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见错误与失分问题探析

2018-02-26 12:41王美云
现代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误读常见错误高校学生

摘 要:在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人在读单音节词语、双音节词语、朗读材料和说话时都有错误和失分现象。常用字词误读且比例较高,主要原因为:因义近而误读,因形近而误读,因方音影响而误读,因多音字、儿化变调等影响而误读。朗读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调平淡、语感不好,缺乏朗读技巧训练。说话方面的问题是题目选择不合适、说话不流畅自然等。语音面貌整体上的问题是语音不够响亮清晰,语速机械无变化等。

关键词:高校学生 普通话测试 常见错误 失分 误读

“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是一种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由省级以上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发相应资格证书的、检测应试者普通话水平等级的标准参照性考试。本文从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实际应用出发,分析高校学生在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并且造成失分的问题,以便全面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应对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能力。

在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中,应试者在读单音节词、双音节词、朗读材料和说话时都容易出错和失分,典型的如尖音问题、声母系统问题、韵母系统问题等,这些系统问题通过课堂学习、平时注意、增加训练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些导致失分的问题,如比例较高的常用字词误读、朗读语调和语感、说话的题目选择和语感、语音面貌的响亮清晰度和语速以及不了解评分办法等,却常常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一、常用字词误读

普通话测试字词项目中多为常用字词,生僻字词很少。应试者读错字词的原因,多数是由于应试者紧张造成了误读,本来认识的却读错了。这种现象在很多应试者那里都有反映,有些错误有很大的规律性。有些常用字词经常读错且比例较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因义近而误读

例如:“晒(shài)”读成“晾”,“闩(shuān)”读成 “插”,柑(gān)读成“桔”,“孬(nāo)”读成“歪”。

2.因形近而误读

例如:“匀”读成“均” , “爪子儿”读成“瓜子儿”,“槛(kǎn、jiàn)”读成“滥”或“监”(jiān),“佟(tóng)”读成“冬”,“晌(shǎng)、垧(shǎng)”读成“响”,“驭(yù)”读成“奴”,“涮(shuàn)”读成“刷”,“月光泻地”读成“月光泻池”。

这类因形近而误读的字词类型很多,大致可划分为声母错的,韵母错的,声调错的,声母、韵母、声调混合错的,声母、韵母、声调都错的等类型。典型者如下:

声母错的:“铙(náo)、挠(náo)”读成“饶”,“颊(jiá)”读成“峡”,“穗(suì)”读成“惠”,“椽(chuán)”读成“缘”,“偌(ruò)”读成“诺”。

韵母错的:“迸(bèng)”读成“并”,“掷(zhì)”读成“郑”,“捺(nà)”读成“奈”,“冼(xiǎn)”读成“洗”,“誉(yù)”读成“益”,“坯(pī)”读成“胚(pēi)”,“稗(bài)”读成“婢(bì)”。

声调错的:扛(káng、gāng)”读成“抗”,“逾(yú)”读成“愈”,“仍(réng)”读成“扔”,铐(kào)读成“考”。

声母、韵母、声调混合错的:“粟(sù)”读成“栗”,“拈(niān)”读成“沾”,“蔫(niān)”读成“焉”,“弥(mí)”读成“你”,“酿(niàng)”读成“良”,“湍(tuān)”读成“揣(chuāi)”,“岬(jiǎ)”读成“狎(xiá)”,“濒(bīn)”读成“频”,“襄(xiāng)”读成“嚷(rāng)”,“恽(yùn)”读成“浑(hún)”,“辙(zhé)”读成“撤”,“癣(xuǎn)”读成“鲜(xiān、xiǎn)”,“啜(chuò、chuài)”读成“缀(zhuì)”,“柘(zhè)”读成“拓”,“酗(xù)”读成“汹”,“嗽(sòu)”读成“漱(shù)”,“捌(bā)”读成“别”。

声母、韵母、声调都错的:“嵬(wéi)”读成“鬼”,“踝(huái)”读成“裸(luǒ)”,“啮(niè)”读成“齿”,“糯(nuò)”读成“儒”,“誊(téng)”读成“眷(juàn)”,“芪(qí)”读成“氏”,“谄(chǎn)”读成“陷”。

