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8-03-02 00:19吴建宏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重要性

吴建宏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风气的外在体现、是学校凝聚力的源头、是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主流文化。学校文化对于在校学生的影响深远,因此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文化建设 现状 问题 重要性 实践

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文化建设意识淡薄,文化建设缺乏管理,文化层面单一,文化内容单调,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缺乏其特色,片面强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

(一)没有足够的重视

特殊教育学校因其特殊性,导致学校往往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有所欠缺和忽略。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大都侧重于制度,并没有针对特殊的学生主体建设相应的具有切实精神领导力的学校精神文化。把特教学校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的层次上,以及搞一些文体活动上,并没有把特教学校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更有些特教学校忽视了“特教”应有的特色与个性。

(二)学校文化建设普遍表面化

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一直在建设校园文化,也对于此项工作十分积极认真。但是建设的校园文化只是对于学校制度的重视或针对于物质方面的强调。学校对于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缺少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针对学生主体特殊性的精神性的引导。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特殊教育学校更需要针对学生主体特殊性的学校精神文化。

二、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文化对于在校学生有着精神领导的作用,一个学校的学校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学生主体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位聋盲人士葛曼(Haben Girma)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医生,这位医生告诉她:“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去生活。”在我国对于特殊学生主体依旧处在一种隔离的教育环境下,那么在隔离的教育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养好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学校文化在学生生活中的不断渗透慢慢产生积极的影响。

残障学生主体大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却大都存在自卑的心理,外界对学生不断的传输负面的影响,将残障学生主体推到一个弱势群体,容易使残障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以及习惯于依赖的生存方式。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会接受这些不足。将不抱怨、不放弃、不依赖的精神思想通过学校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积极的面对自己的人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

三、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設的实践

(一)传承

传承本校的优秀传统、优良文化。学校文化的优秀部分是经过历史的考验的,结合了数代教学人的心血的。同时,一个学校的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历史的呈现,是让外界了解学校的媒介。学生可以在学校文化中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校历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以及加深学校与学生的感情。

(二)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同,每一代都有更多新的优秀思想加入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保留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在校园文化的主体精神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不断完善我们的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精神

学校文化的主要作用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不同的时代,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与精神需求。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符合本时代学生的思想。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残障人士的看法也在不断进步,政府对于残障人士的服务也日趋完善。例如,盲人不再有乞讨、算命的刻板印象,盲人可以通过学习加入更多不同的职业。盲人在社会不再有被歧视的现象。使这些社会上的意识变化更多的融入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变现形式

特殊教育学校可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保持隔离教育模式,但是社会的大环境在督促残障学生接纳社会、走进社会。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无论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的差异,学校及其社会系统必须适应并满足这些差异”。作为一名负责人的残障教育人,不能将残障学生一直隔离在校园之内。

首先,可以进行校与校的交流联谊。校与校包括了特殊教育学校之间的交流和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交流。与特殊教育学校的交流,可以使残障学生减少对自身差异的特别关注度,学生会在交流中认识更多的不同的残障朋友,学生会慢慢认为我不是特殊的,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群体。从而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建立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联谊,可以让残障学生参与一般教育,感受一般教育学校的氛围。建立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联系,残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向一般学生讲述自己不同的世界,了解一般学生的世界。让残障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更多样的美丽,也发现自己世界的美丽风景。通过走出被隔离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走出自己的世界,走进大环境。

其次,定期组织学生经行社区活动。社区活动不是一般学校的特权活动,特殊教育学校一样可以走进社区。让残障学生在社区进行志愿者劳动,可以使学生在初期就开始了解社会设施,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最后,联系社会各界,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简单科技的机会。基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在校学生基本不能像一般学生那样体会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以及乐趣。可以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科技的进步,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例如,针对眼盲学生,可以组织这类学生去体现针对于盲人的电脑。越来越多的软硬件设备可以满足盲人的上网需求。这项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为盲人带来了更便利的生活条件更是增加了盲人工作机会以及选择。这项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主题思想是,打破盲人按摩的主流生存模式,让残障学生知道,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更高的追求,建立更远大的志向。

(三)强调特教学校文化建设的规范性

强调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日常规范的一致性上,以及规范的行为文化的构建上。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规范性体现在根据学生的教育需要,在教师的配备、事务的安排,以及每日常规活动要求等方面,尽量保持一致性。如盲校的学生由于看不见,对环境的布置、物品的摆放都要固定而且保持一致,不能随便更改,否则他们会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培智学校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每天生活的常规,长期训练而形成习惯。教师的配备也应相对稳定,使学生在稳定的情绪中学习、生活。文化建设的规范性还包括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应遵循有序性、一致性的原则,让学生按规范要求去操作。规范、有序、一致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原则,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特征。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规范性还体现在规范的行为文化的构建上。首先,是建设规范文明的管理行为,无论是教师管理学生,还是领导管理教师,都要规范行为,要使自己的行为起表率作用,用自己文明的言行来感染他人。其次,是建立规范的教育行为,教工对学生教育时的策略、言行不仅反映了教工的能力水平,更反映了教工的思想、品行修养、文化底蕴。规范的文明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最后,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正确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四、小结

让学生在校园就可以知道社会上对于他们的善意,由被动等待社会帮助向主动融入社会、回归主流、超越自我转变。真正实现“我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我”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银美.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5,(03).

[2]木冬冬.基于现代特殊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评估量表编制与初步应用.浙江师范大学,2015.

[3]马才琪.打造“博爱文化”引领校园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2,(07).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重要性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阳光体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