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研究

2018-02-26 08:44王红李亚男孔智瑶许一凡陈蕊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8年1期

王红 李亚男 孔智瑶 许一凡 陈蕊

摘 要:在社会传媒化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大众媒体对于“数字土著”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城乡儿童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文章以城乡儿童为调查对象,从媒介接触形式、动机、内容、内容偏好、频率、时长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对比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一般规律,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城乡儿童媒介素养能力发展的建议,帮助城乡儿童树立正确的媒介观,构建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促进儿童成长。

关键词:SPSS;城市儿童;农村儿童;媒介接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2-0069-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与各种信息化智能化媒介相接触。媒介的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影响着公民的整体素养,制约着公民的个人发展,尤其是儿童。

现如今,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媒介在提供交流方便、拉近人们距离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树立。特别是在信息化洪流中出生的儿童,他们作为中国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媒介接触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关乎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前途未来。纵观21世纪,中国的城乡经济水平依旧存在差距,城乡儿童所接触的媒介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大幅度改善农村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优化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缩小城乡儿童之间的媒介接触水平差距,提高城乡儿童的媒介素养,在21世纪的后半叶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状况的探讨和研究更是排在首位。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研地点与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为调研地点,涉及济南、德州、临沂、日照等17个地市。在这些地区里,考虑到1至3年级的儿童理解能力有限,知识掌握不全面,所以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是4至6年级的儿童。

2.调研过程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和掌握前人关于大众媒介接触行为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而形成调查问卷,以便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阶段,运用试调查的方法,检测问卷的可信度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调查问卷;第三阶段,发放调查问卷共1190份,最后回收115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112份;第四个阶段,利用SPSS分析数据,归纳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一般规律,深入探究影响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因素,形成最后的结论。

三、调研数据统计与分析

1.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数据及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家中均拥有电脑,80%拥有手机,50%拥有平板电脑;儿童经常接触到的媒介以电视、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为主,而广播、书籍等媒介接触极少甚至是零接触;80%的城市儿童具备使用电脑的能力,使用时间多为1-2个小时;相比于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时间较为分散,用途多集中于获取资料及娱乐消遣;80%的儿童选择可以熟练使用手机并经常用手机娱乐消遣;而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书籍等媒介接触行为所占比例普遍较低。

2.农村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数据及分析

图1为农村儿童经常接触的媒介的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89.18%的农村儿童无法熟练使用电脑,96.97%的农村儿童无法熟练使用平板电脑,46.32%的儿童喜欢经常阅读书籍且41.13%的儿童将书籍用于查阅资料和学习辅助上。而且,父母对孩子使用媒介进行学习的这一问题上,大部分持反对态度甚至非常反对,只有极少部分家长选择鼓励孩子通过媒介获取知识;家长多认为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影响孩子学习,耽误孩子的时间,所以反对孩子选择把这些媒介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更加支持课本、课外书等纸质媒介。教师则多为一般态度,不反对儿童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学习,从而探索求知。同样地,大部分农村儿童认为若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约束,自己无法合理有效地使用媒介。

四、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调研结果比较与归因探析

1.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共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城市与农村儿童在媒介接触行为上既存在着共性又存在着差异。城乡儿童在媒介接触行为上存在的共性具体体现在:

(1)儿童在媒介接触种类上呈现多样化、不均衡性

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儿童,对书籍等传统媒介和手机等电子媒介都有所接触和使用,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其沒有深入的了解,并且他们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上呈现不均衡状态,偏向于电子媒介。

(2)儿童接触媒介的行为呈现重娱乐的倾向

通过调查发现,儿童对各类大众媒介的使用都较偏向于娱乐功能。例如,从对手机媒介的接触和使用上来看,30.94%的儿童用手机与他人交流,28.06%的儿童用手机来娱乐消遣,而用手机来获取知识的儿童仅占31.65%,不及前两项之和。这种现象同样也体现在对电视和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的使用上。

2.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差异

(1)儿童接触大众媒介的种类

在本次调查中,关于大众传播媒介主要调查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杂志。城市儿童经常接触的主要媒介种类是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占有率分别是97.17%、84.91%、95.28%;农村儿童接触的主要媒介种类是手机、电视、书籍,占有率分别是92.64%、90.91%、56.71%。

可以看出,城市儿童所接触的大众媒介,在电脑、平板电脑、报刊杂志媒介方面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儿童,而农村儿童在电视、书籍、广播媒介方面的比例要高于城市儿童;在手机媒介方面,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相差不大。

(2)儿童接触大众媒介的时长

关于城市与农村儿童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的频度,本次调查问卷分别对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电视、广播、书籍、报刊进行了时长调查,35.85%的城市儿童每次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是0.5-1小时,而21.21%的农村儿童每次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是10分钟以下。