3.因方音影响而误读

例如:“闺(guī)”读成了“gūn”,“攒(zǎn、cuán)”读成“zuǎn”,“嫩(nèn)”读成“lùn”,“否(fǒu)”读成“fǎo”, “剖(pōu)”读成“pāo”,“闰、润(rùn)”读成“yùn”,“虐、疟(nüè)”读成“yuè”。

4.因方言语音系统不同而误读

有些字是z、c、s和zh、ch、sh不分,n和l不分等。

例如:“窜(cuàn)”读成“chuàn”,“邹zōu”讀成“zhōu”,“男(nán)”读成“lán”。

5.声调误读

例如:“茎(jīng)”读成去声,“一会”的“会(huì)”读成上声,“浙(zhè)”读成阳平,“荫(yìn)”读成阴平,“匹(pǐ)”读成阴平,“鄙(bǐ)”读成去声,“彤(tóng)”读成阴平,“淙(cóng)”读成阴平,“掂(diān)”读成去声,“深邃”的“邃(suì)”读成阳平,“沏(qī)”读成去声,“竹(zhú)”读成阴平,“拟(nǐ)”读成去声,“穴(xué)”读成去声,“纤维”的“维(wéi)”读成阴平,“犹如”的“犹(yóu)”读成阴平,“枕(zhěn)”读成去声,“渠(qú)”读成阴平,“把(bǎ)这个”的“把”读成去声。

6.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调整影响而误读

例如:“呆板”的“呆(dāi)”读成“ái”,“确凿”的“凿(záo)”读成“zuó”,“骑楼”的“骑(qí)”读成“jì”。

“呆(ái)”“凿(zuó)”和“骑(jì)”都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调整之前的读音。

7.受多音字干扰而误读

多音字一般生僻的音读成平时常读的音。这种情况在双音节词语和朗读材料中出错比较多。

例如:“主角儿、旦角儿”的“角(jué)”读成“jiǎo”,“本色儿”的“色(shǎi)”读成“sè” ,“爆肚儿”的“肚(dǔ)”读成去声,“暖和”的“和(huo)”读成“hé”,“刀把儿”的“把(bà)”读成上声, “地壳”的“壳(qiào)”读成“ké”,“一行人逛花市”的“行(xíng)”读成“háng”,“粘蝉”的“粘(zhān)”读成“nián”,复合词中的“血(xuè)”读成口语的“xiě”,“抡拳”的“抡(lūn)”读成“lún”。

8.普通话必读儿化词非儿化误读

有的字词后面没有加“儿”,但读时必须儿化的,没有儿化。这种情况在朗读材料和说话中出错比较多。

例如:“加把劲”的“劲”,“石块很重”的“块”,“韵味、气味、风味”的“味”,“聊天”的“天”,“掏出一块糖果”的“块”,“等一会”的“会”,“小孩、女孩、男孩”的“孩”,“瓜子、石子”的“子”,“墨水”的“水”,“吃老本”的“本”,“光棍、冰棍”的“棍”,“来玩吧”的“玩”,在朗读和说话时都应该儿化。

9.“一”的变调误读

“一”读词语时或者朗读材料句子的中间一般会变调,但在朗读材料段落的首行有些人朗读时都没有变调。

如“一次,胡适……”“一阵台风……”“一个夏季的……”、“一年以后,……”“一个人的……”“一路从山脚……”“一个大问题一直……”“一群朋友……”的“一”都是在段落的首行应该变调,有些人读成了阴平。

10.有些字单念时误读

一些字在词语中几乎都能读对,但单念时往往读错,这类情况相当多。

例如:“铁锹”的“锹(qiāo)”,如果是词语就会读对的多,单念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读成“qiū”;“拔(bá)”单念时读成“拨(bō)”,“拨(bō)”单念时读成“拔(bá)”。

二、朗读项失分的主要问题

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第三题是朗读材料。朗读时失分的主要问题是语调平淡、整体语感不强、缺乏抑扬顿挫的变化等。

(一)语调平淡,缺乏饱满度

大多数应试者只把声、韵、调读出来,没有朗读应有的语调,就像小学生集体读课文。这与应试者从小养成了朗读呆板无起伏的语调习惯、后期又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有很大的关系。

