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两江、四塘平话中的韵摄分调

2018-02-26 12:41牟廷烈
现代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声调

牟廷烈

摘 要:论文以临桂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为例,考察这一地区出现的由于韵摄不同而引起的入声声调分化现象。导致这种音韵变化的条件可能有三种:第一,中古入声韵尾的不同导致不同的韵摄发生了不同的声调变化;第二,韵摄内构成韵母的元音不同,导致出现了不同的声调变化;第三,中古入声韵尾消失的时期不同,致使不同的韵摄发生不同的声调变化。

关键词:汉语方言 两江平话 四塘平话 韵摄 声调

一、引言

汉语方言的声调分化模式,除了中古声母的清浊差异引起的声调分化之外,还有中古全浊次浊声母、元音长短、韵摄不同、文白异读等引起的声调变化。本文着重考察由于韵摄不同而引起的声调分化现象。虽然韵摄不同引起的声调分化现象仅出现在一部分汉语方言之中,但是笔者认为它是汉语方言声调演变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现象之一。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得知,由于韵摄不同而引起的声调分化现象主要出现在中古入声字上。我们还进一步发现,它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北平话①中的临桂县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②。本文以临桂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为中心,考察这一地区出现的由于韵摄不同而引起的入声声调分化现象。与此同时,本论文还将尝试去分析说明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的变化过程。

二、临桂两江、四塘平话的入声分化

临桂县两江平话(以下称作“两江平话”)和临桂县四塘平话(以下称作“四塘平话”)现今的声调体系如下(声调调值使用五度标调法),见表1:

在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中,阳入(中古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已经消失,仅剩阴入(中古清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四塘平话里阴入分化为上阴入和下阴入两类,大多数的字读作上阴入,仅宕江梗通摄的一部分字读作下阴入;两江平话里阴入不分调,故将阴入调称作入声)。也就是说古浊声母入声已经合流到舒声调里了。两江平话的浊入字多数合流到了阳平,少数合流到了阳去,而四塘平话的浊入字则大部分都合流了到阳去。两江、四塘平话的入声韵尾都已消失,现在都读成开尾韵。举例见表2:

两江平话与四塘平话里读作入声的清入字大部分是咸山宕梗摄三四等和深臻曾通摄字。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字大部分都已合流到了舒声调。两江平话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字大部分已合流到了上聲,而四塘平话则大部分合流到了阴去。见表3:

不过,咸山宕江梗摄的一二等字里也有一部分字仍然读作入声,四塘平话咸山宕梗摄三四等的部分字不读作入声,而读作阴去(或者阳去)。例如:

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清入字中读作入声的字:

两江平话:磕[k‘ei5],葛[k?u5],拨/钵[pu5],泼[p‘u5],脱[t‘u5],阔[fu5],作[ts?u5],霍[fu5],角[ko5],栅[?‘a5]等

四塘平话:喝[x?44],拨/钵[pu?44],泼[p‘u?44],撮[ts‘u?44],阔[xu?44],拖[t‘u?44],索[sou42],各/阁/搁/胳[kou42],郭[ku?44],扩/廓[k‘u?44],霍/藿[xu?44],格[k?44]等(四塘平话宕摄一等清入字大多读作上阴入或下阴入)

四塘平话咸山宕梗摄三四等清入字中读作阴去(或阳去)的字:

接[tsi?55],妾[ts‘i?55],贴/帖[t‘i?55],叠/碟/牒/蝶/谍[ti?31],鳖[pi?55],薛[si?55],泻[?i?55],撇[p‘i?55],铁[t‘i?55],节[tsi?55],切[ts‘i?55],屑[si?55],雪[si?55],发[f?55],着[ti?31/ti?33],约[i?31],益[i31],滴[ti55/ti?55],击[ky?31]等

三、临桂两江、四塘平话入声分化原因探析

根据以上的材料,针对两江平话与四塘平话里出现的由于韵摄的不同而引起的入声声调分化现象,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假设:中古浊声母入声字合流到了舒声调,之后,清声母入声字中的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字合流到了舒声调。清入字中的咸山宕梗摄三四等以及深臻曾通摄字仍然保留入声调。但是,由于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的部分清入字现在仍然保留入声调,我们可以认为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清入字合流到舒声调的这一变化仍在进行之中,同时根据四塘平话咸山宕梗摄三四等的部分清入字现在读作舒声调这一事实,我们还可以认为咸山宕梗摄三四等清入字也有演变成舒声调的倾向。

那么,导致这种变化的语音条件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中古入声调因韵摄的不同而发生分化呢?笔者认为,导致这种音韵变化的条件可能有如下三种:第一,由于中古入声韵尾的不同,导致不同的韵摄发生了不同的声调变化;第二,由于韵摄内构成韵母的元音(韵腹或者介音)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声调变化;第三,由于中古入声韵尾消失的时期不同,导致了不同的韵摄发生不同的声调变化。

