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贞老人教子与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2018-03-01 22:53李军强
新一代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专心做人品德

李军强

摘 要: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倾听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心灵的沟通。待人友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王淑贞老人的抚育子女的方法与班级管理一脉相承!值得反思,值得借鉴!

关键词:品德;专心;做事;做人

在国内,知道全美第一位出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华裔首长,美国康涅狄克州警政厅长李昌钰博士的不乏其人!他热衷于在中国内地长期进行刑侦技术的交流和教学,故1999年国务院外专局将“友谊奖”颁发给了他。李昌钰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福寿双全的王淑贞一生育有13个子女都是博士。其中3个被授予“美国十大杰出青年”。我们歌功颂德她,更为她的教育方法点赞:“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15个字凤毛麟角,但包含的内容洞见底蕴,没有豪言壮语,却字字珠玑。

毋庸置疑,班级的管理也如出一辙,在平凡而又微不足道的摸索中寻找灵丹妙药。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班级的管理需要在班主任这艘航空母舰上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地冥行擿埴,一丝不苟,存神索至,丝丝入扣每个细节,用放大镜捕捉学生“闪光点”,用显微镜观看学生“缺点”,忽略“狐裘羔袖”。因此,王淑贞老人的育子女的铿锵有力的15字用在班级管理上也能釜底抽薪。

一、待人要好

待人要好可以理解为“品德”教育。待人要好,即要心存良善,廣种福田,广结善缘,其内涵就是做人的可以无才,但决不能无德。

只要精通文墨的人都知道,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千百年来.道德问题被人们三复斯言。兼权熟计,品德包括:爱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明·释今无《寿江若海》中的“名誉高缙绅,品德洁清修”说的就是品德之雷霆万钧。利用王淑贞老人的待人要好,启发孩子们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说白了,就是要求学生要有担当,要尊重集体、国家,对集体、国家负责任。这和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以“校园欺凌”为例,就是对“尊敬,团结友爱”的懵懵懂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7年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5名未成年人因校园欺凌而被判有期徒刑的刑事案件。假如危言危行,哪有5个人殴打、辱骂甚至脱掉另外一名女生衣服拍照的苟且行止?就社会而言,是违反德道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对于这种欺凌,我认为是对人性的泯灭,应该申讨和反思。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学习王淑贞老人的教子方法,将德育置于首要位置。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汲取教训,培养学生情感,让其明明德,苦心经营班级,下面两个核心要素不可小觑。

(一)重情感,做仁人义士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他看来,德育首先要培养人对美好的、惹人喜爱的、令人神往的东西的敏感性,也要培养对于丑恶的、不能容许的、不可容忍的东西的敏感性。因此,道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他也指出,道德信念的形成应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因为当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已经形成习惯时,道德信念就稳定地形成了。不言而喻,湖南沅江三中学生弑师案暴露出教育评价体系的千疮百孔。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也折射出了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情感道德教育的思不出位。如果罗同学笃信好学,那么鲍老师能挨26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鲍老师若重视情感道德教育,多做点善人义士,积德累仁教育,罗同学怎会提毒刀有备而来?推本溯源,古人非常重视仁人义士的教育有案可稽。凿凿有据的就是“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3卷)。今是昔非。培养情感,做仁人义士的教育理念必须择善固执,树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威严。每周的班会时间,把培养学生冰壑玉壶的高尚情操教育要独占鳌头,让学生认识到“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做个光明磊落,秋月寒江,孝子贤孙的仁人义士。

(二)读书明理,教做“全人”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带给你快乐。”这是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给儿子的一番话。不言而喻,这番话语重心长,旨在教儿子做个顶天立地的“人”。这和梁启超先生对教育本质“教人不惑,不忧、不惧,顶天立地做一个人”的论述智者所见略同。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说透了,就是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因为人“性相近,习相远”。荀子《荀子·劝学》的“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学如穿井,通过学习可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学问。我们再看看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言下之意就是读书可以获取无尽的精神食粮,填饱饥饿的大脑。就班级而言,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无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违纪的学生也就屈指可数了。“问题学生”就会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指不断地彰明人自己内在的光明德行(仁义礼智信等),培养高尚的道德。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大德。人无德不立,读书可以使人明明德,我们何不鼓励学生多读书呢?因此,班主任躬先士卒,学富五年,言传身教,班干部耳濡目染,负气仗义,全班其他同学也就踵武前贤,全班一盘棋,浩气凌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认知度提高了,利用读书活动金针度人,畅游于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只要孩子们一身正气,邪气就无地自容,为实现“智力、情感、道德、价值观”为基本素养的“全人”奠定基础。

二、做事要专心

何为“做事要专心”?就我个人而言,第一,做事要专心,也许这就也就是对所做的事要抱有一颗诚心,要诚心去做事,不计报酬。其次,做事要专心就是要敬,也就是对所做的事情心存敬意和敬畏,要把它“当做一件事”去做,不能三心二意。endprint

(一)诚心做事

在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佳句。讲的是东汉末年,海内鼎沸,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未能夙愿,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从这个故事可知,是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孔明。反过来,如果没有诚心,“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就成了子虚乌有。

无独有偶。董卿“三次下跪”许渊冲老先生,靠的也是对职业的那份诚心。在《开学第一课》“中华骄傲”采访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短短三分钟,董卿曾三次下跪。既跪出了尊敬师长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展现出了一个著名节目主持人的诚心。董卿与许渊冲老人的交情开始于《朗读者》。其实,老爷子起初并不愿意上节目,觉得他们是骗子、没信用,完全把他们拒之门外,但导演团队一秉虔诚,今天提着果篮站,明天抱着鲜花站在他家门口,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识礼知书,96岁的老人不求名不求利,只为一颗追求事业的诚心。一生孜孜不倦,每天工作到凌晨是习以为常,靠的就是他对工作的一份诚心。

