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示弱”,与孩子们共成长!

2018-03-06 08:13朱剑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核心素养

朱剑

摘 要:孔子曰“教学相长”,告诉我们教育是师生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成长的一个和谐的过程。从具体的案例中引出了教师为什么要“示弱”及“示弱”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最后倡议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做到:通过甘于、学会、适度、巧妙的“示弱”,取得双赢。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思想;逞强;示弱;有爱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课堂上学生会向老师发问,很多问题老师能当场回答,有些不行,总会说:“这位学生提得很好,你们课后再去思考一下。”如此回答既可以解决窘况,又可以把问题化为下堂课的铺垫。但如果这样的情景经常发生,还不如在课堂上大方地说:“你的问题真有水平,老师也说不準,课后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示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教育技巧的表现。

二、教师在学生面前可以“示弱”的理由分析

第一,教师“弱”得有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教师不是百科全书,尤其在地球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在信息技术掌握、资源搜集方面比老师更快、能力更强。

例如去年学校更换了课室平台,用一体机、白板教学,各种按钮需不时切换,如果让班上电脑高手协助,既培养了服务意识又发挥了特长。

第二,教师明“弱”实强。老师如果在课堂上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学生坦然承认,反而更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在一项“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的调查中显示:90%学生喜欢”民主平等型”教师,真正让学生信服的是教师渊博的学识和平等相处的人格魅力。

三、教师在学生面前“示弱”的积极意义

1.在学生面前适时“示弱”,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案例1】记得去年12月,我在五年3班上关于weather(天气)内容,课堂进行小组竞赛(sunny,rainy,cloudy and snowy)环节。可是本人不擅长画画,我说:“Who can help me?”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这时我就请每组比较弱的孩子出来画图标,及时表扬“Wonderful,比老师画得好,以后就请你们帮忙了。”

案例分析: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凡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老师就不去替代。教师的替代是剥夺学生探究的权力,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展示的机会。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信心又找到了小帮手,学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2.在学生面前适时“示弱”,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案例2】2018年4月份一天,我走进五年1班,他们刚上完体育课,叽叽喳喳,(那天喉咙哑了)我便把要求变为请求(写:Keepquiet,Please!Listen carefully)这时有的同学喊:“嘘,老师都不舒服了。”孩子们顿时觉得内疚,安静下来,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案例分析:向孩子们“示弱”,在学生的心里,满足老师的请求,得到老师的感激,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于是,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师生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打造高效课堂。

四、“示弱”应用的启示及操作策略

1.强弱得当,教师在思想上要转变理念,甘于“示弱”,学会“示弱”

教师“示弱”,首先是一种教学态度,也是一种教育智慧。教师羡慕和欣赏学生的时候“这个思考方法太奇妙了,老师都没想到”暗含着向对方示弱的信息。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学生一门学科的成绩,也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2.弱有弱无,教师在实践中要掌握时机,适时“示弱”

老师向学生适时“示弱”,可以激起学习积极性和对生活的向往与热情,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1)与学生有了强烈的矛盾冲突时,教师要”示弱”。课堂上个别学生很倔,先冷处理,课下单独谈话,“你这么聪明的孩子,先说说老师哪里做得不好,然后也想想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没有居高临下的批评,让孩子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明白是非,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2)课堂上师生互动时,教师要“示弱”装傻留白,(如学交通工具,学生问:动车、高铁怎么说?)我不回答,说:“你做小老师上网查一查,教给大家。”学生查阅搜集的过程就是激发思维的过程,这样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强而亦示弱,“立德树人,包容孩子们的缺点,做学生的引路人”

虽不奢望每个学生都成“才”,但希望他们一定成“人”。学生无论有无缺点,都要把孩子们看作成长中的人,静待花开。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适度“示弱”,需要勇气、气度、智慧、艺术!当我巧妙地、有心地、适时地向学生展示我的“弱”与“无助”时,学生一下子就能焕发起自身内在的“被需要”“被信任”,变得比以前更爱思考、更会质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强势的应是学生的信心、思维能力、智慧创新……让我们一起做一名”眼里有光,灵魂有爱“的老师吧!为把孩子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9.

[2]张万祥.德育源于何处[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09.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核心素养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