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落叶松鞘蛾性引诱剂应用技术研究

2018-03-04 10:03赵晋龙
中国森林病虫 2018年5期
关键词:引诱剂石桥羽化

赵晋龙

(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介休 031200)

华北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sinensisYang属鳞翅目Lepidoptera鞘蛾科Coleophoridae,是我国华北地区落叶松Larixgmeliniivar.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1],幼虫以落叶松针叶叶肉为食,大面积发生时针叶可被蚕食达70%以上,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育[2]。该虫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及内蒙古的局部地区[3]。山西省曾在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发生危害,造成较大损失,其中以中、幼龄的华北落叶松纯林受害较为严重,样枝上虫口密度100头/100 cm,最高达500头/100 cm,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造成植株死亡[4]。1996年到1998年间多地暴发成灾,致使大面积的华北落叶松针叶大部分甚至全部出现枯黄现象,部分松林发生枯死[4]。

由于华北落叶松鞘蛾潜叶蛀食危害,隐蔽性强,发生早期不易被发现,因而治理难度较大[4-5]。使用性信息素诱捕不仅可以对害虫种群进行常规监测,还可以通过大规模诱捕来抑制种群数量,同时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害虫具有高效、环保、专一性强、对有益昆虫无害等优势[6-7],具有较好的生态意义[8]。为了更安全有效地治理落叶松鞘蛾,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研究人员与国外合作利用欧洲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laricella和我国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obducta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及其类似化合物对华北落叶松鞘蛾的应用进行了林间生物学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鞘蛾性信息素单一成分顺-5-葵烯-1-醇[(Z)-5-10∶OH]活性最高[9],并开展了落叶松鞘蛾性引诱剂应用技术的研究,且在我国落叶松鞘蛾的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10-15]。

为了进一步推广落叶松鞘蛾性引诱剂在综合防治中的合理应用,作者利用落叶松鞘蛾性引诱剂在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和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进行试验,监测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发生期,并进行大量诱杀防治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山西省华北落叶松鞘蛾常发区,且近年来的发生危害有明显上升趋势的好地方林场和石桥林场。

好地方林场为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直属国有林场,地处山西省沁源县鱼儿泉乡(E 111°59′~112°05′,N 36°40′~36°47′),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复杂,岩石以花岗岩、石灰岩、页岩、沙页岩为主,林地土壤多为褐土和棕壤,无霜期100~150 d。全场林地面积3 660.75 hm2,其中华北落叶松面积1 985.1 hm2,占该场林地总面积的54.2%。70年代初首次发现此虫危害。

石桥林场为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直属国有林场,地处山西省岚县王狮乡(E 111°22′~111°37′,N 38°05′~38°21′),属丘陵石质山区,岩石以花岗岩和片麻岩为主,零星石英岩,年均气温6.3 ℃,年均降水量500~600 mm,坡度18~25 °,无霜期120~130 d,山地褐土,土层厚度为中厚,树种为华北落叶松纯林,树龄20~22 a,林内灌木有黄刺玫Rosaxanthina,草本植物有蒿草、苔草等。林地总面积7 089.6 hm2,其中华北落叶松面积864.9 hm2,占该场林地总面积的12.2%,为华北落叶松鞘蛾常年发生区。

1.2 试验材料 供试的落叶松鞘蛾性引诱剂顺-5-癸烯-1-醇[(Z)-5-10∶OH]从美国购买,制作成含量为100 μg[16]的天然橡胶塞式性引诱剂诱芯;圆筒型塑料诱捕器由沈阳林业科学仪器商店提供。

1.3 试验方法

1.3.1 成虫发生期监测 2011年和2012年于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羽化前,在好地方林场低海拔地区和高海拔地区以及石桥林场各选择1块不小于6.67 hm2的样地,每块样地内设置5个性引诱剂诱捕器,挂在树冠外缘的松枝上,高度2 m,间距50 m,呈一直线。每2 d查看1次,记录每个诱捕器诱集数量,若连续7 d诱不到雄成虫,为成虫期结束。

1.3.2 大量诱杀防治 2011年和2012年于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羽化前,在好地方林场和石桥林场的中低虫口密度林分各选择1块华北落叶松被害林地,根据被害林地的面积,设置一定数量的诱捕器悬挂在落叶松树冠外缘较粗的松枝上,高度3~5 m,间距60 m。每周检查记录1次每个诱捕器诱集数量,直至成虫期羽化结束。诱捕前后的适当时间调查记录样地及周边华北落叶松鞘蛾虫口密度。

