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就在身边
——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2018-02-27 00:17
新课程(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美育高中语文情感

郑 重

(浙江省湖州市埭溪中学,浙江 湖州)

在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审美教育对于高中生学习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蔡元培美育论集》中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然而,在当今教育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对于美育还存在误区,单纯地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美教育的多学科属性及渗透性,从而使得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流于形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学习发展。基于此,本文在阐述语文与审美教育的关系、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希望对相关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语文与美育的关系

1.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在大多数高中生眼中,语文学习枯燥无味,无法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那么,针对这一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就应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中语文课本内容广博精深,不仅包括自然美、人情美,还包括语言美、风格美、艺术美等。例如《项脊轩至》的叙事抒情,《长亭送别》的写景抒情,《渔夫》的人格抒情等。基于此,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生情感丰富的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让学生在心灵上感到一定的愉快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育体验,使“苦读”变成“乐读”,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实施美育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实践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懂得了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就大功告成了。本质上,这样的教学总结与审美教育目标还相差很远。审美教育贯穿整篇文章,无所不在。例如,课文中的自然景观、社会现象等,都能够引发学生的美感。对此,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披文入情”,引导学生细致品味课本内容,体验丰富的思想情感,领悟深刻的真理,领略不同风格的结构美、语言美、艺术美。所以说,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能够让学生内心深处产生追求崇高、美好的强烈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知更上一层楼,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误区分析

1.过度重视“美育”,轻视“德育”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有效推动“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由此可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与德育重要性相当,应共同发展。然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当下,个别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课本语言美、结构美,却忽视了作者情感中所蕴含的诸多高尚品德,最终造成语文教学中重视“美育”、轻视“德育”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2.过度重视“美”的结论,忽视了陶冶的过程

对课本内容的解读是语文审美教育之根本,对此,语文审美教育应有效把握语文学科的特征,在解读本文的基础上进行审美教育。然而,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加大了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并没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学习流于表面,无法理解深层内涵及真实情感。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度重视“美”的结论,忽视了陶冶的过程,从而使得语文审美教育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要求与目的,无法培养学生的多元审美能力。

3.过度强调“美”的感性认识,忽视了美育理论的指导

在新课标背景下,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整体把握的能力”,然而这一要求却被大多数教师曲解,不是轻视这一要求,就是过度强调“美”的感性认识,并忽视美育理论的指导。例如,大多教师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要完全摒弃之前的“重分析、重认知”的做法,而是要“重感知、重体验”。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学生囫囵吞枣,无法在深度理解美育理论的基础上感受美、理解美,更不用说创造美。对此,以上所述做法并不利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式

1.视听中感受美

正所谓:“小闻小若闻之,闻之小若见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自我体验,能看到的就让学生用视觉感受,能听到的就让学生用听觉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自主地投身于语文学习之中,并深刻体会到审美教育的意义。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恬淡,主题深刻,极富有启发性。《兰亭集序》中所描绘的山水环境极美,教师可在课下搜集大量的山水素材,如茂林、溪流、峻山等,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制成课件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自发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朗读与感受,展开审美的体验和深思。这篇散文还具备了书法作为艺术作品的全部审美因素,所以被称为书法艺术上的巅峰,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亲身临摹与分析,供学生欣赏与学习,让学生感受其文字美。另外,这篇散文还是一篇立意深远的文章,由叙事到写景,从一次非常普通的游宴活动到作者的生死观,通过教师的深层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事美、情美。

2.阅读中感知美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如果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不会有审美教育。对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这是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那么,教师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教学中突出审美教育的形象性,因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极高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所作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整篇文章主要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歌颂“中国女子的勇敢”,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由此可知,《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极高的存在价值与审美教育意义,即启迪与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那么,在笔者讲解这篇文章时,为了将刘和珍的形象初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就通过“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分成三个部分:“平日表现、对敌表现、死难情形”,让学生从阅读中寻找答案,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重点在黑板上一一写出,从而将刘和珍的形象呈现出来。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会形成一个审美知觉,并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综上所述,在阅读中感受美对于语文审美教育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又可以协调发展学生的个性;既可以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有效摆脱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同时,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乐观主义精神。

3.问答中理解美

高中语文课本教材与其他科目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文性。例如,课文中有追忆童年的往事,有歌颂祖国的美景,有赞扬教师的谆谆教诲等。以上所述的事物,都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理解力提供强有力的素材。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抓住其重点词句,并分析其“美”在何处?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为此,教师可以巧用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别离》是冯至所作的一首十四行诗,其音韵回旋,具有极强的抒情性。那么,笔者在审美教学开展过程中就会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中理解美。例如,《别离》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别离》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友情?作者在《别离》这首诗中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最大化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藏的情感美学。基于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课本中关于“美”的资源,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写作中创造美

写作教学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写作基础训练与审美能力训练相结合,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如果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鉴赏,那么写作教学则着重于创造美。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接触、感受、认识周围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习惯观察的个性特点。基于此,这就可以得知,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写作中创造美,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兰亭集序》中所带给我们的美学享受,如对于生死叹息、悲痛的情感以及生命可贵之处的情感。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阅读鉴赏,学生审美能力是难以提升的。相反,如果让学生仿写《兰亭集序》中的情感感受,让学生写出类似的思想情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创造具有自己个人特色的美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重在拨动审美之弦,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审美教育在学生个人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效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周围的世界充满“美”,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学会审美、爱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美育高中语文情感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