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施药防治松树枝枯病研究初探

2018-03-04 10:04刘遥齐哲张天栋张倩许斐斐
中国森林病虫 2018年5期
关键词:枯病吡唑冠层

刘遥,齐哲,张天栋,张倩,许斐斐

(1.山东瑞达有害生物防控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1; 2.绥中县林业工作总站,辽宁 绥中 125200;3.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34)

松树枝枯病(CenangiumferrugirosumFr.)是由子囊菌亚门铁锈薄盘菌[1-2]引起的松树常见病害。病原菌是松林内的一种习居菌,常态下不形成危害,只有当松树受到干旱、冻害、病虫危害以及管理不善等不利条件影响使松树生长衰弱时,才会大量侵染引起发病[3-4]。该病原菌危害赤松Pinusdensiflora、黑松Pinusthunbergii及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等多种松树,从苗木、幼树到成年树均可受害,轻者枝条枯死,重者全株死亡。根据调查,近年来松树枝枯病在山东省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日照及鲁中南的泰安、临沂等地都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对松林造成严重危害。目前的防治手段除抚育间伐、清理枯死树等营林护林措施外,主要采取地面施用化学药剂防治。考虑松林山地复杂的地理环境,人工及地面机械难以进入施药区域,高大树木顶部无法受药等现实问题,2016年6月探索开展航空施药防治松树枝枯病研究,同时通过甄选药剂,搭配合理的机型,配备先进的智能设备,智控飞行、精准施药,切实保障飞行质量,为今后开展松树枝枯病的航空施药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飞防试验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N 35°56′30.93″~35°58′44.04″、E120°00′43.98″~120°01′51.42″),枝枯病防治共4个作业区域,总面积373 hm2,坡度30°。主要树种为黑松,树龄15~20 a,郁闭度为0.5~0.6,树高4~5 m,胸径12~15 cm,枝枯病发病率40%~60%,病情指数20.00~40.00。

1.2 试验材料

1.2.1 药剂 7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WP),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SC),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EC),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0%吡唑·戊唑醇SC,广东省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飞宝”飞防助剂,山东瑞达有害生物防控有限公司。

1.2.2 机型及设备 AS350B3小松鼠直升机,欧洲直升机公司;航空植保作业监管与自动计量系统,中农智控(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小松鼠专用喷洒设备,喷杆长8.84 m,喷雾压力2.5 bar,美国ISOLAIR公司;平面扇形LU6号喷头,德国莱克勒公司。飞机载药量700 kg,共安装喷头42个,平均喷药时间7.8 min/架次。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设4个药剂处理和1个不施药对照处理,不设重复;对照区设置在药剂处理区上风口。50 %甲基硫菌灵SC 1 500 mL/hm2,75 %甲基硫菌灵WP 1 500 g/hm2,500 g/L苯甲·丙环唑EC 150 mL/hm2,40 %吡唑·戊唑醇SC 450 mL/hm24个药剂处理,分别加飞宝助剂 3 g/hm2。每个药剂处理区飞防2个架次,每架次46.67 hm2。

1.3.2 喷雾质量检测 选有代表性的林地检测喷雾质量,对角线5点取样,每个取样点松树冠层上、中、下各挂雾滴测试卡1张,喷雾后收集雾滴测试卡,应用deposite scan软件分析雾滴覆盖密度,计算雾滴分布均匀度,并用SPSS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5-6]。雾滴分布均匀度用变异系数表示。变异系数(CV)由各个采样点雾滴平均覆盖密度,按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CV(%)=[SD/X]×100

式中,CV为变异系数;SD为标准差;X为雾滴平均覆盖密度。

1.3.3 防治效果调查 4个药剂处理区和对照区各选定1个标准地,每个标准地不少于500株,分别在标准地的山顶、山腰和山底各取1点,每点选定30株标准株标记。药剂处理区与对照区的标准株树种、树势、立地条件、发病程度基本一致。航空施药前调查枝枯病发病基数,航空施药后2个月、12个月分别调查各处理区发病情况。在选定的标准株树冠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选择1段1.5~2 m长枝条,统计每个枝条上1~2 a生枝条的发病率,以4个枝条发病率的平均值为该标准株的发病情况,记录发病等级,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病害调查按照V级分级法[4,7]略有修正(表1)。

