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外销瓷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

2018-03-07 03:1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洛可可外销瓷器

邢 兰 张 满

(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筹备办公室,北京 100071)

文化的互动交融往往需要有特定的物质媒介,而瓷器历来就是传递文明的理想的物化形式。正如三上次男所称:“陶瓷是连接中世纪东西两个世界的一条很宽阔的陶瓷纽带,同时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兴起,瓷器、丝绸、茶叶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瓷器逐渐成为外销的主要商品并深入广泛地融入到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活之中。在西方许多国家的园林风格、宫殿装潢、宗教建筑和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见中国外销瓷的影子。当然,这种影响是互通的。瓷器外贸在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给瓷商带去巨额利润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瓷器的纹饰及形制,促进了中国传统制瓷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正如William R.Sargent在他的著作(Treasures of Chinese Export Ceramics)中所写的:“从十六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瓷器贸易和艺术形式,而且扩展到宗教思想、政治、园林设计、建筑、音乐和语言。由于引进茶和茶具,西方家庭生活受到影响,西方人的吃住习惯和社会风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通过这段话可以认识到中国瓷器和其他商品的全球化销售,不仅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陶瓷艺术新风格的形成,因为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渐进的。

外销瓷上繁复美丽的装饰不仅使欧洲人感受到了中国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陶瓷艺术的精美,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从十八世纪开始欧洲传教士陆续来华并受到清政府的重视,中国和欧洲的联系逐渐紧密起来。于此同时,欧洲的启蒙运动在十八世纪进入高潮,开始广泛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在这股热浪中,从中国传到西方的不仅仅是精美的瓷器,还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

中国的瓷器在欧洲盛行长达200年之久,与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瓷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的不可替代性。但西方世界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中国热”根源还在于中国瓷器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1 外销瓷对西方社会生活的影响

瓷器由于具有坚固、耐用、干净、不怕酸、盛食不变味、易于洗涤等优点,因而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人类生存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具。而且它细腻、光滑、半透明,具有玉石般的色泽与温润,很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因此中国的瓷器一直受到海内外市场的青睐,中国始终是向世界输出陶瓷产品和技术的最重要的国家,瓷器成为欧洲贵族家庭中最时髦的奢侈品。

在物质生活领域,外销瓷的传入普遍地改进和丰富了西方人的饮食文化。饮食器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六世纪之前的欧洲用的餐具是木器、陶瓷、玻璃器、金银器,而且只有王室贵族和富裕家庭才配备金银器,极少有中国的瓷质餐具。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引进了新的食物品种,丰富了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同时也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中国瓷器在这一时期闯入欧洲人的餐桌和客厅,深刻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饮习俗,法王路易十五甚至要将传统的金银器皿全部替换成中国的瓷器。

到了十八世纪,作为世界先进地区,欧洲对瓷器款式的要求也有了新的高度。除了购买成品瓷器,还会按照欧洲人的需要设计器形的款式、尺寸和图案,配套要求繁杂。通常情况下,每套餐具超过100件,一套餐具多达400件。成套餐具要求造型与装饰协调,器具与食物协调,包括大小不等的盘、碗、杯、碟、盘、罐、瓶、壶等。

除了对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外销瓷也作为装饰品出现在西方的社会生活中。西方人非常欣赏中国瓷器胎釉质料的优秀,并以贵金属对瓷器进行各种镶嵌保护,一般是给瓷器加上金属的边饰、提手或底座,这也使社会上出现了专门镶嵌瓷器的工匠。而且,西方人热衷将收藏的中国瓷器作为室内陈设和装饰,这也成为他们炫耀财富的一种手段。当时盛行的是在墙壁、天花板或者窗口的凹处用瓷器镶嵌,以此来美化建筑的内部空间。还经常借助瓷器特有的光和镜子的反光相配合,在室内营造一种错综美丽的光影效果。或是收集一些带有精美纹饰的花瓶、花觚或佛像瓷雕摆在室内陈设架上。英国的玛丽皇后习惯在宫殿内的玻璃橱柜以及家具的最高处摆放中国瓷器,其数量之多达到惊人程度。很多国王和宫廷贵族都热衷于收藏中国瓷器。因为拥有中国瓷既是国王权力尊贵、国家强大的象征,也代表着国王或贵族本身的修养和时尚。法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到广东订造标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并且在凡尔赛宫中建有专门收藏瓷器的镜厅,还在特里亚侬宫用瓷器建造了一个狄安娜房间;波兰王约翰三世在维拉努哈宫侧殿建有专门陈设瓷器的中国厅;德国选帝侯把我国瓷器视为艺术品而集存于得累斯顿的瓷宫。“十七世纪晚期及十八世纪时,欧洲的贵族家庭中,常有‘瓷器室’的设置,以陈列中国瓷器,包括外销瓷。他们还特别设计木制家具以作大件华瓷的器座,连中等人家也将华瓷的盘、碟定置墙上以为装饰。”

