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8-03-01 08:28李荣正
福建畜牧兽医 2018年1期
关键词:禽舍杀性心外膜

李荣正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三农服务中心 福建南平 354202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禽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致死率高、病程短、高热、腹泻、呼吸困难、急性败血症为主,对养禽业造成严重影响。笔者从事动物防疫诊疗三十余年,现就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1 流行特点

该病无十分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但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夏秋季以及气候多变的春季多发。饲养管理不良、闷热潮湿、禽舍通风不良、冷热交替、饮水污染以及转入带病的新禽,都能加快此病的流行发生。患禽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受病菌污染的羽毛、饲料、笼具、饮水和环境都有可能成为传染源。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口腔黏膜以及伤口进行传播。苍蝇、吸血昆虫和猫等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2 临床症状

由于所感染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和禽体自身的抵抗力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2.1 最急性型 患禽不出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多发生在该病流行初期且肥壮高产家禽,表现突然倒地挣扎,双翼扑动几下即死亡,如有的家禽傍晚进禽舍时无任何症状,第2 d早上即出现大批死在禽舍中,有的蛋禽在产蛋中就突然死在蛋箱中。

2.2 急性型 此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患禽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颈闭眼、离群呆立、不愿走动、剧烈腹泻,排黄色、灰白色或绿色的恶臭粪便,体温升高至43℃以上,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口鼻分泌物增多,最后衰竭昏迷而死,病程0.5~3 d。

2.3 慢性型 多见于患病后期,由急性型转变而来。患禽表现消瘦、腹泻、关节肿大,行走困难甚至瘫痪,临床上以慢性肺炎、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炎较为多见,并可见排绿色或灰色稀粪,粪中混有血液,鼻腔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不断摇头,并企图甩出分泌物,最后衰竭而死。这些患禽康复后会长期带菌,并丧失部分生产性能。

3 病理变化

最急性死亡的患禽无特殊病变,偶有看到心外膜有少许出血点。急性病例的病理变化特征较为明显,可见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有许多小出血点;心包变厚,心包内积有大量不透明黄色液体,有的含纤维素絮状物;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明显(见图1),出血点大而明显,肺脏充血或出血;肝脏的病变具有特征性,稍肿大,质脆,呈棕色或黄棕色,表面散布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见图2)。肠道尤其是小肠前段和大肠黏膜充血和出血最为严重,小肠后段和盲肠出血较轻,肠内容物含有血液,呈血粥状(见图3)。有时肠黏膜上覆盖一层黄色纤维素性物质。肌胃出血显著。慢性病例因侵害器官不同而病变有所差异,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见图4)、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以及肉髯肿胀、坏死等。由于卵黄变性、坏死引起的卵黄性腹膜炎是蛋禽常见的病理变化。侵害关节时,在患禽关节腔内可见有浑浊渗出物。

图1 心外膜、心肌出血

4 诊 断

根据禽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取患禽心、肝脏等组织涂片,用美蓝或瑞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可见大量两极着色的卵圆形短杆菌,即可诊断为禽巴氏杆菌病。

图2 肝脏表面灰白色、针头大坏死点

图3 肠道黏膜出血严重,肠内容物含血液

图4 纤维素性肺炎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巴氏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各种不良因素都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发病,因此,应尽量消除如禽群拥挤、闷热、潮湿等环境问题;定期驱虫,防止寄生虫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不到疫区调运种禽等。(2)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或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进行预防免疫,一般在6~8周龄首免,12周龄二免。

5.2 治疗 发现患禽要及时隔离治疗,氟苯尼考、磺胺类药以及恩诺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次/d,连用3~5 d。有条件的禽场可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

猜你喜欢
禽舍杀性心外膜
心外膜与心脏修复再生
肉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基于神经网络PID 的禽舍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心外膜在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浅析规模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
家禽养殖业:机器人来了
一株猪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房颤与心外膜脂肪研究进展十点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