首先,我们来考虑一下第一种可能,即中古入声韵尾的不同,是否导致了不同的韵摄发生了不同的声调变化。当仔细观察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入声的变化趋向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与中古入声韵尾的关联性不大。众所周知,中古咸深摄的入声韵尾为[-p],山臻摄的入声韵尾为[-t],宕江曾梗通摄的入声韵尾为[-k]。而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清入字的声调分化并不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尾的不同。变成舒声调的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清入字,仍保留入声的咸山宕梗摄三四等和深臻曾通摄清入字,这两类清入字在中古入声韵尾的性质上并没有区别,并且咸山宕梗摄一二等和三四等清入字的声调分化,是因为“等”不同而出现的不同变化。因此,可以说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清入字的声调分化与中古入声韵尾的性质无关。不过,笔者认为古代的入声韵尾对浊入字的声调变化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浊声母比清声母发音的时候更加费力,而当它后面附着塞音韵尾时,基于发音的省力原则,浊入字的入声韵尾要比清入字的入声韵尾更加容易发生弱化乃至脱落。由于清入字的入声韵尾弱化乃至脱落的时期比浊入字晚,所以才形成了现在的这种不均衡的局面。

既然不同的韵摄导致不同声调变化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尾不同,那么,这一现象会是因为构成各韵摄的元音(韵腹或介音)具有不同的特征形成的吗(即第二种可能)?以中古音为基准,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清入字出现了两类分化,一类属于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另一类是属于咸山宕梗摄三四等和深臻曾通摄,而这两类韵摄的主要区别在于韵腹元音发音部位的高低。根据几位音韵学家的研究,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的韵腹基本上是低元音,而咸山宕梗摄三四等和深臻曾通摄的韵腹基本上是高元音。下面是几位音韵学家对《切韵》9个摄韵腹的构拟①,见表4:

如上表所示,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的韵腹,主要是[a]、[ɑ]、[?]、[?]、[?]等低元音;咸山宕梗摄三四等和深臻曾通摄的韵腹,则主要是[i]、[u]、[e]、[o]、[?]([?])等高元音。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里,合流到了舒声调的入声字(不包含浊入字)全都是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字(咸山宕梗摄三四等和深臻曾通摄字仍保留入声调)。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认为在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里,合流到了舒声调的清入字均是中古时期韵腹带有低元音特征的韵摄的字。那么,韵腹带有低元音特征与入声的舒声调化乃至韵摄之间声调的分化现象是有着某种关联吗?观察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中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①。入声如果要发生舒声调化,需要入声韵尾首先脱落。考虑到普遍的发音原理,我们可以认为,低元音后面的入声韵尾要比高元音后面的入声韵尾更加容易脱落。因为比起在高元音后面发入声韵尾,在低元音后面发入声韵时舌头的动作更大,更加费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假设,在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里,由于韵腹是低元音,所以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的入声字首先发生了入声韵尾的脱落,然后又发生了入声的舒声调化。而同一摄的三四等字,由于韵腹受到了介音[i]的同化,发生了高元音化,入声韵尾更晚脱落,致使其入声被保留下来。下表罗列了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9个摄韵母,发现没有开合口韵韵母区别的情况,表里未做标记,而且,仅有一两个字例外读音,也未计入下表中。见表5:

虽然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里,韵摄之间韵腹元音的高低不如中古音那样有明显的区分,但在两江平话里,韵腹元音的高低区分还是大致被保留着。四塘平话则不同,除去江、梗摄的部分字,现在很难发现韵摄之间韵腹元音的高低区分。这很可能是由于中古以后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内部发生了咸山宕江摄一二等韵腹元音的后高元音化。周边的一些桂北平话以及和桂北平话相邻的湖南省南部湘南土话里就可以找到类似的元音特征。例如,灵川三街、郁林福绵属于桂北平话,东安花桥、江永(城关)、宜章赤石、临武(城关)属于湘南土话②。为了和其他方言做对照,下表里也列出了属于粤方言的广州方言和属于湘方言老湘语的双峰方言的字音。见表6:

下面来讨论第三种可能,即由于中古入声韵尾消失的时期不同,导致不同的韵摄发生不同的声调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假设,在中古以后,随着一部分韵摄的韵尾首先消失,原本因有塞音韵尾的存在而发出紧促的入声音的调值发生了变化,由此而导致了韵摄之间声调不均衡的局面。四塘平话里,读为下阴入的清入字仅分布在宕江梗通摄(宕江梗通摄清入字大部分读为上阴入,仅一部分字读为下阴入),咸山深臻摄清入字大多读为上阴入。據此,我们可以推论出清入字中,宕江曾梗通摄的韵尾[-k]首先脱落了①,而宕江曾梗通摄的韵尾[-k]脱落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咸山深臻摄的入声韵尾仍保留着,因此宕江曾梗通摄和咸山深臻摄清入字的调值分成两类(上阴入和下阴入)。后来,咸山深臻摄的韵尾[-p]和[-t](合流之后)也脱落了,从而使大多数的下阴入字逐步合流到了上阴入。只是,其中一部分下阴入字还保持着原有的区分,于是就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状态。

