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表达的同义性与视角反转的关系(下)
——视角反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2018-03-06 16:19王楠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概念化前景语言表达

王楠楠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 114007)

语言表达中涉及的视角反转现象分为 “观点反转”,“指示反转”,“主观与客观反转”三大类型,分别通过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的具体示例对它们进行一一探讨。

1 观点反转

涉及观点反转的语言表达主要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价值评价”反转,另一种为“前景-背景”反转。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属于“价值评价”反转的语言表达,也就是“肯定-否定”反转。

(4)a.彗星:扫把星、灾星。b.日本:小日本、倭国。

(4a)中,“彗星”、“扫把星”、“灾星”指称的对象都是同一种星体。虽然彗星本身为中性词,指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的一种小天体,但因其运动的时候好像拖着个尾巴,形状象扫把,故得名为扫把星。“彗星”一词取“智慧”的“慧”字,有人将其理解为智慧之星,而“扫把星”、“灾星”一词却含有带来厄运的意思。

(4b)中,“日本”、“小日本”、“倭国”指称的对象都是同一个国家。虽然在汉语中“日本”为中性词,但在日语里有“日出之国”的涵义。而“小日本”和“倭国”则为中国、韩国等地对于日本的蔑称。这些名词虽然指称的对象相同,但有的为褒义,有的为贬义。

(5)a.价格、血压、气温升上来了/上去了。b.价格、血压、气温降下来了/下去了。

(5)中,关于价格、血压、成绩的 “升上来”和“降下来”中的“来”表明这些数值由不正常状态向正常状态恢复的过程,而“升上去”和“降下去”中的“去”表明这些数值由原来的正常状态向不正常状态变化。前者反映了概念化主体对数值变化的期待,而后者则反映了概念化主体对数值变化的不如意。

(4)和(5)选择的不同词语虽然指称相同的对象或描写相同的状态,但在语义内涵上发生了对立,这取决于概念化主体采取的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属于“前景-背景”反转的语言表达。“前景-背景”的概念源于形式心理学,指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在背景(ground)里选择知觉上显著的前景(figure)。错视现象就是由于视觉选择上的背景和前景反转而造成的。

(6)a.旅馆在火车站附近。b.火车站在旅馆附近。

(7)a.一列火车从隧道里开出来。b.隧道里开出来一列火车。

(8)a.他买了王教授一本书。b.王教授卖给他一本书。

(9)a.警察抓住了小偷。b.小偷被警察抓住了。

(6)~(9)虽然在主语的选择上形成的对立,但指称的事件是相同的,这说明我们在观察同一场景时,对前景和背景选择的反转,并不是事件的事实(fact of event)本质发生了变化,而是概念化主体所注意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在涉及“前景-背景”的场面里,概念化主体注意的对象被概念化为前景,通常出现在主语的位置。

除了以上两大类型外,下列示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观点的反转。

(10)a.中韩两国。b.韩中两国。

在CCL 中检索“中韩”时,检索结果为2640 条,而检索“韩中”时,检索结果为719 条。观察这些语料可以发现,说“中韩”时,一般的话者为中国政府、企业或中国人,而说“韩中”时,一般的话者为韩国政府、企业或韩国人。也就是说,话者是采取中方还是韩方的立场,导致“中”和“韩”在合成词的语序上有了差异。

2 指示反转

指示的反转可分为“空间指示”反转、“时间指示”反转、“人称指示”反转三种类型,其语言表达主要表现用相对的指示词指称同一对象上。

(11)a.(对同一个建筑物)这儿是哪儿?b.(对同一个建筑物)那儿是哪儿?

(11)为“空间指示”的反转,其中的“这儿”和“那儿”指称的对象为同一个建筑物,但它们为对立的指示代词。选择“这儿”时,空间指示的为话者附近的位置,选择“那儿”时,空间指示的为远离话者的位置,也就是说话者在发话时,所处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导致指称同一对象的指示词选择了对立的指示代词。

(12)a.昨天(2月14日)你做什么了?b.明天(2月14日)你要做什么?

(12)为“时间指示”的反转,其中的“昨天”和“今天”指称同一天,但它们为对立的时间词。选择“昨天”时,话者的说话时间为2月15日,而选择“明天”时,话者的说话时间则为2月13日。

(11)~(12)选择的指示词不同,但指称的对象相同,说明概念化主体所处的话语背景直接影响指示的选择。

3 客观与主观反转

客观与主观的反转主要体现在客观移动和主观移动的语言表达中。

(13)a.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就有了时差。b.太阳从东边慢慢升起,红彤彤得极为耀眼…

(13)描述的是“太阳”和“地球”两者间的空间关系。(13a)中“地球”被概念化为移动体,(13b)中“太阳”被概念化为移动体,虽然科学研究结果表明(13a)为真,(13b)为假,然而日常生活中类似的表达比比皆是。“太阳”和“地球”都是客观存在的,但(13b)中,话者以自身为参照,将地球看作静止的物体,将太阳看作是运动的,也就是说由于概念化主体分别以客观和主观的视角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发生的相对移动进行识解,产生了(13a)和(13b)的对立表达式。

此外,除了以上两大类型外,“眼镜掉在地上”和“眼镜掉在地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与主观反转。两者描写的是“眼镜”到达地面的移动事件,但在指称地面这一空间位置时,分别选择了有对立语素“上”和“下”构成的“地上”和“地下”两个词语。这种结果是由于概念化主体选择的空间参照点不同,“地上”的参照点为水平面,因此眼镜达到的位置为水平面以上,这是一种客观的表达,而“地下”的参照点为概念化主体,这是一种主观的表达,也就是概念化主体通过参照自身来指称相应的位置,因此,眼镜到达的位置为概念化主体的下方。

综上所述,观点、指示、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选择直接影响话者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中的同义性只是命题的真值条件相同,在语义内涵上反映了概念化主体不同的态度、观察事物的注意力以及选择的参照点等。

4 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识解”机制为基础,探讨了语言表达中存在的同义性与概念化主体的视角反转之间关系。第一,视角反转现象指的是在对同一场景进行识解的过程中,概念化主体所采取的视角出现了对立,从而使相应的语言表达出现了真值条件相同,形式对立。第二,视角反转现象的产生取决于外部世界在结构上的两面性和概念化主体的认知倾向性。但这种视角反转现象在语言表达中并不是总是成立的,它的成立与否与外部世界自身的结构特点有关。第三,视角反转现象造成的语言表达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它们分别与概念化主体在对同一场景进行概念化时采取的观点,所处的话语情景,以及是以客观还是以主观的角度识解有关。

猜你喜欢
概念化前景语言表达
语言、意义与概念化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