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框架下怎样发扬文化自信的分析研究

2018-03-06 10:23陈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大学

陈丹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 464000)

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方面。其中,我国高校对外开放既是当前对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带一路”框架下高校发扬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高校对外开放的文化认同具有双面性,一方面,高校的自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类型,同时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存在,不管是高校还是高校的自我文化,虽然始终跳不出客观的文化世界,但是高校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创新和创造文化的形态,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达成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也就是要有文化上的理解、包容、自信和自觉;另一方面,高校对外开放,要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他文化形态”,面对一个与自我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他文化,要懂得理解和包容,认同自我文化和他文化碰撞和交流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

1 何谓“文化自信”

中国正处在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的过程中。

文化自信是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肯定,是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有的坚定地信心和发展地希望。有了理想信念和文化发展的信念,我们可以获得坚持不懈和锲而不舍的信心。我们可以鼓起勇气奋进,克服前进中的困苦和艰难,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唐代气象等都是留给世界的印记和印象。但中国是文化强国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恐怕我们不能毫不犹豫地给出明确的答复。在当今世界历史上,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强大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文化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制度的创新和自我的寻找。应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自身文化与当前的经济水平不相配,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更新。可以说,在文化力量的崛起中,中国正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一个国家的文明和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累、发展和创新。国家强大,文化繁荣。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什么?文化自信是一件礼物,是一件由自己的民族赋予自己的礼物;文化自信是信心,是来自国民对自己国家的信心;文化自信是肯定,是公民对于执政党的充分肯定。因此,在弘扬文化自信上,保持坚定的信心、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价值、推动本国文化的发展,为其注入无限的生命力,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所在。在理想信念的坚定信念和文化的发展下,我们可以获得坚持不懈和锲而不舍的信心;可以获得前进道路上克服艰险与阻碍的勇气;可以获取发展创新上取得进步的动力。简而言之,在实践中,只有顺应历史的洪流,分肯定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坚定中国优秀文化的生命力,才能发扬国人的文化自信。

在实践当中,自信有内外之分,其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划归在外在自信,文化自信划归在内在自信。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是分离的关系。实际上,外在自信是为了最终达到内在的自信,内在自信是外在自信的必然结果。同时,内在自信也是外在自信的要求与条件。如果所有这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得以实现,那么文化自信必将出现。文化自信是其他三种自信的必然结果和深远的目标。文化自信可以使理论信心更加理性,道路自信更具行动性,制度信心更具保障。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与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建设与合作也开始了,因此,没有文化自信,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完成艰巨而光荣的杰出的历史使命。在“一带一路”框架,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内涵,是文化认同。

2 文化认同的内外表现

文化认同的表现可以分作对内和对外两次分析。

在对内表现上,既要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要自豪于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反省自身,不能盲目地陶醉于过去的辉煌里,要看到眼前的不足。在对内文化认同上,既要因过去的中华文化而骄傲,又要理智地看待今天文化上的不足,做到宠辱不惊,这样才能对外弘扬我们的文化时,更加的自信,而不是自傲。

在外在表现方面,我们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其他文化意味着尊重自己的文化。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在“一带一路”的制度下,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文化在维护社会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和精神纽带。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下,我国同周边国家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同世界的联系也会随之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扬文化自信需要从文化认同着手。对内,要用自信与自谦来看待自己的文化;对外,要用欣赏和尊重来看待不同的文化。“一带一路”更多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只有通过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才能促成经济交流,也能以分享与包容的理念帮助他人。

在发扬文化自信上,高校以其特殊的地位,走在了发扬文化自信的队伍前列。

3 高校发扬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高校的文化自信是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的总和,反映了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的发展程度。其中,高校理论文化是从大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文化类型或高等教育实践提出的理论文化的类型,包括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办学模式、办学价值、办学体制等主要是指思想和制度层面的文化类型;大学实践文化是在大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类型,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文化、校企合作文化、实训基地建设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等。

大学自我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大学文化认同的耦合。高校的文化认同不仅体现在大学内部文化的认同上,而且体现在大学外部文化的独立性上,这是由大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大学自我文化认同的耦合决定了高校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在高校开放中,高校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大学对外开放的文化认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大学的自我文化认同、外国大学的文化认同和世界伟大文化的认同。

4 高校发扬文化自信的时代诉求

中国“一带一路”提议建立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包容性的利益群体,承担共同的命运和社会责任,文化认同已成为开放的时代要求。

文化身份的开放也反映大学文化的必要性的背景下,在“一带一路”之下,“大学文化的认同,建立的必然性”不仅表现在“一带一”路基于行动的建设,在面对大学开放、文化分化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开放过程中,文化认同反映了文化认同的多元性。“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学应该“走出去”,吸收国外高校教育经验,学校教师出国访问或指定交换留学生,不仅在对外经济、民族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住自身的特点,更要通过学习国外大学的理念和模式,有选择地理解和适应外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才能实现对外开放的最大成果。

5 高校发扬文化自信的误区

大学文化虽然受到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大学对外开放的文化身份与政治经济利益无关。它是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普遍性的文化价值体系。它不受任何霸权主义的胁迫,不受任何权力的限制。

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尊重文化多样性观念的开放模式下,强制身份文化是“单边主义”学说的文化误解。高校开放文化的利益认同,是指大学文化是实现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工具。自我大学文化的身份和外国大学文化的身份必须产生有形和有形的利益,否则大学开放文化的身份就不会被提及。要跳出短期利益和单边利益的误区,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合作和双赢。

6 高校发扬文化自信的构建

“赋予新的使命和责任,加强道路领域”和“服务于大学交流与合作”,沿着国家的企业“走出去”战略,传播文化遗产,是大学开放的重要使命。

高校对外开放必须充分理解“一带一路”的中心思想,主动加强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文化理解和文化全面包容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文化理解是文化认同的前提。根据大学对外开放的对象和内容,文化理解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自我文化理解、文化理解和世界文化理解。

文化包容性不仅包括尊重不同文化类型的存在和彼此之间的差异,而且还包括不同文化的选择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院校的自我文化不与其他文化分化和疏远,实现平等的交流、合作、共赢的效果。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的文化,是文化客体的文化。通过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和认同的过程,形成了文化价值和文化活力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大学文化与自身文化的比较,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大学开放中传播世界先进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文化自觉和文化主体的觉醒,以及文化发展的理性,全面而客观地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承担责任。实现文化的发展,互相弥补,改革创新。文化自觉是实现大学对外开放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它也是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问题的重要保证。有鉴于此,国家有必要通过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确立对理解和把握大学文化形态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指导大学理念改变的唯一途径,是树立文化意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7 结语

文化自信是加速文化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取之不尽的源泉。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必要和必要举措。自信和自我意识不可以停留在头脑和嘴巴上,而是要可以实施的行动和措施,促进物质和精神双文明的协调发展,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一带一路”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原则、方法和目标。方向是以人为本,要求是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方法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双文明的协调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