另外,入声韵尾脱落之后,入声调值与舒声调值相似,也就是说,其声调调值的变化应是有一定的方向性的。入声韵尾消失后,入声调值应该不会变成与该方言内部的声调体系毫无相关的新的形式,而应该变为和声调体系内原有的调值相类似的调值。我们通过观察四塘平话就可以验证这一点。四塘平话里,上阴入[44]和下阴入[31]的调型与原有声调体系内的阴去[55]和阳去[31]的调型就极为相似。在其他的桂北平话里也可以找到类似的现象。下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兴安县高尚软平话和资源县延东平话的例子:②

高尚软平话:阴平[35] 阳平[13] 阴上[55] 阳上[41] 阴去[22] 阳去[11] 入声[51]

延东平话:阴平[44] 阳平[23] 阴上[33] 上阳上[53] 下阳上[242] 阴去[35] 阳去[24] 入声[22]

在高尚软平话和延东平话里,入声韵尾已经消失,入声调值也变得与舒声调值相似。其中,高尚软平话的入声调值是[51],与阳上的调值[41]相似;延东平话的入声调值是[22],与阴上[33]的调值相似。入声进一步合流到舒声调,也应该是合流到方言声调体系内与其调值相似的调类中。四塘平话里,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清入字合流到了阴去,其过程应该是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中的下阴入字(宕江梗摄一二等清入字)先与上阴入[44]合流,然后再合流到了阴去,也就是合流到了与上阴入[44]调值相似的阴去[55]里。现在仍然保留下阴入调[42]的宕三江梗三四通摄字也会像其他清入字那样合流到上阴入,然后再合流到阴去,或者也有可能直接合流到与下阴入调值相似的阳去[31]。不过,仍保留下阴入调值的字直接合流到与它调值相似的阳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现在已合流到阳去的清入字较多,它们大部分是宕江梗通摄字。例如:

括[ku?31]、着[ti?31]、约[i?31]、戳[?au31]、忆亿[i?31]、窄[??31]、益[i31]、击[ky?31]、卜[p?31]、叔[?u31]

总之,随着入声的韵尾脱落,入声调值变得和舒声调值相似或者合流到舒声调的时候,其声调调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变化后的声调调型是不会脱离其原有声调体系的。因此,我们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入声声调的变化方向。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针对两江平话与四塘平话里由于韵摄不同,而入声声调分化这一现象,可以得知其发展过程:

第一,根据中古声母的清浊,入声分化为阴入与阳入。

第二,浊入字的入声韵尾首先脱落,在此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清入字的入声韵尾被保留下来(浊入字的声调阳入渐渐合流到舒声调)。

第三,清入字的声调由于入声韵尾的不同分化为上阴入(咸山深臻摄)和下阴入(宕江曾梗通摄)。

第四,清入字中,韵腹为低元音的咸山宕江梗摄一二等的入声韵尾首先脱落,后来又发生舒声调化。

第五,咸山宕梗摄三四等和深臻曾通摄清入字里下阴入字(宕江曾梗通摄字)的入声韵尾首先脱落,然后,上阴入字(咸山深臻摄字)的入声韵尾也发生脱落,上阴入与下阴入的区别也随之消失。四塘平话里,这一合流过程还未完成,在宕江梗通摄的一部分字里,这种区别仍然存在。

第六,四塘平话的上阴入和下阴入最终也会像两江平话那样合流成一个入声调。

第七,入声合流到舒声调有一定的方向性,入声一般合流到与自己的调型类似的舒声调。因此,可以认为,四塘平话的下阴入[42]合流到与其调型类似的阳去[31]的可能性很大。

参考文献:

[1]梁金荣.临桂两江平话同音字汇[J].方言,1996,(3).

[2]骆明弟.临桂四塘平话同音字汇[J].方言,1996,(3).

[3]刘晓南.音韵学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辛世彪.海口方言入声演变的特点[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5]李连进.平话音韵研究[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6]沈若云.宜章土话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7]李永明.临武方言:土话与官话的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8]黄雪贞.江永方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9]鲍厚星.东安土话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0]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漢语方言字汇(第二版)[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11]张桂权.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资源延东直话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12]林亦.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兴安高尚软土话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Lingui Liangjiang Pinghua and Sitang Pinghua, and investigates the phenomenon of tone differentiation in this area caused by different rhymes. There may be three conditions leading to this change in phonology. Firstly, different intonation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due to the different ending of the entering tone in the Middle Ages; secondly, different vowels that constitute the vowels in the entering tone lead to different tone changes; thirdly, different ending of the entering tone in the Middle Ages leads to different tone changes.

Key words: Chinese dialect; Liangjiang Pinghua dialect; Sitang Pinghua dialect; rhyme photography; tone

猜你喜欢
声调
海豹幼崽可以像人类一样改变声调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狮石始室
小小帽子作用大
拼音宝宝扛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怎么标声调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