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特指式反问句分类研究

2018-03-06 16:19李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特指桃花扇杂剧

李洋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清初是近代汉语的尾声,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桃花扇》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是清初重要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穷尽统计分析《桃花扇》特指式反问句的分类,并与《元刊杂剧》特指式反问句进行比较研究。

1 《桃花扇》特指式反问句的分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桃花扇》中的特指式反问句,所谓的特指式反问句指含有疑问词语的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我们根据疑问词语的不同,将《桃花扇》中的特指式反问句分为“谁”系、“那”系、“怎”系、“何”系、“焉”系、“甚”系、“什么”系等七类。

1.1 “谁”系反问句,共 9 例

《桃花扇》中的“谁”系特指式反问句皆以“谁”字为标志,皆作主语。“谁”用于反问句中,意为“没有人”。表达否定意义的句子转为肯定意义;表达肯定意义的句子转为否定意义。

(1)满堂宾客,谁没看见?(《桃花扇》第 240 页,下面所引例句皆出于此书,为行文方便,只标明页码)。

(2)军令严肃,民间谁敢?(第 324 页)。

表达否定意义的(1)句转为肯定意义,即“满堂宾客,全部都看见了”。表达肯定意义的(2)句转为否定意义,即“军令严明,民间没有人敢违反”。

1.2 “那”系反问句,共 26 例

“那”系特指式反问句,共26 例,其中以“那”字为疑问标志的共15 例,皆作状语。以“那”字组成的疑问词语为标志的共有11 例。

1.2.1 单用“那”,15 例,皆作状语

“那”字用于反问句中,表示否定。后接“够”、“有”、“许”、“消”、“在乎”、“晓的”、“知”、“管”、“怕”、“得”、“容”等,意为“不够”、“没有”、“不许”等。如:

(1)本镇人马已足三十万了,些须粮草,那够支销?(第 105 页)。

(2)从此东林、复社,那有漏网之人?(第314 页)。

(1)中的“那”字与“够”搭配,意为“不能”,即“本镇人马已经有三十万了,那一点粮草,不够支销”。

(2)句中的“那”字与“有”搭配,意为“没有”,即“从此以后,东林和复社没有漏网之鱼”。

1.2.2 “那里”、“那能”、“那个”

“那”字组成的词语“那里”、“那能”、“那个”,用于表否定含义,分别表示“不会”、“不能”、“没有一个”。

(1)“那里”,6 例,皆作状语。 如:

那书中都有字眼暗号,人那里晓得?(第131 页)。例句中的“那里”表示“不会”,即“那书里有暗号,我们不会看懂”。

(2)“那能”,4 例,皆作状语。 如:

小弟轻装薄游,只带两个童子,那能下的书来?(第114 页)。 例句中的“那能”表示“不能”,即“小弟轻装出游,只带了两个侍从,不能把书即使送到”。

(3)“那个”,1 例,作主语。 如:

我看满朝诸公,那个是有定见的?(第162 页)。

例句中的“那个”表示“没有一个”,即“我看满朝官员,没有一个是有定见的”。

1.3 “怎”系反问句,35 例

“怎”系特指式反问句,共35 例,其中以“怎”字为疑问标志的共34 例,皆作状语。以“怎”字组成的疑问词语“怎么”为标志的共有1 例,作状语。

(1)单用“怎”,34 例,皆作状语。 “怎”字用于反问句,表示否定。 后接“能”、“肯”、“敢”等,意为“不能”、“不肯”、“不敢”等。 如:

①又遭时流欺谩,怎能得高卧加餐?(第52 页)。

②这等绝妙了,怎肯不依?(第57 页)。

③他那香扇坠,能值几文,怎比得我这琥珀猫儿坠?(第78 页)

④晚生一介平民,怎敢放肆?(第122 页)

⑤经几番凶荒战斗,怎免得梗泛萍漂?(第140 页)

(2)“怎么”。 “怎么”用于反问句中,意为“不能”。

“怎么”,1 例,作状语。

怎么由得他的性儿?(第268 页)

例句中的“怎么”表示“不能”,即“不能由着他的性儿来”。

1.4 “何”系反问句,41 例

“何”系特指式反问句,共41 例,其中以“何”字为疑问标志的共24 例,充当状语、定语、宾语、兼语等多种句子成分。以“何”字组成的疑问词语为标志的共有17 例。

第一,单用“何”字,24 例。作状语9 例;作定语6例;作宾语8 例;作兼语1 例。“何”用于反问句,意表否定。 用于肯定句中,句子意义转化为否定,如(1)、(2)、(3);用于否定句中,句子意义转化为肯定,如(3)。

(1)些须东西,何足挂念?(第86 页)

(2)有何颜面,忝然正位?(第170 页)

(3)大丈夫要立功业,何所不可?(第161 页)

(4)竟奔河南,有何阻当?(第208 页)

(1)、(2)、(4)句意义由肯定转为否定,即“这么点东西,不足挂念。”、“没有颜面,居于正位。”、“直奔河南,没有什么能阻当”。(3)句意义由否定转为肯定,即“大丈夫要立功业,什么都可以接受”。

