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规则与自由的界限对引导孩子的行为的指导意义

2018-03-06 16:19杨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界限规则情绪

杨帆

(北京市通州区天天向上儿童之家,北京 101149)

从儿童心理发育和自然成长过程来说,孩子天生崇尚“自由”,“规则”是后天的培养教育才建立起来的。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本身对自觉遵守规则有渗透作用,孩子的父母应给其制造规则机会,是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自觉遵守,并自觉形成规则意识[1]。

1 规则和自由的概念

规则意识就是人的内心产生的潜意识规则,并将规则形成自己的行为。所谓的“规则意识”是指从内心产生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如何才能“去自我”,如何才能“合群”,需要的就是规则意识和规则能力。当今社会,无论什么事都必须遵守规则,不论是显性的规定还是隐性的规则。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自己做事情的底线在哪里,并自己把控自己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这样才能在不受别人强制和惩罚中不断健康的成长和快乐的生活[2]。

2 规则和自由的界限

每个人的行为准则都有三种界限,第一,绝对禁止,我们称之为“红灯行为”;第二,可以做应该做的,称之为“路灯行为”,儿童有独立发展公共利益的行为,要给予鼓励与支持,监督儿童行为规范。这两者之间也有一种界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的价值来灵活地改变,这就是所谓的“黄灯行为”[3]。第三,这种行为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范围。了解儿童内心特点与心理需求,最重要的是规范行为与规范原则,形成可持续发展,制定出儿童规则的能力和兴趣,并不断加强,避免太多的约束,以及不适当的放纵行为,使得儿童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发展。

3 规则和自由的界限不清容易出现的问题

3.1 无条件满足

放纵孩子不是在给孩子自由。网上有一则新闻说,一个2 岁的女孩爱上了撕钱,从5 元、20 元、50 元直至100 元,如果对孩子不进行满足,就大声哭闹,女孩的母亲因为这样不得不对孩子进行妥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根据事情的严重性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父母可能会认为一开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损失不大,但孩子们已经上瘾了,事情变得严重了,就决定停下来,这样孩子们就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错了。所以,在一开始就对孩子说明:“钱不是你的玩具,你不能玩钱,你可以玩你的玩具,如果你想撕纸,妈妈会给你一些纸来撕破。”被无条件满足的孩子,会习惯性的索取,如果无法得到就会产生怨怼情绪,因此无法产生感恩,这种状态是停留在婴儿初始阶段的“本我”状态,这样的孩子容易害羞和固执。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很容易沮丧,在成长过程中,会在遵守规则,懂得尊重,团队意识等方面都会出现缺失。

3.2 专制型限制

有些父母容易走一些极端,他们会认为听话的孩子会让父母很少操心,会很少惹麻烦,减少大人的烦恼,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让父母担心,很少麻烦的事情,在这种想法的父母是对孩子具有控制欲,儿童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会产生依赖性,害怕尝试新鲜事物,并且不能灵活的调整情绪,这种情况会影响孩子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并伴随孩子成长。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从智力到举止,从饮食到习惯,每个方面都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为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孩子从4岁开始,被要求必须把天天换下的内裤自己洗干净。哪天孩子不想洗,要放到第二天两个一起洗,妈妈不许,告诉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

规则过度会让孩子失去自由喘不过气。当孩子无法表达的时候,他们的性格就是最好的证明。一般家长会有这样的情况多数是因为相对比较专制。权威性较强,认为规则的约束可以让孩子完美成长。事实上,教育没有完美的,太过严苛会让孩子变通力差,对自己对他人都比较严格,也许会有成绩或成就,但宽容不足。

3.3 界限不清的情绪型管理

有些家长完全没有认真思考过关于自由和规则的问题,处理孩子教育问题全凭情绪。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当孩子打翻了牛奶杯子,父母通常有以下几种回应。第一,家长暴跳如雷,大骂孩子:“你是怎么搞的,连个小小的杯子都拿不住,太笨了。”第二,家长投给孩子一个指责的眼神,然后取来抹布将牛奶擦干净。第三,家长故作惊讶地对孩子说:“哎呀,你要和你的手好好谈一谈了,赶快拿抹布把这些都擦干净。”。那么对于情绪不稳定的家长,会在不同的情绪下出现以上三种家长的情况。笔者相信这类家长在女性家长中不是少数,情绪化的管控一切,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会习惯性察言观色,成长的过程中自信不足,容易形成低自尊人格。

4 自由中的规则,规则下的自由

自由与规则绝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一种相互的支持关系。规则对自由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种对所有人的自由的保护。规则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变得更清晰,使每个人都拥有更自由、更和谐的关系,规则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当今社会,由于教育观念问题,早期儿童教育更倾向于大规模的智力投资,往往忽视了启蒙以及道德素质和社交能力。

5 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孩子是否能够“听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很多时候不是管理孩子的行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管教。当家长想要设立一个规则时,要先问清楚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几个方法:(1)让孩子们做出有限的选择。培养孩子规则的有限选择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你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乱跑,你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阅读或画画,而不是 “现在我们该做什么”。(2)注意语言的暗示。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的语言暗示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孩子被要求这样做,他不能用他的指令的语言说话;禁止给孩子们的东西,不能用深思熟虑的语气来表达。(3)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孩子从他律到自律。让孩子们接受一些自然的结果,是非常必要的,教训会使孩子意识到遵守规则带来的愉快。

6 结语

这些规则应该基于孩子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强迫孩子遵从父母的主观意愿。指导方针应该是一致的,避免改变情感冲动的规则,这会让孩子在不同的标准面前感到不舒服。

猜你喜欢
界限规则情绪
界限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间隙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破次元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让规则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