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

2018-02-26 15:27梁海燕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42期
关键词:司马光素养传统

梁海燕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圣克拉校区 辽宁大连 116000)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凝聚和流传承下来的智慧、人文知识、价值观念等,包含着中华民族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源,是中国人创新与进步的灵魂所在。新课标明确要求了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对学生思想品质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更加系统和有效的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1]

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读音识字、阅读写作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但是学知识需先学习做人,处于行为观念养成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更加需要科学有效的引导,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应用,可以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观念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程门立雪”体现出的尊师重道,有“孔融让梨”的谦虚与敬爱,有“悬梁刺股”的勤奋和好学……这些典故都能够深刻的影响学生品性的养成。[2]

另外,集传统文化精华的诗词、文言文,都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生意境,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审美趣味,更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学生在接触到传统文化过程中,可养成文化自信,学会积极的价值观,并影响语言行为,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重新认识传统教育思想,提高文化修养

为了能够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思想在有效运用,学校及教师必须要对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进行再认识,需要充分意识到教师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将会极大程度影响传统文化的传递效果,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说教出来的,更是需要用行动来予以践行的。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能够抓出课堂时机来填充传统文化内容,如在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人之初》一课的学习中,《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原本用作读写和背诵的素材,在新课标语文教学中,就需要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挖掘,不仅要学生会读、会学《人之初》,更加需要了解其内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对文意进行理解,并穿插《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典故,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践行美好品质。

2.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增大对传统文化的讲解部分,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能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极大的助益。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学中,课文展现了大自然之美,并对风、水、动物进行了描写,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举例古诗词中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来扩大传统文化的讲解部分。又如在《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生词、文意的讲解,更加需要对司马光的沉着睿智进行着重讲解,赞扬司马光的勇敢、善良,凸显司马光的创新思维,并提出司马光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史学家,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还可以列举出曹冲称象等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整合课内外资源,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持之以恒的过程,语文素养的提升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前教育环境的整体改善给了学生在语文阅读和学习中更多的渠道和条件,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资料整合能力较差,课堂上所接触的资料十分有限,对此,教师在优化语文课堂学习中,应当加强对课内外资源的整合,完善延伸教育,如在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学习了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在拓展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列举出杯弓蛇影、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让学生们自己去了解,可以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并达到积累语文素材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在学习氛围的营造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级中划分出展示墙,或可以以黑板画等形式来展现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实现整体环境的改善,起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效果。[3]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应当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品质和素养的培育,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需要灵活穿插传统文化内容,注重方法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之美,渗透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司马光素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司马光砸缸之谜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