发病率(%)=调查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

防治效果 (%)= [1-(对照区防前病指×处理区防后病指)/(对照区防后病指×处理区防前病指)]×100

表1 松树枝枯病感病分级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喷雾质量 雾滴体积中径343~481 μm,雾滴喷洒均匀系数均小于60 %。冠层上部雾滴覆盖密度均大于10个/cm2,沉积量0.172~0.293 μL/cm2;冠层中下部雾滴覆盖密度大于3个/cm2,沉积量0.047~0.251 μL/cm2。4个处理区均达到了有效的雾滴数量及雾滴沉积,喷洒均匀性较好。

雾滴体积中径在冠层不同部位之间整体上无显著差异;覆盖密度和雾滴沉积量,冠层上部无明显差异,冠层中下部只有50 %甲基硫菌灵SC、500 g/L苯甲·丙环唑EC两种药剂偏低(表2)。

注:经Ducan多重比较后,表中同列数值后标有不同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测试时气象条件:温度32 ℃,空气湿度55 %,东南风,风速2.4 m/s。

2.2 松树枝枯病防效 4个药剂处理区1 a后的平均防治效果均达到了60%以上,40%吡唑·戊唑醇SC防治效果最高,为74.02%;500 g/L苯甲·丙环唑EC防治效果相比防治后2个月防治效果增长最多;75%甲基硫菌灵WP防治效果为68.88%;50%甲基硫菌灵SC防治效果最低,为61.19%。对照区,未采取防治措施,2个月后虽然发病率未增加,但病情指数由26.11上升为33.05;1 a后病情指数为35.28,发病率为57.78%,均呈上升趋势(表3)。

表3 不同药剂处理区防治效果

注:表中防治后第一次调查时间为2016年8月,第二次调查时间为2017年6月。

3 结论与讨论

航空施药防治具有省时、省力、经济、高效等特点,是当前和今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试验结果显示,雾滴VMD在343~481 μm范围,4个处理区的雾滴数量及雾滴沉积均达到较好的效果,喷洒均匀。结果显示,冠层上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由于距离原因,冠层中下部受直升机下洗气流的影响明显减弱,林间小气候影响随之增加,综合不同药剂性质及气象条件等,冠层中下部雾滴覆盖密度、雾滴沉积量75%甲基硫菌灵WP、40 %吡唑·戊唑醇SC 整体上高于50%甲基硫菌灵SC、500 g/L苯甲·丙环唑EC。

甲基硫菌灵属苯并咪唑类杀菌剂[8],可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多菌灵,通过干扰病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起到杀菌作用;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复配均属三唑类杀菌剂,对子囊菌病害有特效,可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使病原菌的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复配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与三唑类复配,吡唑醚菌酯可强烈抑制孢子萌发,防止病菌菌丝生长,阻止游离孢子的二次侵染,与三唑类复配兼具两种不同作用机理且产生显著的增效作用。试验结果显示,航空施药1 a后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明显下降,平均防治效果在60%以上,40%吡唑·戊唑醇SC防效最好,防治效果达到74.02%。与对照区相比,4种药剂处理区在调查时可见松枝顶端新生健康的绿色松针,且未表现枝枯病症状,有效控制了松树枝枯病。

猜你喜欢
枯病吡唑冠层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向日葵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基于低空遥感的果树冠层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沙棘枝枯病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基于激光雷达的树形靶标冠层叶面积探测模型研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喷施不同药剂防治桉树枝枯病的效果试验
四组分双环化反应合成双吡唑并[3,4-b ]吡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联吡唑含能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浙江省芦笋茎枯病非化学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