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MSCT表现对比研究

2018-03-01 09:40王洁罗雪芬王高燕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胃壁黏液淋巴瘤

王洁,罗雪芬,王高燕

胃黏液腺癌(MGC)是胃癌的组织学分型之一,是一种肿瘤细胞外黏液含量多于50%的胃腺癌[1],仅占胃癌病例的2.4%~4.9%。在临床上,MGC较胃非黏液腺癌(NGC)预后更差,非常容易发生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因此在术前鉴别MGC与NGC对临床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70例MGC的影像学表现,并与NGC作对比,探讨两者的CT表现特点,从而评估多层螺旋CT(MSCT)对MGC术前诊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2年 1月至2016年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住院手术、经病理确诊的 70例MGC病例,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39~ 72岁,平均(54.3±9.4)岁。另外选取70例NGC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42~70岁,平均(56.5±9.3)岁。

1.2 方法 检查前禁食8 h,检查前1~2 h口服纯净水800~1 000 ml,临检查前再服纯净水200~300 ml。采用Phili psBrilliance16排螺旋CT机,行上腹部常规平扫加增强三期扫描,扫描条件为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螺距0.9 mm,横断位层厚5 mm,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层厚3 mm。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或碘比乐),高压注射器速率3.0 ml/s,用量80~100ml,注射开始后,分别于25~30s、55~65s、100~120s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1.3 观察指标 (1)部位及大小:观察病变发生部位,肿瘤位于近贲门的1/3部位为近侧,位于近幽门的2/3部位为远侧。测量增厚胃壁的厚度和病灶的直径。(2)密度形态:观察肿瘤的密度高低,是否均匀,是否有钙化。(3)强化特征:测量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的CT值,判断肿瘤的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与同期同层的肌肉相比)。CT值的测量取肿瘤实质成分,避开钙化点。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MGC的临床病理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将胃癌分为:腺癌、鳞癌、腺鳞癌、类癌及未分化癌共 5类。其中腺癌所占比例最高,约95%,其又可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近年文献报道表明,MGC较NGC预后更差,主要是由于 MGC发现时多为进展期,淋巴结转移率高[1-3]。

MGC肿瘤组织中50%以上的成分包含有细胞外黏液池,病理切片光镜下可见大量充满透明黏液的腺癌细胞。癌细胞分泌的大量黏液聚集在癌巢内,呈隆起结节样改变,因此MGC的大体分型以隆起型居多[4-5]。MGC肿瘤组织所分泌的黏液容易溶解周围组织,局部浸润性较NGC强[4]。

MGC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多以胃部不适就诊,与大部分胃部疾病表现相似。目前,胃部疾病确诊主要诊断学方法是胃镜,但MGC起源于胃黏膜下黏液细胞,其胃黏膜相对完整,胃镜诊断较为困难[6]。严超等[7]研究显示,术前内镜活检标本判断MGC的敏感度仅为33%。因此MSCT对MGC的术前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可与胃镜联合运用,有效提高胃镜检查效能。

3.2 MGC与NGC的CT表现比较MSCT扫描前充分扩张胃壁,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胃壁的3层结构:胃壁内层为黏膜和黏膜肌层,表现为线条样高密度影;胃壁中层为含有脂肪成分的黏膜下层,表现为低密度;胃壁外层为肌层和浆膜层,表现为稍高密度。经对本组MGC与NGC病例观察分析,总结两者的CT表现有以下几个鉴别点。

3.2.1 胃黏膜相对完整性 MGC多沿胃壁浸润生长,不易形成明显腔内或腔外软组织肿块[8]。大部分MGC病变区的胃黏膜完整,增强动脉期即可看到黏膜线的明显强化,这与NGC的影像学表现不同,后者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几乎都会出现胃黏膜中断、破坏,或出现软组织肿块。

3.2.2 胃壁增厚程度 MGC主要位于黏膜下或更深层,肿瘤细胞所分泌的大量黏液潴留,堆积在胃壁,形成黏液湖,使肿瘤所分布区域胃壁增厚[9]。而NGC肿瘤细胞浸润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导致局部胃壁增厚。MGC的局部胃壁增厚程度明显高于NGC。本研究两组病例中有82.86%的MGC肿瘤胃壁厚度≥15 mm,而NGC肿瘤胃壁厚度≥15 mm的为60.00%,MGC与NGC异常增厚的胃壁厚度有明显差异。

