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阅读今日瘦,一片幽情冷处浓

2018-03-05 21:25洪笔峰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整本书读书语文

洪笔峰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远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试作分析,并进一步思考明确语文教学的本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索紧贴教学实情,巧妙引导的整本书阅读的策略:(1)计划引领,师生泛读,共建阅读家园;(2)课前品讀,师生分享,感受语文魅力;(3)自主阅读,个性评点,形成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的整本书阅读之现状

读书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最崇尚的事。倪文节公曰:“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读书声是至清至美的声音,也应该是语文课堂呈现最多的声音。

而如今,对于不在少数的学校而言,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和氛围渐行渐远,远离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淡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快餐式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替代了整本书阅读。没有哪位语文老师不喜欢阅读,也没有哪位语文教师不将语文阅读视为提升语文素养、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没有哪位学生会不喜欢阅读,也没有哪位学生不将语文阅读当作一种静静的享受。可是,是谁,让我们的课堂鲜有琅琅读书声?是什么,让我们的校园鲜有静静读书的身影?

静静思考我们的校园内,对待整本书的阅读,以下三种做法比较普遍:

1.视课外书为洪水猛兽,或见则擒之,或围追堵截。如此做的包括部分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也包括部分教学管理者,甚至部分语文教师。他们或许认为课外书会侵占学生的书本学习时间,甚至会让学生沉迷其中,影响考试分数,耽误“远大前程”。

笔者认为,此种做法,与权威禁锢无异,与扼杀成长有关。在最需要建立价值体系的年龄,阻止学生通过最契合心灵成长的方式建立人生价值体系。没有了精神的家园,没有了心灵的成长,人生的根基如何奠定?理想的大厦从何建起?

2.把课外阅读作为必备食粮,指定内容,规定时间,定期检查。如此做的主要是希望守住阅读这块阵地的语文老师。他们坚信,做总比不做好,读总比不读好。也有一些省份,把指定阅读内容纳入高考命题范围,注重细节考查。

此种做法,内心可谓焦急,用心可谓良苦。可是,通过背诵细节来完成考试的做法,显然偏离了阅读的本意。因为阅读是私人的,阅读是自由的,阅读是有时代性的。我们不否认经典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也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权,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3.接受现实,顺其自然,不鼓励,不反对,任学生自由选择。于是就有学生把阅读转入“地下”,阅读的内容也随市场变化,充满偶然性。也有学生用功苦读课本,钻研考试,当你问他(她),最近在读什么书,则或羞涩或坦然地回答“我不读书的”。

当我们的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不读书时,我觉得这是语文学习最大的悲哀。就如同部分语文教学能手不继续读书,这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

面对现实种种,需要真正的语文人始终紧贴学情,坚持阅读,引领阅读,巧妙引导学生坚持整本书的阅读。

二、当时只道是寻常——贴近教学实情,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的基本原则

整本书阅读看上去很美,但问题来了:选择某本书整体阅读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确定该书整体阅读的教学目标(阅读目标)?如何将文本阅读转化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笔者认为,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中,一切要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出发,贴近教学实情,既要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也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学生的阅读体系。让他们爱阅读、会阅读、享受阅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整个人生奠基。

比如阅读书目的选择,可以以教科书单元主题为“引子”,寻找与单元主题有联系的阅读材料。如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普通人与平民”。单元选文都是描写普通人的故事。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联系描写“小人物与平民”生活的整本书——《骆驼祥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普通人”的形象特征。也可以以教材中出现的重点人物、情感价值为线索,运用勾连与统整策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面地拓展阅读材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阅读材料组合成一种有意义的、统整的学习内容,从而突出阅读内容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拓展阅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整体阅读教学目标的界定和设置,就学生长远发展来看,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学时不应该仅仅考虑初高中语文教材文本难度上的差别,更应该在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发展上有更深层次的引领。倪文尖教授在报告中讲道:“高中语文如何不重复初中、小学的内容,增加什么?纳入什么?整本书的阅读开辟了一条不错的、可选择的道路。”

尽管有教师担忧整本书阅读这一任务群,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也有人认为,在整本书的阅读方面做得好的都是顶级的名校。但是笔者过去愿意尝试,如今愿意坚持,在语文教学中,紧贴学情,巧妙引导,让整本书的阅读,成为高中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一部分。

三、最是书香能致远——紧贴学情,巧妙指导

我们想通过整本书的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构建语文家园,感受语文魅力,提升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也想让学生具有 独立的思维能力,正确的价值体系,自由的心灵空间,幸福的人生体验。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中,紧贴教学实情,以计划或规划来引领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具体来说,笔者曾作了以下尝试。