2 外销瓷对欧洲“洛可可”艺术的影响

18世纪正值欧洲“中国文化热”时期,尤其是中国瓷器,在欧洲国家备受欢迎。当时也是欧洲巴洛克艺术衰弱,洛可可可艺术勃兴之时。

巴洛克艺术兴起于16世纪晚期,当时的宗教改革导致了人们的信仰危机。天主教为了反对宗教改革的高涨运动,而在艺术形式上采取了迎合大众审美的妥协政策,以抑制当时的信任危机。由此我们便看到了焕然一新的教堂装饰,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而具有贵族性和神圣化的巴洛克风格由此产生。巴洛克风格的重要特点是激情绚丽,表现在绘画作品上则以画幅巨大、构图复杂、色彩华丽的手法表现宫廷的奢华和教会的壮丽。巴洛克风格注重视觉和情感上的呼唤,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增强画面效果。在构图上用对角线、斜线、曲线来制作动感。这种风格在17世纪到18世纪初风靡欧洲,巴洛克的建筑除了卢浮宫外,大多为华丽恢弘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教堂建筑。到了路易十四统治后期,国家开始兴盛,上流社会开始厌倦目前拘谨繁琐的仪式化政治。到了路易十五时期,法国从一个高度政治化和崇拜权力的国家逐渐蜕变成一个及时行乐、自由随意的法国,艺术风格也从气势宏大转为轻快愉悦,细腻雅致的视觉感官享受的需求日益强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洛可可艺术应运而生。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文“Rocaille”,原意是“贝壳工艺”或“岩状工艺”,顾名思义可知洛可可是由贝壳工艺和岩状工艺引申而来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装饰艺术。洛可可艺术作品的特征之一就是广泛使用贝壳形的图案,卷福似的画面,盛开着的鲜花,波浪起伏的装饰彩带,给人以舒展轻曼的感觉。洛可可艺术继承了巴洛克的高雅和贵族化的风格,但不同的是,洛可可的画风不像巴洛克那么夸张浓重,而是较为简易平实,在色彩运用上趋于清淡静默,甜美而柔媚。明暗对比上也没有那么强烈,只是淡淡的平面感。在画人物的时候也采用一种平缓的曲线,把人物画得纤弱精致。洛可可风格是以上流社会的贵妇名媛为导向的时代风潮,深受宫廷贵族的喜欢,自18世纪20年代兴起于法国巴黎后,迅速流传到英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大部分地区,并且扩展到了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地。洛可可风格的繁盛期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期,涉及建筑、绘画、文字、雕塑、服饰、音乐、室内设计等多个艺术门类,传达了一种摆脱束缚、追求自然平衡、理性的人生观念,这也是18世纪的时代精神。

洛可可的艺术理念和当时欧洲人所见到的中国艺术,这其中也包括清代外销瓷艺术,有不少想通之处,洛可可那种飘逸自然、艳丽轻快、柔和纤细的风格正是优雅精致的中国艺术品的特质,尤其是清代外销瓷更是将中国装饰艺术品的这种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那些精美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和美不胜收的漆器画使欧洲人深刻感受到东方艺术的趣味,并深入领略了中国艺术的古典美。正是由于中国清代外销瓷所潜藏的美学精神影响了洛可可风格,从而使得洛可可风格显示出对现世人生的积极追求。可以说洛可可式的审美趣味为欧洲流行的“中国风格”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基础,而“中国风格”的引进,又促进了洛可可的多样化与繁荣。

