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8-02-28 23:53张玉冰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摘 要】 本文认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文化依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革新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制度提供法理基础;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陶铸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决定了引领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体现和作用发挥决定了引领的逻辑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从逻辑规律变为逻辑行动,必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随时代的发展调整、充实和丰富,使其贯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以及各方面。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在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边缘不断扩大,无论是演变中的城郊,还是成熟的市区,愈来愈多的城市居民精神上被物质利益所主导。譬如,大量资本涌进房地产行业,房子不再是安居的梦想,而是丢了“诚信”“友善”之后,盲目追逐经济利益的一种简单粗暴的利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上,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的个性,还具有时代性,是当代社会意识最先进的价值理念,代表和彰显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文化依据

文化是一個国家的集体记忆,以“文”而“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功能。黑格尔同样认为,传统不是一动不动的雕像,而是动态的观念之流。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从逻辑规律变为逻辑行动,必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随时代的发展调整、充实和丰富。

习总书记在关于传统文化系列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兴盛的民族,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2015 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该方案旨在着眼践行、立足行动,强调要在深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向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延伸。“中国式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公民的参与,但它又不能单纯地在社区居民自治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城市化不同于西方国家,具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其先进性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因为前无同种类型国家的优秀经验可以借鉴,决定了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无论是在科技革命涤荡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社会变迁过程,还是本身以农业文明为基础上的几千年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抗拒现代工业文明的惰性,都需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中国式的城市化”又需要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底色,凭借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民族精神,汲取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动力来完成社会现代化,有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这提醒在今天的城市治理体系革新中,既要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是城市发展的坚实基础,又要认识到思想决不能放松。如同“中国式的城市化”不可能离开传统文化而进行,“中国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可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进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在此基础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趋向于城市居民现实需要的过程中,具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缺乏一种强有力的价值观的引导,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然是盲目,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时代的选择,符合潮流发展的方向。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富强”一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是最为显著、重要的概念。国富才能民强,民强则城市兴;“民主”作为近代文明表现之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规范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基本政治参与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本土文化和外来异质文化唯有在民主的范畴里才能找到交互平衡的支撑点。文化是自从进入人类社会就有的,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才产生。马克思把生产力看作“文明的果实”,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这样的果实;和谐的本质是万物阴阳之间有同有异,能够共生共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首先是政治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其革新治理体系的前提。其次,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经济的和谐作为物质保障,经济的和谐是实现生产力增量的改革,使得社区居民在生活上富足,表现在精神上是明荣辱知礼节。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努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创新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方式,注重吸收人才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活力。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革新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制度提供法理基础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自由作为一个整体词汇最初见诸于司马迁的《史记》中,即“言贫富自由,无予夺”。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由观是修于己见诸予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克己为前提,体现了社会道德目标与个人道德目标的相互统一。在现代社会,自由表现为能力、机会和权利的统一。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城市边缘不断扩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仍然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思想的引领。中国古代的平等思想与自然万物相联系,比如古代哲学家强调“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中国古代平等观对人性保持一种敬畏的姿态,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着重强调全体人民平等共享发展的成果。在当代,平等更强调法治的精义在于全面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正义的原则意味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居民追求自身合理正当的利益与寻求公平的机会和条件,而不断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是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由平等生活的重要条件。法治的落实在革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体系过程中,是把人们对于法治的信念和法律哲学融入城市建设中,具体映射以居住空间为载体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理念,在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要求民众背静态的法律条文,而是要将讲法治精神以及道德伦理如同春风化雨滋润进民众的心里,使得全民的城市法治文化能够进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里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陶铸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丰富多彩的人性内涵决定了个人价值内容是多方面的,所以必须将正确的价值观注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首要概念,引领民众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家国天下”的爱国情怀作为血脉的底色。社区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集中深入学习中央文件,在文化建设过程增强自治能力;社区居民要敬业乐业,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就说,敬业和乐业是不同的两种态度,敬业是要求,乐业是敬业的动力,“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1]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社区以所辖小区为单位,建立配套齐全的自习室,为社区居民学习充实提高提供场所。韩国社区自习室非常普遍,社区居民参与度较高,中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合理借鉴学习。诚信作为社会道德最低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个底线,个人就成为道德的罪犯,造成的后果就是引起社会失序,城市治理就陷入混乱。因此,着重培育社区公德意识,维护和睦邻里关系,有效利用社区宣传栏、业主微信群、电梯广告等,营造一种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不断加强社区居民公德意识教育,有助于美化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友善是君子品性中的必要条件,是仁心的表露。通过开展帮残扶弱慰问孤寡老人、美化社区、法律援助、组织社区郊游等公益活动,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感、社会的责任感。友善相应于现代政治社会中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不仅可以拯救人心之陷溺,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也是革新治理体系的治世明伦之钥。

四、结语

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层思想阵地,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那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注 释】

[1]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M].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

【參考文献】

[1] 石国亮.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N].中国改革报,2006-03-16(4).

[2] 郝立新.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N].光明日报,2014-02-19(13).

[3] 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04-03.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5] 陈章龙.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韦定广.论列宁“遗嘱”的文化内涵[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1)57-66.

【作者简介】

张玉冰(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