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周记我作主

2018-02-26 16:35郭希敏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多读养成习惯周记

郭希敏

【摘要】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提到:“学作文也是学语言。”“因而学习语言的办法,对于学习作文都适用。”“拿起笔,实际去写,你就不能先去请教规律,而是听从你常用的表达习惯。这习惯是有多次重复的‘熟养成的,而‘熟来自于多读多写。”周记是实现多写的有效渠道。独具匠心的周记指导,能激发学生我笔写我心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提炼素材的能力,从而架起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养成良好的自主习作的习惯。

【关键词】多读;周记;策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提到:“小孩子出生几个月,不上课堂,不查字典,不念语法修辞书,只是听,跟着大人说,一词半句,慢慢就会说了,而且绝不会把‘坐车说成‘车坐。何以能这样?只是因为‘熟。学作文也是学语言,虽然这语言是与口语不完全相等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也是语言,因而学习语言的办法,对于学习作文都适用。比如一种意思要用什么样的词句来表达,意思复杂些,句与句要怎样联系,这说是有规律可循自然也不错,但是拿起笔,实际去写,你就不能先去请教规律,而是听从你常用的表达习惯。这习惯是有多次重复的‘熟养成的,而‘熟来自于多读多写。”笔者认为方法可以在课内习得,而练笔则需课外补充。

多写的目的是增加动笔机会,培养动笔的兴趣,以期熟能生巧。周记是实现多写的有效渠道。独具匠心的周记指导,能激发学生我笔写我心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提炼素材的能力,从而架起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养成良好的自主习作的习惯。

一、练笔选择周记的理由

(一)周记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唯独限制一个“真”字(真人、真事、真感情),符合新课标要求

宽泛的内容,自由的空间,充分的选择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作文源于生活,学生只有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能做到情真意随,体现对生活本真的理解。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二)周记比日记好经营

日记每天都要记,无论从内容到时间对谁都是考验,更不要说小学生。校园生活固然也丰富多彩,但更多的是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再说从学生的课业负担来考虑,也决定了让学生天天写日记的可能性比较小。

(三)周记彻底地改变单元小作文的窘境

现在,我们常规教学提出“习作八大八小”,无非是想借“量”的积累,实现“质”的提升。然而真实生活中,八篇小作文的遭遇实在有违制定者的初衷:或公然或默许抄袭他人习作者有之;或以句子、片段仿写代替者有之;少数坚持让学生写的,也因指导与反馈不给力而草草收场。至此,小作文除了“应付检查”之用,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恐怕也极其有限吧。

二、周记经营策略

如何有效地经营周记,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有力保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著手:

(一)及时盘点生活,日积月累练就选材的“慧眼”

我们都知道优秀的作家,都有一颗善感的心灵,能捕捉到常人所忽略的细节,让其成为写作的素材。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就是作文的沃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孩子活泼的天性,注定他们对周围事物的不敏感。初学写周记者,写前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共同盘点一周生活。

案例:宣布要写周记的第一周:

“一周马上过去了,同学们这周周记的内容准备好了吗?”

孩子们一脸犯难:“一定要写真的吗?”“这周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真的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吗?周三那天,老师去开会,听说在代课老师来前,值日班长可管得很辛苦啊!”班上的几个淘气包赶紧低下了头,而几个班干部则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

“同学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告诉老师,好不好?题目就叫《当语文老师不在的时候》。”

“好!”孩子们很高兴。

孩子们明白了:静下心来想一想,生活、学习中发生的事还真不少!

第二周:“本周的周记准备好了吗?”

“好了!好了!”孩子们纷纷举手:“我要写体育课”“我要写作业大‘清仓”……

就这样举一反三,借集体的智慧,抛砖引玉,打开了学生记忆的心扉,共同挖掘校园里、生活中值得记忆的故事,难忘的心情,可喜的收获,渗透周记选材指导,让周记不因“无米下锅”而胎死腹中。同时,逐步养成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循序渐进的点评,潜移默化中渗透写作“秘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孩子们刚开始写周记不提过高的要求,重在学生定期写和创作习惯的养成。即使只有小的优点,不大的进益,也要鼓励。一开始,主要表扬那些能写真人真事诉真情的文章,让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原创者的队伍。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馈周记时,教师善于捕捉亮点,渗透方法指导。