第二,“何况”、“如何”、“何曾”、“何必”、“何须”、“何尝”、“何处”、“何如”。

“何” 字组成的词语 “何况”、“如何”、“何等”、“何曾”、“何必”、“何须”、“何尝”、“何处”、“何如”,用于反问句中,分别表示“不用说”、“不”、“不曾”、“不必”、“不须”、“未尝”、“无处”、“不如”。

(1)“何况”,1 例,作状语。

这样硬壶子都打坏,何况软壶子?(第67 页)

(2)“如何”,6 例,作状语。 如:

①百忙中叫我如何答话?(第105 页)

②只是燕尔新婚,如何舍得?(第132 页)

(3)“何曾”,1 例,作状语。

何曾看见一人?(第215 页)

(4)“何必”,2 例,作状语。

①何必拘冠裳套礼?(第229 页)

②杀人只落血双手,何必前来,同室争斗?(第353页)

(5)“何须”,3 例,作状语。

①这威风何须要?(第122 页)

②刘项何须成败论?(第194 页)

(6)“何尝”,1 例,作状语。

那关盼盼也是烟花,何尝不在燕子楼中,关门到老?(第249 页)

(7)“何处”,2 例,作状语。

①那时锦片前程,尽俺受用,何处不许游耍,岂但下楼?(第249 页)

②舍了那丁破纱帽,何处岩穴着不的这个穷道人?(第316 页)

(8)“何如”,1 例,作状语。

本帅许他就粮南京,后来细想,兵去就粮,何如粮来救兵?(第122 页)

1.5 “焉”系反问句,2 例,作状语

《桃花扇》中的“焉”系反问句皆以“焉”作为疑问标志,表示否定,与“能”搭配,意为“不能”。 如:

(1)自救不暇,焉能救人乎?(第86 页)

(2)下官风尘外吏,焉能越次而升?(第173 页)

“焉”与“能”搭配,意为“不能”。 例(1)即“自己还救不了自己,不能救别人”。例(2)即“下官官卑人轻,不能坏了规矩高升”。

1.6 “甚”系反问句,2 例

“甚”系特指式反问句,共2 例,其中以“甚”字为疑问标志的1 例,充当定语。以“甚”字组成的疑问词语“甚的”为标志的1 例,作宾语。

(1)单用“甚”,1 例,作定语。 “甚”字用于反问句中,与“有”搭配,表示“没有什么”。

有甚争差?(第269 页)

即“没有什么差错”。

(2)“甚的”,1 例,作宾语。 “甚”字组成的词语“甚的”用于反问句,与“是”搭配,意为“不是别的什么”。

不是解粮的,是做甚的?(第120 页)

即“我就是解粮的”。

1.7 “什么”系反问句,2 例

《桃花扇》中的“什么”系反问句皆以“什么”作为疑问标志,作宾语一例,作定语一例。与“等”、“认”等搭配,意为“不等”、“不认。

(1)我们不出来还等什么哩?(第371 页)

(2)你这狗才连父君不识,我和你认什么弟兄?(第382 页)

从上述分析可见,特指式反问句中,疑问代词的指称对象并未发生改变,只是由特指的未知的人或者事转变为任指或虚指,疑问代词的指称功能弱化,否定功能加强。虽然其构成的形式不尽相同,但功能却大体一致,多是由于行为的方式、条件等对行为进行否定,以达到劝诫、警示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强调说话人的意向和选择。

2 《桃花扇》与《元刊杂剧》特指式反问句

《元刊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杂剧作为一种元代新兴的艺术形式,其唱词皆以口语的形式展现,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文章以张家合《元刊杂剧特指式反问句》[]为参照,比较分析《桃花扇》与《元刊杂剧》特指式反问句的异同,试归纳《桃花扇》特指式反问句的特点。

我们根据疑问词语来分类探讨特指式反问句。《元刊杂剧》中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包括“怎”系、“甚”系、“那”系、“何”系、“谁”系、“几”系和“焉”系等八类。 笔者统计《桃花扇》中的特指式反问句包括“谁”系、“那”系、“怎”系、“何”系、“焉”系、“甚”系、“什么”系等七类。《元刊杂剧》中的特指式反问句包括“怎”系、“甚”系、“那”系、“何”系、“谁”系、“几”系、和“焉”系等 8 类。

《桃花扇》与《元刊杂剧》中的特指式反问句相比,类型既有重叠,也拥有自身的独特之处。相对于元代的《元刊杂剧》,清初的《桃花扇》基本保留了“那”系、“何”系、“焉”系、“怎”系的疑问形式,并发展出“那能”、“何尝”、“何处”、“何如”、“怎么”等新的疑问标志。 但同时“怎生”、“怎地”等疑问标志消失。 “谁”系、“甚”系、中的“谁人”、“谁家”、“甚么”、“甚末”、“甚时”、“可甚” 也已不再使用。“争”系和“几”系特指式反问句在《桃花扇》中也不再出现。《桃花扇》中“什么”系特指式反问句在《元刊杂剧》中也未出现。

《桃花扇》中“那”系和“何”系特指式反问句内容丰富,相对于前时期的《元刊杂剧》有较大的发展,“谁”系、“怎”系、“争”系、“几”系特指式反问句使用率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近代汉语的状况。

猜你喜欢
特指桃花扇杂剧
汉语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机制与信息结构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创客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
White Elep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