事实胜于雄辩。只要诚心做事,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在生活中,教育学生立志做事,做事就要诚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生活中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事事做仔细,人人都负责,那么在班级管理中,用鲜活的例子告诉孩子们,做事要专心,诚心诚意做事,必将百不失一,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二)敬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说:“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我们也知道,历经苦难,占世界人口不到千分之二的犹太民族,世界级的名人璨若星河,拥有50%的诺贝尔获奖者。他们名垂青史的原因很简单:这个民族对规矩有着高度的敬畏。《圣经》“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始”这句话表明,一切智慧由敬畏开始。当人抱着敬畏之心做事,怎能做不好呢?十八大闭幕式,习近平总书记的几句话,真实感动了在场的每位代表。“胡锦涛同志担任国家主席10年间,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普遍赞誉。”这既是对胡锦涛过去10年诚心诚意为祖国人民做事的肯定,又表达了对胡主席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试想,如果没有主席对人民怀有敬畏的心,10年GDP怎能好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怀着敬意的心去认真搞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怎能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对胡锦涛的崇高敬意是来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情。理之当然,利用这些真实的事情教育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回家孝敬父母,到校尊敬师长。

三、少说话,多做事

人,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巴,却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双手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告说人的一生中要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这样才能事业有成。《论语·里仁》里的古典名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的就是这个哲理。讷于言,就是少说话,敏于行,就是多做事。试想,一个夸夸其谈,眼高手低,却对别人说三到四,指手画脚的人,你的同学好友不讨厌你吗?

(一)“少说话”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

1.“少说话”,就是要人内敛自守,尽量避免祸从口出。内敛不是简单的蛰伏,不是一味的等待,而是修身养性,养精蓄锐,韬光养晦,机会来了才不至于错过,才能大显身手。人,有了内敛,才可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的人生智慧。内敛且能自守,方可避免“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撸起袖子加油干”,“实干兴邦”等妇孺皆知,都显示出我们国家领导人不张扬,内敛自守的高贵品格。《周易》里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有吉德之人,自知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讲话;急躁之人,急于自售,所以话说得多。祸从口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能说,否则祸患就会降临。

看过《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人都知道,在小镇上一场豪华婚礼举办的第二天,新娘的两个哥哥拿着杀猪刀在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纳萨尔的小镇年轻人家门口杀死了圣地亚哥·纳萨尔。换句话来说,要是没有富商的“炫耀”婚礼,圣地亚哥·纳萨尔要是内敛自守一点,怎会有这场血腥厮杀?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给他弟弟的书信中也指出:“傲慢和话多”,这是普通人具有两大凶德和弱点。年轻的曾国藩犯过傲慢和多言的错误,但他事后能小决使导,“凶德致败者”是曾国藩从人生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训诫。于是乎,就有了曾国藩“戒多言”的传奇故事。父亲“过寿”时对前来祝寿的朋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点得意忘形的感觉,结果引起了郑小珊的极度反感,郑小珊拂袖而去。曾国藩事后反思,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犯下的三大错误: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就学生而言,做人首先要低调内敛,不炫富,“我爸是李刚”拼爹的张扬个性需用内敛自守代替。多余的言语有时候会伤害到心灵,而且少说话,多做事是珍惜时间的秘诀。我们学生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告诉孩子们:做人干净磊落,诚实本分,真情实意才是真正稀世珍宝。

2.“少说话”另一方面,说的多,做得自然少,人也容易轻浮、肤浅起来。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东汉末年的曹操可谓家喻户晓,但他生性多疑。“梦中杀侍卫”就是铁证。那么曹操为何要杀杨修呢?仅因杨修在小男童的葬礼上多说了一句“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结果自己命丧黄泉。这是祸从口出的典型案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多言,贻害无穷。少说为佳,多做事。因为说得多了,占用做事的时间,做实际事情的时间必然就少了。况且,言多必失,容易使人轻浮,焦躁甚至骄傲。告诉孩子们:教室里多做有益于班级的善事,不搬弄是非,说不利于团结友爱的话。不可巧舌如簧,贫嘴贱舌,不可说不靠谱的话。少说话是一种修养。能守得住口,方能守得住心。只有这样才能本分做人。

(二)“多做事”

就是让人去实干,用行动把理想和想法变成现实。做事不仅是我们实现梦想的途径,也是自我修养的一条通道。习总书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人砥砺琢磨,其精髓就是河润泽及,少说空话,用实干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细心品味林则徐的这句“子若比我强,留钱有何用?子若不如我,留钱又有何用?”拨云见日,就是要自己的子女多做事。饱谙经史,《周易》中也说,君子以果行育德。道理很简单,就是说认可通过行动、做事培养高尚的道德。这也是王淑贞老人所主导的多做事的另外一层意思:多做事也是自我修养的一条通道。正如鲁迅所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做事要有始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不得,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必须让孩子们要刻骨铭心。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作为班级管理者,必须告诉孩子:多做事,扎扎实实做事,做分内的事,切忌潦草塞责。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一定要让学生豁然确斯。只有多做事,少说话,才能静心学习,生活才能充实,不至于空虚。

王淑贞老人的抚育子女的方法和班级管理如出一辙,融合为一。不过“路漫漫其修远兮”。班级管理永远在路上。虽有“大驾”名师如雷贯耳,顺风而呼有一定道理,但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材施教”是上策,倡導“百花齐放”的管理模式,有时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班级管理无需屋下盖屋,应做泛驾之马,不断标新立异,改柱张弦,做到以德服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心做人品德
做人,不要做藤
画与理
专心练习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专心的神奇力量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游泳
品德
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