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班主任管理策略

2018-03-05 00:22李萍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师生沟通班级管理策略

李萍

[摘 要]教师自古就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随着现代班级管理理念的延伸,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又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之上被赋予管理者的角色。作为班级的核心和资源开发者,教师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初中是童年和青年的衔接期,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有唤醒学生自尊意知,关爱所有学生,主动帮助学生,使奖罚制度分明。

[关键词]班级管理;师生沟通;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88-02

初中时期是学生的前青春期,学生在这三年当中要完成从童年向少年的过渡,也要开始学习门类更多、内容更丰富的课程。在认知表现上,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在成熟和稚嫩的两端表现出较为激烈的震荡,他们对于人生有更多的思索,但是心智的尚不成熟又使其初尝“成长的烦恼”。因此,初中班主任就要扮演一个多重的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情感的守护者,还是生活的引路人,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这其中需要运用诸多的教育智慧。这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也激发着班主任更多地运用智慧去实施班级的管理工作。

一、唤醒自尊意识,坦然面对生活

不能否认的是,即使在素质教育呼吁倡导了若干年之后,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只有分数这一个标准。个人的道德品质不能用分数呈现、个人的行为能力也不能用分数衡量,这些更加珍贵的东西被简单的量化分数所取代,使教育走向一个极端狭隘的境地,教育者常常忘记大部分学生将来都是平凡人的事实,平凡人生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一样,所以对自我价值的设定与实现的渠道也是不一样的,那些将自我价值仅仅定义在金钱与地位上的标准是对教育直白而粗暴的理解。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对学生自尊的培养,没有自尊的人就如同行尸走肉,不会建立起对自我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也不会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尤其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没有自尊作为底色,是无法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自尊让学生在思考内我与外我的关系时,能够拥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尤其在教育领域,教育者能够相信学生,并给他们一片独自飞翔的空间,这就是一个培养自尊的过程。班主任要敢于冒险,在学生的前方导航,在学生的后面助推,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未来。

二、关爱所有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关注与鼓励。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情感最饱满的群体,他们更加希望教师看到自己、关心自己,渴望被教师喜欢并在教师的认同中获得自我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那些躲在角落中或故意制造事端的学生,往往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因为他们正在通过那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教育是教师的职责,问题学生更是教育需要重点着力的对象。如果教育在好学生身上“下功夫”,这就是一个瘸腿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各个层级的学生都得到提升。有个经典故事中的母亲,在她的眼中,做总统的儿子和种土豆的儿子一样重要。这种一视同仁的教育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长的动力。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自己是差生”的想法,而好坏的评价在当前的教育指标中又是如此的狭隘。

教师要注意自己言行的潜移默化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初中生的情感丰富、观察细腻,教师一个无意识的行为或举动就可能让学生产生好感或厌恶感。在教育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教师并没有教过某个学生,但是学生会对他产生亲密或排斥的感觉,这就是学生细细观察的结果。但是学生作为学校资源掌握较少的“弱势群体”,不会对教师的某些行为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这也使得教师在校期间必须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学校最基础的管理单位,其精神风貌就是学生的精神风貌。一个积极上进的班主任不会培养出消极懒惰的学生,一个宽容大度的班主任也不会让学生养成自私狭隘的品格。宽容的班主任不会带出狭隘的学生,所以,每一个班主任都要认真思索,自己希望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就要先从自身的言行做起。

三、主动帮助学生,找寻自己的闪光点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每个人的天赋各不相同,整齐划一只能出现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看待学生的眼光也应该是发展的,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段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在不同状态下展现出的特点,不会有任何一个学生是毫无优点的,如果真有,也说明了这样的学生是“个性十足”的,教师更应该把这样的学生当作特殊的教育案例进行课题研究。另外,外部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单亲家庭和未婚家庭的孩子在逐渐增多,进城务工子女的孩子也在增多,可以说,学生的类型和层次都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些学生走进了同一个班集体,就难免会有一些学生有优越感,另外一些学生存在深深的自卑。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的时候,要看到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对他们形成的影响,善于发挥“群众的力量”,让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在日常的班级工作和组织活动中,形成优势互补。这种源自同龄人的相互促进与相互激发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找到一个近似的参照物,获得客观认识自己的机会,使自大的学生发现同学不为人知的优点而变得谦卑,使自卑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而变得自信。教师在其中完成的是一个“于无形处”的帮助,默默地成为一个无名英雄,将学生推上最闪亮的舞台。

四、奖惩制度分明,班级作风优良

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利用奖惩手段。奖惩制度就像是一把衡量的尺子,无言去有力。在思想意识上要明确奖惩并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帮助班级走向更好的发展方向的手段。奖惩制度的运用帮助学生在意识和行为上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班级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自己能够做到的有哪些,自己做不到的有哪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理性认知自我并和外界达成共识的过程,恰好符合了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初期的心理特征。而由学生主动生发出来的认识其深入性与持久性才是最真实的。在奖惩制度的带动下,学生会形成一种规范性的意识,这时教师再引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奖惩制度的制定中,哪些制度是可以保留的、哪些制度是不太合适的、哪些制度是需要优化的,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一来,就会使学生真正明白奖惩的含义,而不是简单地把受到奖励就开心、受到惩罚就沮丧的刻板印象带入班级建设中,破坏班集体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中,班风班貌就会变得更加民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会油然而生,与其每天把班纪班规挂在嘴边,而在落实的过程中“捉襟见肘”,还不如把学生的主体性真实地体现在每一步的班级建设中。

综上所述,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班主任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学生遇到困惑与障碍时,施以援手,目的在于顺利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所以,班主任要在工作中尝试着发现一些“亮点”,运用一些智慧,通过外在环境的建设和内在心理的辅助,培育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身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 参 考 文 献 ]

[1] 韩开湘.探析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問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3(44).

[2] 郑景梅.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特约编辑 斯 陌)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生沟通班级管理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小学师生沟通的障碍及其策略
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析语文教学中师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