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转型发展中地方高校新闻学教育模式研究

2018-03-06 16:19杨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新闻学应用型课程体系

杨槟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工作已经逐步推进。高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因此,高校的转型发展,也就是人才培养要素的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关键即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闻学属性决定这是一个重实践的学科,新闻传播学也因此获得了“文科中的工科”的别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促使了媒体人才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应用性、专业化和复合型,由此也推动了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向应用型的全面转型。但综观当前地方高校新闻学课程的教育现状,与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不适应”,因此,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新闻学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1 转变教育理念,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的责任理应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但长期以来,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宗旨的国家重点大学没有区别,众多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仍未能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以“学术性”、“研究型”为发展模式,重学术、轻技能;重理论,轻应用。表现为人才的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脱节、就业率低、职场磨合期长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概念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将互联网属性植入到企业内涵中,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学会在互联网生态下生存的本领,据悉,全球化的企业每年至少需要花费企业收入的10%用在媒体沟通上。这必然形成更大更广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市场。但传统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主要是针对新闻媒体培养新闻生产、媒体经营人才,这显然与当下多数非媒体企业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形成巨大落差。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作为核心。

2 结合区域和院校特色,打造应用型的教育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的新闻学教学如果能够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产业对接,突出地方特色,走校媒、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转型发展之路,应用型新闻学的人才培养是大有可为的。譬如,广东“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除了主要政府机关部门外,更拥有成千上万的中外企业,新闻专业人才需求不仅来自媒体,更大的来自企业,社会、市场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将更宽更广。

2.1 校企合作,实现“三对接”目标

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应遵循适用应用原则。为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变化,使新闻学的学科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相对接,提高两者的匹配度,这就要求我们采用“走出去迎进来”的联合办学模式。首先,教育者要真正地从传统高校高高的“象牙塔”走出去,深入社会、区域企业调研和学习,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应邀请政府媒体、网站、企业专家为新闻学专业建设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实现从学校一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到“学校主动、企业联动、社会互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能够满足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

2.2 加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应用技术型高校强调应用,强调实验、实训、实习环节。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但目前地方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实验、实训的设备投入小,无法满足新闻学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因此,在转型过程中,首先必须加大校内实验设备的投入。

其次,应充分发挥校园各个媒体的优势,整合不同媒体的资源和功能,全方位地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平台。校园媒体一般由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网站、记者站等组成,是高校社团组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阵,非常有利于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习得与提高。

最后,要依托本地政府宣传部门,本地报纸、电台、地方网站等大众媒体及相关的媒体资源,开拓多种媒体的实践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强了定期的日常联系,开展双方“紧密、全面、深度”的合作教育模式。这一合作能真正推进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

3 结合融媒体时代特征,优化应用型新闻教学课程体系

着眼于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融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学教育的内容更趋向多元化,深刻改变了旧有的传播方式,重塑了新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传统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融媒体的时代背景需求,课程内容与体系设置的欠缺及溃散很难支撑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格局与重任,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已摆在首位。

3.1 发挥地方院校的办学优势

打破院系樊篱,整合全校师资力量,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多学科背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竞争力。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所有“工科为主、石油化工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属下有14个理工、文科、艺术类二级学院。其中,文法学院中文系网络采编方向是本校文科类专业中唯一能与工科类、艺术类高度复合的专业,应用性强,此专业方向的广东高校很少。如果能打破院系樊篱,引进本校二级学院2~3 位计算机编程、网站建设、设计艺术学的专业教师,加强网编专业的实务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完善新闻学的课程设置,完全可以将其打造成一个有特色的名牌专业,学生具备多学科背景,很有发展前景。

3.2 理论性与技能性协调发展,应用性与时代性紧密结合

“应用型”高校,其课程建设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运用能力。据此,一要构建能力导向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要求理论性与技能性的课程设置合理,相辅相成,注重学生的理论性与技能性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评判新闻现象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要建构“适用应用”的课程观。要紧跟区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突出新闻专业理论教学的生活性、前沿性,对原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整合与重构,形成清晰的课程体系和相对完善的课程内容。

3.3 以通识教育为理念,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世界新闻教育起步于欧美,研究结果显示,世界当前大致有三类模式:美国模式、西欧模式与日本模式。以美国为例,其教育模式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托,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培养了无数非凡的通用型新闻人才,卓越的新闻教育一直位于世界各国之首。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中国高校当前的新闻学教育比较推崇美欧式的通识教育模式,确立了知识、能力与素质相互融通的课程目标。

大学四年学制有限,如何做到知识、能力与素质兼修?经研究,将通识教育为理念引入新闻学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模块化,即相对固定的体系、流程、方法中有序接受既“专”又“博”的教育,这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创新意识、人文精神与传播技能兼具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4 创新新闻学教学方式,突出应用型技能培养

新闻学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及其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使用,将大大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学习的效率,也提供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能快速提升其学习应用能力。为落实“应用型”的教学理念,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下面主要引荐几种经过专家实践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4.1 “立体式”教学

“立体式”教学主要是针对新闻学的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征而设计,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始终突出其实践性。其要义包括四大方面:理论教学“实践化”、技能训练“全程化”、课堂教学“实战化”、课内课外“一体化”。

4.2 问题导向式教学

新闻学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媒体形态、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需要不断地更新变化。围绕新闻现实设计的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确保教与学不至于落伍于时代发展的需求。这种方法让学生以问题为核心,引发他们的关注度和兴趣点,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小组教学中养成协同众智的团队合作模式,又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知识整合的运用能力,深化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案例法教学

案例法是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常用方法。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信息共享,对地方院校的新闻学教育来说,这种费时耗资最小又便于集中教学和实训的新闻案例教学是很好的选择。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取兼顾时效性和典型性的新闻实践事例,引导学生结合新闻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实际能力。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在对他人实践活动的思考与分析中消化理论知识并获取实践经验,吸取实践教训。

这种教学模式大致包括几个环节:(1)布置教学任务;(2)案例引入;(3)信息汇总;(4)课堂讨论;(5)评价总结。

5 结语

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转型发展中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必须结合区域、院校的特色,转变办学理念,在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用人体制等方面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才能使地方高校更好更快地朝着建设目标迈进,为区域、国家建设发展做贡献。

猜你喜欢
新闻学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