(一)计划引领,师生泛读,共建阅读家园

师生共读,是多么美妙的语文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的《开明国语课本》里有《大家看书》这一课:“先生说:‘小朋友坐,大家看书。小朋友都坐了看书。”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上,六个孩子专心读书,先生手执一卷,也在读书。这是最初的我觉得也是最美的语文课堂。 在如今的高中语文学习中,进行师生共读,既是奢侈的享受,也是现实的渴求。想要进行师生共读,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共同建设语文家园。

1.学期之初,计划先行,设计阅读表格。

笔者和学生各制作一份表格,相互公开阅读书名,既营造了整体阅读氛围,也便于同读一本书的人的交流探讨。教师读书表格包括教师自读和师生共读两项内容,教师自读表依次填寫最新阅读书名,师生共读表,则是帮助教师贴近学生,每学期陪伴每位学生至少同读一本书。学生阅读书目,则可以相对自由选择,笔者会向学生介绍“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暑假读好书推荐书目”“杭外读书活动书籍推荐清单”。学生可以选择书目中的任何一本,也可以根据兴趣和阅读能力到书店自行选择。

计划表格做好了,学生读书的热情也高起来,几年做下来,笔者发现每学期每位学生可以阅读三至六本书。当然,正如黑塞所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2.学期之中,课内外结合,保证阅读时间空间。

每个星期,我都会留出一节语文课来做师生阅读课。每到阅读课,上课铃还没响,学生就已经沉浸书海;下课时间已到,学生还在静静享受阅读。尽管一周一节的阅读课,不足以让我们畅享阅读,也不足以建设起语文的家园,但是这阅读课给学生埋下了对阅读的热爱,那火种会在课外燃烧。我也和学生约定,从不占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和公共自修时间阅读,而是利用课间、周末等时间继续阅读。我们深知“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阅读,正是米沃什所说的“在一个句子里寻找我的家”,我们在阅读里寻找语文的家园,建设语文的家园。

3.学期之末,自由书写,将感悟述诸笔端。

学生爱阅读。爱阅读是与文字的交流,与作者思想的碰撞。学生也怕阅读,怕紧跟着阅读而来的大量的摘抄和读书笔记的作业。笔者认为,读书可以有多种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读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是一种读法。于是,我要求学生一个学期不管读了几部作品,只要上交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感悟即可。数量的要求降下来,读书的附带压力小下来,学生反而愿意把阅读时的理解和收获、感悟和困惑述诸笔端。下面选一段文字,呈现给大家。

【示例1】学生读书感悟(节选)

璞玉隐于浮世中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燥热的夏季,麦田里那个纯真的守望者如一股透世的清泉,让我对人生和梦想有了深深的思考……梦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青春是一段无法忘怀的岁月。苦恼与甜蜜交织错杂,谱写着青春单纯却又复杂的赞歌。那个著名的坏孩子——霍尔顿,让我至今难于释怀。

……

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更希望我们的社会出现更多不拘泥于世俗、有些真性情的人。他们或者洒脱浪漫、不拘于世,或者潇洒自如、清心寡欲,或者在凡尘中守住初心、清澈如璞。当然,这是需要勇气的。

古人尚得“金玉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为何生活中不能少一分世俗的功名利禄,多一分对梦想的坦诚呢?把酒临风那是一份豁达,坦然处世那是一份潇洒……

我也希望我们的社会出现更多坚守梦想、不甘平庸的人。他们就如黑夜中的一米星光,或许不能吸引来更多的光亮,却足以照亮这永恒的黑夜,给世俗之人带来一些温暖。

我不愿相信霍尔顿这枚浮世中的璞玉会被世俗的社会浸染而渐失灵气,而愿相信在某个金黄的麦野,一定会有一个长大成人的霍尔顿,手摇蒲扇,袒胸露肩,闲适地静静等待着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

由此文不难看出,学生的阅读已经和成长的感悟联系起来,里面有对待人生的期许,语文的精神家园正在奠基。

(二)课前品读,师生分享,感受语文魅力

课前几分钟,师生一起精读一部诗集中的一首诗,或一部小说集中的一个短篇,都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语文的气息,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精读的作品,既可以是课内的延伸,也可以是课外的补充;分享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兴之所至,情之所感,都可以在语文课堂分享。

在教授《我与地坛》时,笔者不仅和学生共读了选文以外的部分,还给他们朗读了《命若琴弦》。起初有点喧闹的课堂越来越寂静,只有《命若琴弦》的每一个文字发出敲击的声音,敲打在每个听者的心上。掩卷读完,短时间没有言语的交流,却有心灵的碰撞。我们不需要再探讨史铁生的写作手法,只需要用心去感受他那照亮心灵的饱含深情的文字。

