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构建生本体验心理课堂

2018-02-25 17:00福建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361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9期
关键词:偶发事件心理活动

福建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361000)

邱雅琴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心理课堂就是生本课堂,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更是课堂生命流动的主宰,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师生在其动态的活动中共同体验、感悟、成长、提升。教师既可抽离其外,成为灵魂的引领者,生命流动的疏导者;又可参与其中,成为活动的体验者、学生成长的见证者。每节心理课都是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课,推动着每个生命的自感自悟、成长发展。虽然心理课堂本身就是生本课堂,但是如何从“心”出发,构建有效的生本体验心理课堂,值得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考,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生本体验心理课堂。

一、 以学定教,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量“心”打造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实际发展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使用活动内容和形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心理教师应该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活动内容,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营造互动、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达到最优化的发展。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体验,进行心理认知重建,改变认知,得到心理成长,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要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实际心理需要出发,确定适合的主题活动课,为学生量“心”打造有效的心理活动课堂。

心理课堂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心理调查和咨询中取材,寻找学生最关注的问题,确定心理课的主题和素材。心理课是最贴近学生心灵的一堂课,所以应该是最走心的。在上课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案例或者生活情景,这些素材的使用应该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以此发生共振效应,促进学生得到心理成长。例如,通过访谈和心理辅导发现,有些问题是学生常发生又急需解决的。中高年级的学生常常面临趋避冲突的问题:几个要好的同学间会面临选边站的问题;面对学习和兴趣活动的冲突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信心不足,有些孩子总是害羞不敢发言或者上台;面对生活挫折,如竞选班委或者大队委落选等种种问题要怎么处理。

二、营造安全轻松课堂心理氛围

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主动地说,主动地体验,主动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课堂常常会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课堂需要在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中进行,才有可能达到随风潜入“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心理教师要注意营造安全轻松的心理氛围,当学生开放自己的内心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免造成伤害。宽松温馨的教学氛围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起点,是激活和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导入课题时利用一些有趣的方式,比如游戏、歌曲、情景表演、心理剧等形式,能达到暖身暖心的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心理防备,主动参与和融入心理课堂。营造生本体验式心理课堂,能促使课堂的心理教育影响作用发挥到极致。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和利于沟通的情绪背景,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时间,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通过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提供有利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说出来。这时要注意在课堂中建设安全的氛围,不要让嘲笑、攻击等行为,破坏了心理放松的安全氛围。

三、掌握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技巧方法

偶发事件是指在某种过程中遇到的事先难以预料、出现频率较低,但必须迅速作出处理的事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他们的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意外情况是难免的。当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应如何妥善处理呢?

(一)及时追问,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当学生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可能会招来其他同学不理解的眼光。例如,在三年级《我长大了》一课中有一个问题:现在你是否能自己独立睡觉了?全班学生都举手,只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同学们就开始取笑他,心理教师及时追问原因,他说因为家里只有一间房间,全家人都挤在里面。教师引导说:这是特殊情况,假如你们家有更多的房间,我相信你也能够自己一个人睡觉了,你想到长大后要好好努力,争取给家人买个大房子,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教师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避免了其他同学的嘲笑。

(二) 遇到特殊事件时,应停止原来话题,适时处理

在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特别调皮的学生瞎起哄,特别是在高年级开展与青春期有关的主题时。例如,在高年级开展《男生女生交朋友》一课中出现了个别学生瞎起哄,针对班上的一些同学的情形,这个时候是该继续原本的话题,还是就着这个突发事件巧妙地处理这类偶发事件呢?及时地处理此类问题能够避免这种风气蔓延下去。例如有某男同学表达对某女同学的爱慕之意,导致女生哭了。此时教师及时地举个例子《不要让你的爱意造成对方的困扰》,某高校男生在女生宿舍下面高调示爱,结果一盆洗脚水从天而降。这样既能及时地化解此类问题,也避免了心理课堂后遗症的发生。

只有真正的以生为本,从心出发,才能在学生的心理最近发展区开展工作,打开学生心灵世界的大门。从学生实际心理需要出发,确定适宜的主题活动课,为学生量“心”打造,构建有效的生本体验心理课堂,虽具挑战,却能达到随风潜入“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偶发事件心理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方法及思考
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