1.4 数据分析 在进行数据显著性分析前,采用Shapiro-Wilk分析原始数据的正态性。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对原始数据进行开平方转化,转化后数据再用Shapiro-Wilk分析正态性。若符合正态分布、或转化后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用T-test和One-Way ANOVA进行显著性分析[17];若转化后数据仍然不符合正态分布,则进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虫发生期 好地方林场低海拔地区,每年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羽化期之前(5月19日)悬挂诱捕器。2011年6月15日开始诱捕到成虫,平均诱捕量为0.4头/器,诱捕高峰期为6月25日,平均诱捕量17头/器,7月9日后诱捕量持续为0;2012年6月13日开始诱捕到成虫,平均诱捕量为0.2头/器,诱捕高峰期为6月25日,平均诱捕量16头/器,7月11日诱捕结束。

在高海拔地区,2011年6月12日设置诱捕器,6月21日开始诱到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平均诱捕量为0.2头/器,诱捕高峰期为6月29日,平均诱捕量18.6头/器,7月9日诱捕结束;2012年6月12日设置诱捕器,6月17日开始诱捕到成虫,平均诱捕量为0.2头/器,诱捕高峰期为6月27日,平均诱捕量20.4头/器,7月9日诱捕结束。

成虫在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的始见期推后3~7 d,盛期推后2~4 d,末期基本一致。随着海拔升高,华北落叶松鞘蛾表现为发生期集中的趋势(图1)。

图1 2011—2012年好地方林场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发生期

为增强不同林场之间数据可比性,石桥林场也在每年5月19日,即成虫羽化期之前悬挂诱捕器。2011年5月23日开始诱到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平均诱捕量0.2头/器,诱捕高峰期为6月26日,平均诱捕量24.6头/器,7月12日诱捕结束;2012年6月4日开始诱捕到成虫,平均诱捕量0.4头/器,诱捕高峰期为6月28日, 平均诱捕量19.4头/器,7月22日诱捕结束(图2)。

图2 2011—2012年石桥林场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发生期

2.2 大量诱杀防治 2011和2012连续2 a在好地方林场和石桥林场设置性引诱剂诱捕器,大量诱杀防治华北落叶松鞘蛾,防治面积超过400 hm2,共诱杀雄成虫15万头以上,2012年诱蛾量极显著低于2011年(表1)。

大量诱捕后,幼虫虫口密度极显著下降,虫口减退率最低为50.00%,最高为71.11%,平均虫口减退率为60.07%(表2),防治效果明显。

注:**表示同一林场不同年度平均诱捕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表2 性引诱剂大量诱杀后华北落叶松虫口减退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利用性引诱剂诱捕器对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发生期连续2 a监测表明,好地方林场低海拔地区落叶松鞘蛾成虫的始见期是6月14日左右、盛期是6月25日、末期是7月10日左右,成虫持续期27 d左右;高海拔地区落叶松鞘蛾成虫的始见期和盛期比低海拔地区要晚,连续2 a始见期分别为6月21日、6月17日,盛期分别为6月29日、6月27日,但末期基本相同,均为7月9日,成虫持续期分别为19 d和23 d。石桥林场落叶松鞘蛾成虫始见期分别为5月23日和6月4日,盛期分别为6月26日和6月28日,末期分别为7月12日和7月22日,成虫持续期分别为51 d和49 d。

在好地方林场的低海拔地区,成虫的始见期要早于高海拔地区7 d,这与陈国发 等人所述的随着海拔的升高成虫的始见期会延迟15 d略有出入,可能与两地区海拔差距有关[5]。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华北落叶松鞘蛾羽化的始盛、高峰和末期不同,这种情况可能与不同年份鞘蛾羽化期的温度变化有关。夏初时节的气温越高,成虫羽化时间越早,反之越晚[11-14]。此外,经对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羽化的研究表明,成虫发生期出现了2次羽化高峰期,这可能与成虫羽化期间连续降雨和持续低温现象有关[12]。

大量诱杀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退减率可达60.07%,说明性引诱剂的效果显著。性引诱剂诱捕器监测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的发生时期,简便实用、效果准确,且监测成本低,明显优于传统的监测手段,这对华北落叶松鞘蛾的测报具有指导意义[11-14]。此外,通过诱杀大量雄蛾,减少了雌雄交配的机率,可明显降低鞘蛾发生基数,防治效果明显。而且引诱剂防治对环境无污染,有利于对天敌保护,实现可持续控灾[11-16]。因此,通过性引诱剂诱捕器在生产防治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可减少华北落叶松鞘蛾的发生危害,对农林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引诱剂石桥羽化
悼留民兄
论碳审计主体
四种草地贪夜蛾测报型性引诱剂的诱捕效果对比
石桥的传说
不同饲养方式对柑橘大实蝇羽化的影响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松褐天牛引诱剂诱捕效果试验
松褐天牛二种新型引诱剂林间诱捕效果对比
两种新型松褐天牛引诱剂不同空间位置诱捕效果比较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