53.77%的城市儿童表示经常接触平板电脑,且平均每次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是0.5-1小时,而23.81%的农村儿童表示从不接触平板电脑。城市儿童在接触平板电脑的频度方面远远高于农村儿童。

(3)儿童接触大众媒介的内容偏好

儿童媒介接触内容偏好的研究也是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次研究对城市儿童和乡村儿童媒介接触的内容偏好进行了统计。

在对电脑的内容偏好上,城市儿童与人交流、娱乐消遣分别占16.04%、25.47%,相对获取知识比例要少很多;而农村儿童在获取知识方面占到了27.27%,娱乐消遣所占的百分比最大,为51.08%。农村儿童用电脑大多用来娱乐消遣,而城市儿童多用电脑来获取知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在对电脑的内容偏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原因分析

由于影响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本研究从儿童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媒介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1)儿童自身

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差异是与这一群体的年龄特征相关的。在此年龄阶段中,儿童开始接触新鲜事物,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分析和判断能力尚不完善,同时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对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接触媒介时更愿意去接触图文并茂、画面感强的电子媒介,因此儿童的媒介使用呈现不均衡状态,媒介内容偏好于娱乐。

(2)学校

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客观存在,媒介素养教育很难生存。国内大多数小学根本就没有对媒介素养教育加以重视,而且大多数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对媒介素养的教育也不甚了解,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对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关注度普遍较低。

(3)儿童家庭环境

由SPSS交叉制表分析可知,家庭经济情况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儿童接触媒介的种类有着密切联系,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儿童接触媒介的前提,只有家庭经济情况较好,才有接触高端媒介的机会;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媒介接触的保障,高学历的父母要比低学历父母优先接触各种媒介,拥有更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引导儿童合理使用媒介。所以说家庭经济情况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基础。

(4)社会

社会中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其中负面信息更是不容忽视,在普及大众媒介时,社会各界并没有很好地控制负面信息的发布,对儿童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我国对培养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宣传力度也不够,致使社会各界不能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我国儿童的媒介接触能力。

(5)媒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媒介为了迎合大众需求和牟取暴利,在客户端平台上发布各种娱乐消息,致使儿童打开媒介时处处都是娱乐信息,对儿童的视觉产生冲击,吸引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难以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传播媒介,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改善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策略

培养和提升城乡儿童的媒介接触能力,不仅关系到城乡儿童健康成长,还关系到中国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本研究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对其提出建议,形成“四位一体”模型,力求从根本上全面改善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

1.学校

首先,学校可以开展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也可鼓励学生观看优秀的媒介作品,营造浓厚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其次,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体资源,与现有相关媒介教育资源及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最后,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以身作则,并利用家校沟通平台及时与家长交流儿童使用媒介的相关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媒介接触素养。

2.家庭

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可以同孩子共同进行媒介接触,共同参与活动,从而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媒介,营造良好的家庭媒介使用氛围;再次,父母要不断系统地学习媒介素养相关知识,构建起媒介素养的知识结构,为儿童良好媒介接触行为的形成做好典范;最后,儿童正处于6-12岁,自我管理意识还未健全,因此,父母要肩负起培养儿童养成良好媒介使用习惯的责任,帮助孩子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养成良好媒介使用习惯。

3.政府

一方面,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农村加大财政投入,给予农村地区相应的“媒介补贴”,从而减小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差距;另一方面,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制度上为农村儿童提供资源,为改善城乡儿童媒介接触行为提供保障。

4.社会

首先,在儿童接触媒介信息的过程中,媒体应该承担起“第一守門员”的重任,从“信息源”摒弃不良信息,绿化媒介环境;其次,加大规范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宣传力度;再次,网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切勿给儿童错误的导向;最后,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提高儿童媒介素养的伟大事业。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媒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贫富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也将趋于一致;媒介正趋于更加多样化、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全媒介时代即将到来,对儿童的媒介素养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城乡儿童都应以端正的态度接触和使用媒介,在媒介横流的时代里更好地完善自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丽梅.农村儿童媒介接触状况调查研究——以农村高年级小学生为样本[D].南昌:南昌大学,2013.

[2]王葆慧.皖北城乡小学生媒介素养比较研究——基于蚌埠的实证调查分析[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3]姜昕.媒介接触行为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影响研究——以湖北武汉王家河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4]周燕.广州地区儿童媒介接触影响因素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7):17-24.

[5]郭鉴.e时代的儿童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探查[J].新闻界,2006(6).

[6]王倩倩.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分析[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2013.

[7]孔雪.新媒体环境下儿童媒介素养与儿童媒介参与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