3.2.3 强化方式 由于MGC与NGC各自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不同,因此CT增强的强化方式也不尽相同。MGC的黏液湖内有稀疏束状排列的恶性细胞及血管[10],CT增强扫描后,大量的黏液成分表现为不强化的低密度区,而相对完整的胃黏膜层、肌层及浆膜层明显强化,从而形成了较显著的密度差异,出现了胃壁分层强化的特征性表现。本组病例中有74.29%的MGC出现了胃壁分层强化,远高于NGC组的37.14%。NGC肿块实性成分较多,血供丰富,一般表现为明显强化,若肿瘤发生坏死,则表现为混杂密度的不均匀强化,而非MGC所表现的分层强化。

表1 两组病灶位置、大小、异常增厚的胃壁厚度、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比较 例(%)

3.2.4 钙化 钙化亦是MGC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对于钙化的形成,学者们有各种观点,目前认为最可能的是由于肿瘤黏液是一种糖蛋白,与临时钙化带内的软骨成分相似,具有钙化倾向[7]。本组MGC病例中,有6例伴有钙化,最大径不超过3 mm,其形态为斑点状、粟粒状及短条索状,散在分布于黏液湖内。而NGC组均未发现钙化灶。

3.3 MGC的鉴别诊断 除 NGC外,MGC还需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3.3.1 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是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好发部位。CT表现为胃壁增厚明显但尚柔软,病灶虽广泛但胃蠕动与收缩仍存在。胃周脂肪消失少见,胃腔缩小程度低。局限性肿块及弥漫增厚的胃壁很少发生液化坏死[11]。增厚胃壁强化程度较NGC低但较MGC高,且较均匀,不会出现MGC典型的分层强化。另外,胃淋巴瘤常伴有胃周多发淋巴结肿大,继发性胃淋巴瘤还可发现有肠系膜、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3.3.2 胃间质瘤(GST) G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肿瘤。肿瘤大小及密度特点与其恶性潜能密切相关。低度恶性潜能GST直径多<5cm,病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多均匀,少见坏死或液化。高度恶性潜能GST直径多>5cm,形态多不规则或分叶状,易出现坏死囊变、出血、邻近结构侵犯及转移。无论其恶性潜能如何,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倾向于胃腔外生长,而MGC多沿胃壁浸润生长,不易形成明显腔内或腔外软组织肿块,且两者强化方式的差异也可鉴别[12]。

3.3.3 胃窦炎 早期MGC由于仅表现为胃壁增厚,容易同胃窦炎混淆。胃窦炎的胃壁增厚相对程度较轻,CT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强化较弱。当CT不能鉴别时,应当结合胃镜检查,并定期复查。

综上所述,MGC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分析MGC和NGC病变区胃壁厚度、肿瘤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差异,有助于在术前对两者进行鉴别,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一定的帮助。

[1]Kawamura H,Kondo Y,Osawa S,et al.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J].Gastric Cancer,2001,4(2):83-86.

[2]KunisakiC,AkiyamaH,NomuraM,etal.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ical outcomes of 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J].Ann Surg Oncol,2006,13(6):836-842.

[3]Wang YD,Wu P,Mao JD,et al.Relationshipbetweenvascularinvasionandmicrovessel Density and micro-metastasis[J].WorldJGastroenterol,2007,13(46):6269-6273.

[4] 陶冀,游廉,王锡山.胃粘液腺癌149例临床病理学特点[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1):651-653.

[5] 赵建溪,任刚,蔡嵘,等.胃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对比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9):1423-1427.

[6] 陈怡静,张永学.多层螺旋CT对胃粘液腺癌特征的鉴别诊断[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1):56-58.

[7] 严超,朱正纲,杨践,等.内镜活检对胃癌组织学分类术前诊断的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1):14-17.

[8] 黄建,刘莉.胃肠道粘液腺癌MSCT表现对比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3):23-25.

[9] 潘广,杜志泉,马立岩,等.胃粘液腺癌的CT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3):3742-3744.

[10]张海涛,徐覃莎,陈玉棠.MSCT对胃黏液腺癌及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及相应胃周淋巴转移评估[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3):129-131.

[11]李晓光,张蕾.MSCT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6):1038-1041.

[12]李先浪,王晓荣.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4,29(3):314-317.

猜你喜欢
胃壁黏液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空腹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与PET/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