案例一:指导拟题。同样写仰卧起坐的体育测试,大部分学生题目循规蹈矩,如《难忘的体育课》《难忘的一节课》。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几位学生根据内容拟题,如《体育课上囧事多》《爆笑体育课》《令人捧腹的测试》等。

反馈时特别展示这些独具匠心的题目,点评:题目特别出彩,吸引人的眼球,激起了读者阅读期待。“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下一周,孩子们学会在题目上下功夫,形式丰富,大胆,也更精彩。

案例二:指导抓细节描写。一位同学写《零食保卫战》:

表妹直奔我跟前,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我,不,盯着我手中的冰棒:“表姐,你在干吗呢?”“我——我在看电视。”她那点小心思我还看不透吗?果然,表妹把两眼睁着滴溜圆:“表姐,你最好了,给我看看你手中的冰棒嘛!”“啊,看冰棒?这冰棒好看吗?”我扬了扬手中的冰棒,故意逗她。哎呀,不好,只见表妹猛扑上来一把抢过冰棒扭头就要跑。我腾地一下站起来拔腿就追,终于在门口堵住了她夺回了冰棒。“哼,小气鬼!”表妹恨恨地跺了跺脚,嘟起了小嘴。“这是你自作自受!谁叫你前天一口气吃了七根冰棒!现在感冒还没好利索,你还想再来一次!”我义正词严地训斥。

老师对周记《特别推荐时光》点评:“细节描写生动,语言有生命力,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身边的同学习作能得到老师如此高的评价,更多的孩子们跃跃欲试。

案例三:指导遣词造句。滥用成语,言过其实,在小学生习作中屡见不鲜,而学生却浑然不知。如一位学生写《悲催的英语月考》有这样的片段:“‘哒哒哒——窗外传来英语老师高跟鞋快速敲击地面的声音。很快老师一阵风似的冲进教室,‘啪一声把试卷拍到讲台上,一脸杀气腾腾地望着我们。”当老师读到这段时,全班哄堂大笑。

老师追问:为什么笑?

孩子们各抒己见,“老师不是杀手,怎么能说‘杀气腾腾?”“老师生气也是恨铁不成钢,说‘杀气腾腾太过了。”……道理自然是越辩越明。

就这样在笑声中发现问题,老师相机指点“锤炼文字”,费力不多,却能举一反三,长年累月地反复磨炼,周记的语言越发有生命力,学生也有了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丰富多彩的交流,趣味盎然中给创作“加油”

对孩子们来说,能够在书面上分享小伙伴的故事、心情,如果还能够发现别人的故事中有自己的身影,那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而对小作者来说,自己的文章拥有读者,收到小伙伴赞赏的话语、羡慕的眼神,如果还能得到老师特别的点评,何尝不是一种满足!于是,心里充满“我能写”的自信和“我要写”的欲望。他们会主动多读书、多积累、多观察,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也有了创作的激情,写出的文章自然妙笔生花,佳句不断。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孩子们既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又得到知识上、方法上的收获,周记自然成了孩子们自己用文字绘就的乐园。

定期交流优秀周记,可利用下午第一节课前时间举行,每次交流时长40 分钟,多采用点面结合。“面”即自由选择四人小组交流,而“点”则是在最后10 分钟,由老师“特别推荐”并附带点评。

而老师要做的是及时批阅,选出有交流价值的周记,保证交流如期进行。笔者班上部分学生为了写好周记,专门自备一本“素材本”,一遇到有感触的素材就记下来,等到周末写周记时,经过反复比较,选最佳材料来写。周记已经完全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也养成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从生活中选材的良好习惯。“我笔写我心”,不再是口号。而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关注、鼓励、给学生“加油”。

(四)精心编写班书,累累硕果促进周记习惯的养成

敦促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养成主动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习惯,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然,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又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如定期举办“最受欢迎的作者”“最佳周记”评比;学期末,由学生自由选择本人最佳周记编入班书。班书的题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唤起他們把周记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经营。笔者班级的班书题目就叫《欢乐班级故事多》,从选题到编辑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的参与热情很是高涨。

总而言之,学生周记写得多了,材料的选择,字词的运用,自然也“水涨船高”了,这也可以叫做“不锻自练”,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有很大促进作用,而习作的“瓶颈”自然也不再存在。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多读养成习惯周记
写进梦里的周记
多读?会读?巧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充实作文,真情流露
帮忙
周记辅导应符合学生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