朗读平淡还与应试者的声调发音有很大的关系。普通话的四种声调,阴平声调高而平,是高平调;阳平由中音升到高音,是中升调;上声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是降升调;去声由高音降到低音,是全降调。四种声调的高音是由声带紧张、声音拉高造成的,低音是由声带放松造成的。这些高音和低音,应试者不能把握,形成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降升调的尾音拉不上去的情况,所以读出的字的声调调值不到位,没有体现出一个字应有的声带拉紧或者放松到位,缺乏饱满度,达不到常说的“字正腔圆”。有些应试者读单字、词语尚可,一旦朗读语句就表现的平淡呆板。

(二)语感不好,缺乏变化

朗读有其特有的语感。朗读好一篇文章,并不只是声、韵、调标准,还要各种语音因素的综合统一,是语句抑扬、停联、重音、语速的有机配合,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语感。

应试者在朗读材料时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掌握朗读的表达技巧,不会灵活运用抑扬顿挫和重音的表达方式,即语气的抑扬升降变化和重音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等没有运用或运用单一。学生经常会因为缺乏朗读技能技巧的训练而造成了失分。

测试题第三题“朗读短文”一般都是散文,不需要过多的感情因素进行表达,不能像朗诵那样饱含激情,但要避免平淡,注意抑扬顿挫的变化。

(1)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04:402)

语句中“更宏伟、更感人的”是全句的重音,要用加强音量的表达方法,起到坚定有力的作用。“再没有”是次重音,应该在“再没有”前停顿,起到强调“再没有”的作用。有了这两处的强调,整句就不会平淡了。

(2)一次,胡适正讲得得意的时候,一位姓魏的学生突然站了起来,生气地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毫无缺点吗?”胡适微笑着回答说:“没有。”那位学生更加激动了:“肯定有!白话文废话太多,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的目光顿时变亮了,轻声地解释说:“不一定吧!前几天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请我去政府部门工作,我决定不去,就回电拒绝了。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个意思,用文言文写一个回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綱要》2004:362)

这段话有几个重要的词:“突然、生气、微笑、更加、轻声”,这些词汇代表着情节的变化,朗读时这几个重音词要分别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语气要自然地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和胡适说话的语气也不同,用适合本人身份的语气读出来,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学生“生气地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毫无缺点吗?”语速要适当快一些,表达出快人快语的质问。“胡适微笑着回答说:‘没有。”语速要慢一些,表现出从容、自信的心态。

“那位学生更加激动了:‘肯定有! ”“肯定有!”这几个字要用加强音量的方法,从而达到坚实有力的效果。“轻声地解释说:‘不一定吧!”“不一定吧!”这几个字要用拖长字音、音量较小的方法,表达出胡适先生淡然从容的口气。

这样的朗读就会产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效果。反之,没有这些朗读的表达技巧,读出来就会味同嚼蜡。在朗读时,也有其他问题导致失分。如有些人朗读的字和词语分布的很匀称,没有节奏;有些人磕磕绊绊或重复太多;有些人掉字、换字太多,这些都会导致应试者失分。

三、说话项失分的主要问题

(一)选择题目不合适

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题是命题说话,在给出的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说话限时3分钟。

有许多应试者常常选择看似简单的说话题目,却没有考虑到说话时间的限制,因此往往达不到所要求的时间。例如“我喜爱的植物”,这种说话题目,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就很难在考虑时间很短的情况下说够3分钟。还有的选择“我喜欢的季节”,这种话题有的说的多,有的说完一个季节,不到时间就无话可说,不知道继续说别的季节。

说话题目应该选择范围广,最好是亲身经历的,这样记忆深刻,就有话可说,相反范围窄的,就发挥不出来。像“我尊敬的人”“童年的记忆”,这类题目本身内容丰富,言之有物,足能说够3分钟的时间。

(二)说话缺少语感

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大多数应试者缺少说话的语感。说话的语感就是说话有自己的语气和语调,它的语感和朗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说话注重口语化,但也要像朗读一样把各种语音因素综合运用,适当地使用抑扬顿挫的调子,恰如其分地使用各种表情达意的技巧,只是在表现的方法上语气要收敛,语调要平稳,不能像朗读那样夸张。