笔者也曾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 香》《金锁记》,使得班里出现一批又一批的“张迷”。学生不仅能背诵张爱玲的经典名言,还可以成段地背诵张爱玲小说中的段落。当然,也有学生不喜欢张爱玲的风格,我表示非常尊重他们的看法,并介绍了倪文尖教授的《张爱玲的“背后”》给他们看,让学生能客观地对待不同风格的作品。

当然,这种精读或品读,也不仅限于教师来完成。学生可以自由分享最近阅读的诗集中的经典作品,就曾有学生制作了精美的PPT,来讲述纳兰容若或仓央嘉措,来品读海子的诗或博尔赫斯的诗。还有学生通过模仿来创作一些小诗,把对语文魅力的感悟幻化为一行行的文字。

可见,课前品读收获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还有语文素养的成长。诗歌涵养心灵,文学滋养人格。课前品读,让整本书的阅读紧贴学情,让学生的精神家园不断丰富。

(三)自主阅读,个性评点,形成语文素养

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是浓缩的世界,都有永恒的魅力。经典作品,可以常读常新,也可以多元解读。

评点式阅读,曾被运用到课内必修的课文学习中。不可否认,从示例评点,到自主评点,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的能力,加大阅读的深度。也有许多学者专家,用心良苦地编著了系列导读书籍。而导读也多侧重在故事梗概介绍,描写分析和修辞赏析,主旨理解和思想评价上。对于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或“没时间”读书的学生来说,这些导读作品确实可以普及一些名著常识,“喂”学生一点阅读营养。可是,笔者认为,如此导读,忽略了学生的初读体验,剥夺了学生的再读感悟,影响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我们的整本书阅读,不奢求每位学生每部作品都读得精彩,读到一半读不下去的可以暂时不读;不奢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达到大学中文系的程度,只要有个性化的理解;不奢求學生的收获立竿见影,只要他(她)爱上阅读,持续阅读,语文的素养自然会形成,心灵的成长自然会达到。学生的个性赏读,都化在读书札记中。

【示例2】学生读书札记(节选)

母亲在等待

——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何一拖再拖

哈姆雷特对父亲死因的判断,由幻觉到真实,由预感到证实,由暗示到揭露,把新王的罪恶一步步揭露出来。而他为什么没有立即复仇,要一拖再拖呢?

是因为母亲在等待。

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起初就有怀疑,鬼魂的出现为他解开了谜团,而此时一切还为幻象,却又与事实相符。剧情由此展开,深深地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好奇心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证实事实的真相。哈姆雷特也是如此,要证实一个幻觉,不仅为自己,也是为母亲。

哈姆雷特“疯”了,这使剧情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机会去进一步证实父亲的死因。哈姆雷特的巨大变化,不仅因为鬼魂的出现,还因为他从母亲的爱情中看到了失望的一面。

……

他要找一个机会来证实,既给自己,也给母亲。他爱父亲,他也爱母亲。他不希望被鬼魂欺骗,不希望伤害到母亲。“捕鼠机”这一情节是全剧的关键,预测的结果出现了,哈姆雷特证实了叔父毒死父亲的真相,也真正下定了复仇的决心。

……

学生的理解可能粗浅,文字可能简单,但这是真实的个性赏读。几年后,如果这位学生能够再读,应该会有新的理解和感受。不去替代学生鉴赏,让学生独立地个性解读,学生才会“具有更积极的鉴赏态度,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一位高中学理,大学读中文系,如今在全国知名高中任教的学生回忆说:

语文老师常以一种淡然优雅的腔调讲述着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点点滴滴。当其他班还在背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时候,我竟可以脱口说出“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自当是觉得与他人不同了,至此一发而不可收。老师劝我多看书,劝我多写作,单单是高一一年,我竟也读完了《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活着》《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基度山伯爵》《茶花女》《呼啸山庄》《老人与海》等作品,不求甚解,只是看完,竟觉得自己是如此着魔。随笔写了一本又一本,后来还分门别类,小说、散文、杂文、古体诗、现代诗各一本,有事无事拿出来胡诌上几句,然后得意扬扬地拿去给老师过目,而老师总能在下面写上好些个评价句子,捧着这些随笔,我内心竟有一种得到赏识的感觉。如今,再从书柜上翻出那八本素材本,满摞的记忆却温习着那个年代的我。

“那个时代的我”,是多么宝贵的自我。个性赏读,是对文本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语文素养,就在这潜移默化中形成,就在个性阅读中完善。

阅读正在陪伴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教学和提升。还有什么比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超越教师的水准更让人幸福呢?

综上所述,通过紧贴教学实情,巧妙引导,我们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爱上阅读,建设语文家园,感受语文魅力,提升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理想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是、也必须是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写出来”。笔者也坚信,唯有我们语文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一往情深,才能感染我们的学生——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江.理想语文[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倪文尖.张爱玲的“背后”[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199(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读书语文
《论语》整本书阅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读书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