课程来说,必须注重综合实践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的有效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生活化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课题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充满情趣的生活体验,这才是维持学生继续学习的源泉。这就意味着教师在确定、选择相关课题时,必须让学生能够使用当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资源,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知”与“行”之间构建一座认知的桥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在每年的开春,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方案和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把握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春天。以中学段为例,教师让学生“走一走”,如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使学生在行走中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勃发的生命力量;通过“看一看”,引领学生在自然中寻找春天的变化,感知柳叶抽出嫩芽的新意和花朵的娇艳;通过“找一找”,让学生感知春天到来之后,大自然发生的一些变化。

这一课题资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调动学生最原始性的认知积淀,体现了学生对春天的感知,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辐射生活化,在注重多元中拓展实践时空

小学综合性实践活动既然要回归生活与实践,就不能将学生的思维与认知局限于学校层面,教师关注的范畴必须要以学生真实性的活动、交往为范畴,构建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点交叉的活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这就意味着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始终停留在课堂层面,而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走进真实的社区,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意识去思考。鉴于此,综合实践课程就必须突破时空的限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促发思考,满足学生的内在天性,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例如,当下社会不断发展,各种通信设备的更新换代可谓层出不穷。因此,教师以教学“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这一主题为契机,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资源入手,从当下极为广泛的智能手机入手,了解现代通信设备所具备的通信、娱乐、购物、学习等方面的功能,体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了解过去人们的通信手段,对通信设备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与思考。最后,教师从人们生活的需求出发,让学生想象通信设备在将来还会有着怎样的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综合实践内容的选择并没有局限在教室里,也没有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将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在引导学生了解通信设备时,没有仅仅局限在当下社会的使用现状,而是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和对未来的拓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聚焦生活化,在透析现象中发挥时间效应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教材,也是他们进行学习最好的老师。生活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可以让每个懵懂的孩童成长为富有见地的学生,甚至可以将学生熏陶为真正的智者。将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乐学、善学,享受到真正接受教育的契机。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地做,就必须要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做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将教育与生活进行有效连接,学生才能在亲身经历、实践创造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最大的关注点应是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今社会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各种充满信息的社会中,适当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和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学习的兴趣,促进实践目标的达成。

鉴于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社会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和现象进行实践研究与调查,发挥生活时间上的效应。比如前段时间,大家十分关注“老人摔倒究竟该不该扶”的话题,这一看似简单的话题,由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变得错综复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设计问卷调查,真正走进社区,走上街道,通过现场采访、实践调查等方式,了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通过调查就会发现,很多认为不该扶的人都怕被讹诈。因此,教师可就据此话题引领学生进行探讨:究竟该不该扶摔倒的老人?如何规避被讹诈?以此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认知性结论。

这一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且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选择这样的社会现象作为综合实践的内容,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调研热情,而且是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

四、依托生活化,在角色变化中落实主体地位

由于综合实践课程与生活、社会结合紧密,给予学生的自主性认知空间相对宽泛,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自然与传统教学中的定位有所不同。在探讨实践性话题时,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与自主实践的舞台交还给学生,保障综合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

如在教学《家乡的变迁》一课时,如果依照传统教学的方式,教师会大量拍摄当代家乡的整体容貌,并通过其他途径来收集家乡历史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抒发自己的感受。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综合实践课程应该紧扣生活实际,尝试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对比。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自己拍摄家乡在交通、学校、商场等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寻找家庭老照片、采访家乡老人等方式,对家乡的历史形成以图片或者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资料,为学生感受家乡的历史和变迁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点拨者,将更多的实践权利交还给学生自己,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课程需要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从而凸显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原则、社会化原则,真正促进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生活化生活课程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