说话缺少语感除了应试者的四种声调的调值发音不到位以外,还包括缺乏重音和强调,就像私底下两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日常交谈一样,平淡如水,缺少变化。说话缺少语感也容易失分,甚至导致降低等级。

(三)不了解评分办法

其他如说话缺时、内容离题、内容雷同、有效话语时间短、不流畅等问题都会导致失分,这都是应试者不了解评分办法造成的。

1.最常见的是说话缺时导致失分

有的在前面缺时;有的在说话中停顿的时间长,造成缺时;大多数的是在说话的最后缺时。在普通话测试考场发现,很多的应试者说到后面看到别人说完离开考场,自己时间不到也不再继续说;有些应试者自认为说话快结束了,差个几秒不要紧。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办法规定:缺时5秒—20秒,扣1分;说话过程中,每次中断5秒以上即可累计。

2.说话内容离题导致失分

离题就是应试者所说内容不符合规定的话题。有应试者选择“我尊敬的人”,说起自己的妈妈,说了没有多长的时间,就说起最喜欢妈妈做的西红柿炒鸡蛋,一直到结尾谈的都是西红柿如何做的,怎样美味等。还有的选择“我的假日生活”“童年的记忆”“我的业余生活”,都是大部分时间谈西红柿炒鸡蛋。这主要是因为应试者在考前准备的话题内容少,所以测试时就套用准备的内容。有的应试者把“我喜欢的节日”说成了“我喜欢的节目”,虽然说话很自然流畅,但也要扣离题的分。有的应试者插播准考证的内容,说几句话就读准考证上的“考生須知”或学生证上的内容,这自然更是离题万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办法规定:基本离题或离题,扣5分、6分。

3.说话内容雷同导致失分

一些应试者选择“我尊敬的人”,讲何老师雨中给自己送伞,带病坚持上课等。多年来好多学生引用这个网络说话现成范例,连老师的姓都不改,几乎都是“何老师”。还有一些应试者选择“我喜欢的明星”,进述电影明星刘雪华的故事,都是使用报刊、书籍、网络等现成文章。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办法规定:多人使用同一篇文章,视程度扣1—6分。

4.有效话语时间短导致失分

有应试者说“我喜爱的动物是狗,因为狗忠诚”,自始至终重复这句话。每次测试打分都会碰到几个应试者总是重复几句话。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办法规定:有效话语不满30秒,本测试成绩计为0分。

5.说话不流畅导致失分

有的人表达不流畅,词语之间停顿太长,磕磕绊绊;有的人一个一个单词地说,连不成句。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办法规定:不流畅、磕绊都要扣分。

四、语音面貌整体上失分的问题

(一)语音的响亮清晰程度不够

应试者声音小、含混、不清晰都会失分。大多数的应试者是在一间不太大的房间受测,前面有话筒,这就自然放小了音量,不像在课堂或礼堂讲话,下面有许多远距离的人要听清,音量自然就放大。所以测试录音时,有些人的声音小如嗡嗡蚊蝇,放不开嗓音;有的还不好意思大声读出。使用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一个标准考场里有20个应试者,都在同一个机房同一时间录音,大家同时读题,易被周遭的大声音影响,测试员在打分时听不清,自然就打分低。

有些人的发音含混不清,就是发音不到位和没有“动程”,造成语音不清晰,测试员也会给应试者打较低的分数。

(二)语速太快或太慢

有些应试者在读单字、词语、朗读短文和说话时出现语速太快或太慢、不适中的现象。

语速太快,不论是电脑打分还是人工打分,都有听不清楚的,况且发音快了,声调就短促,调值自然不到位;有些鼻韵母也因为快,发完音应该使舌尖或者舌根抬上去,结果来不及抬上去就结束。这些都使字的发音有缺陷。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办法规定如果前两道题每个字有缺陷就得扣每个字缺陷分,朗读和说话也扣系统性语音缺陷方面的分。

语速太慢,是指不正常的慢,电脑打分还可以,人工打分就会让测试员着急,听感不舒服。在朗读和说话时太慢,测试员就会在“自然流畅程度”方面扣分。

五 应试者重视不够的失分问题

应试者重视不足、不认真练习也会导致在读单音节词语、双音节词语和常用字时出现误读和失分。

笔者曾以某一师范大学的学生为例做过一项调查。本校全部的学生都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从2011年开始使用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集中在机房录音测试,前三题由电脑打分,第四题由测试员人工打分。下表是本校2011年—2017年学生测试总人数和一级乙等人数统计表,这些年里一级乙等的最后复审都是由固定的测试员进行筛选,中间没有更换过人员。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一级乙等人数明显减少,占测试总人数的比例比前些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推测学生不太在乎一级乙等,不那么追求精益求精,而只在乎合格不合格。

表2是近五年来某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统计,按每次测试等级来统计,每年度有两次测试,一次是下半年规模大型的测试,一次是上半年的补考测试。本表统计数据显示各等级人数占三级甲等以上总人数的比例:一级乙等为0.08%;二级甲等为51.32%;二级乙等为42.47%;三级甲等为6.13%。二级甲等的比例并不是很高,毕竟此校是师范大学,有很多是师范专业的学生;三级甲等及以下属于不及格的等级,比例虽然不高,但不及格的总数还是不可忽视。

从以下几个方面也可以证实上面的结论:

课堂学习情况:现在高校的学生有部分是课上课下玩手机,不认真听课,不刻苦练习,对普通话测试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普通话测试很简单,结果是普通话等级下降或者不及格。

平时练习情况:以前经常在校园的早晨和晚上听到有学生在练习普通话,现在几乎听不到了,甚至测试前也听不到。

培训试测情况:笔者所调查的这个学校从2011年开始在考前就举办数场免费的讲座培训,讲授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考试注意事项和流程等。最初几年去参加听讲座的学生很多,后来有一千个座位的大礼堂,只有四、五十个学生去听,学校干脆就不再安排免费的讲座了。学校曾经组织考前免费试测,让上课班级的学生都去免测,结果只去了一半的人。这都与现在的学生不在乎、不重视的心理有关。

学生参加测试的心态:以前有很多平时不下功夫,临时抱佛脚的学生。现在的学生是平时不下功夫,临时也不抱佛脚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裸考”。裸考的学生占大多数,抱着考考试试的心态,能合格就合格,不合格再考,多次考,而不是每次充分准备,刻苦训练,争取一次就考过。

候测室的情况:前些年,很多学生拿着上网下载的练习材料,在候测室边等待边练习。现在几乎没有见过这种现象。笔者曾经在候测室调查有多少学生会观看学校网上发布的普通话测试通知后面的附件,附件包括测试评分办法、考试要求和纪律、考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往年测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考生测试指南等内容,在座的有80多人,只有6人曾经浏览。

应试者重视不够,没有经过训练或训练不足,导致出错和失分严重。

以上从常用词语经常读错且比例较高、朗读方面的主要问题、说话项的主要问题、语音面貌整体上的问题、应试者重视不足这些方面详细地分析了出錯和失分所在,有些问题是因为应试者误读造成的,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有些问题是没有练习或足够的练习造成的。应试者如果注意了这些问题,并积极练习,就会减少错误和失分情况。

参考文献:

[1]国家语委普通话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张传曾,梁斌言.普通话培训测试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呼玉山,安凤国.普通话口语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4]李敏红,王美云.教师口语[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mmon mistakes that college students may make in the sections of reading words, reading passages and speeches in the Proficiency Test of Putonghua. The reasons of misreading common words and phrases lie in the similarity of word meanings and word forms, the problems of dialectal accent and rhotic accent, and the problems of polyphone. The problems of reading articles include: insipid intonation, poor language consciousness, and lack of training in the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reading; whereas the problems of speeching include selecting inappropriate topics and speaking in a unnatural and unfluent sense. The problems in the examinees pronoucaation include, their prounoucation is not clear and loud enough, and speaking with the invariable tone and spee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roficiency Test of Putonghua; common mistakes; poits easy to lose; misreading

猜你喜欢
误读常见错误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关于初中数学最简二次根式的探究
还原真实
影响的焦虑与“误读”
初中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常见错误及成因分析
亲子阅读,别变成“误读”
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俄语动词体使用中常见错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