洛可可作为一种“中国味的新风尚”,首先是由于中国陶瓷的装饰美学而风靡法国并延伸至欧洲的贵族阶层。正如某位西方学者所言:“洛可可艺术风格和古代中国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体现出来的纤细入微的情调。”具体说来,瓷器上描绘的各种风格的装饰图案直接反映了时下的潮流风尚和审美趣味,是传播中国工艺美学的重要媒介;洛可可时期上流社会在装饰上善于用浅色调,洁白莹润的华瓷因此成为西方极为珍视的装饰品。可以说中国瓷器独有的线条美、色调美和形态美深深影响了欧洲社会审美意识的转变,并直接或间接地启发了洛可可的美学追求。

3 外销瓷纹饰对西方造园艺术的影响

中国外销瓷的纹饰多用形象、意境寓意美好的题材,人物纹饰也以中国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小说戏剧等为题材。瓷器的纹饰到了明清时期则经常出现各种色彩艳丽、优雅多姿的花卉,以富丽繁华的魅力使人愉悦,以美好的寓意诱人喜爱。花卉蝴蝶纹饰花枝招展、蜂蝶纷飞、欣欣向荣,大多是一派鸟语花香、美好祥和的景象。明末出现的山水风景纹饰大多辅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三五好友结伴悠游其间,体现了一种旷达闲逸的情趣。中国外销瓷的纹饰集中体现了国人文化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与热烈追求,尤其是对中国园林的描绘更是对西方的造园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向往自由,但当时的人们连最基本的需求都被压抑。这一点从西方规则式园林的秩序感就可以看出,反映了当时权贵阶层控制社会的现实,与广大民众向往自然和追求自由的愿望大相径庭。中国外销瓷以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传达了中国的自然山水观念,给刚刚走出中世纪的欧洲人带来了巨大的理念上的冲击。

从明万历到康熙时期,中国出口的大量青花瓷器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输出到西方,引发了西方大众强烈的关注与喜爱。山水园林纹样的瓷器出口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构图模式,散点透视法,近景,中景,远景的组织,建筑,树木,山石,人物,动物的搭配构成了经典的中国山水园林印象。对于中国山水园林纹样的喜爱是从普通民众到贵族阶层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点从西方到中国定制的贵族纹章瓷器和其它订制瓷器上可以看到清晰的脉络。西方瓷器纹样经历了最初十七世纪对中国元素的抄袭、模仿,到十九世纪初的将中国元素替换成欧洲古典建筑或世俗建筑的图样,用近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对中国山水园林理念的引进和吸收,并将其审美本土化的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已经彻底融入西方的价值观及审美体系之中。

欧洲文化中理想园林的代表是《圣经》中的伊甸园。伊甸园是由上帝创造的,它是人们心目中的天堂。所以,在西方园林中到处都体现了人的主宰地位。西方的园林以意大利园林为代表,几乎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西方的绘画也是以人物为主体。在漫长的西方艺术发展史中,人物画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纪以前风景只是人物主体的一个背景。与西方相反,中国画中,山水和花鸟画却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主体。钱穆先生说过,“中国画自唐宋以后大的趋势在于逃避现实,只借着外界事物一些影像来抒写自己胸中的另一番情味或境界。山水画或花鸟画于实际人生隔得远,又自然,又生动,中国人理想中和平而又恬静的生活,便在此番自然生动而富有天趣的山水花鸟中寄托着。”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认为人也是自然山川中的一部分,与山石树木一样,西方园林却处处显示人的存在。

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的兴起标志着西方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现代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过去以意大利、法国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园林大多是中轴对称、成直线、几何形的规则式园林,更多地表现人工技艺之美。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突破了这种形式,建园选址多在宫苑附近的大片空地上,无明显的轴线。园中尽量避免规则形式的建造,保留天然的缓坡草坪景观作为花园的主体,形式自由、内容简朴,建筑物在总体布局中不再占有主要地位,而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巧妙地衔接、融合在一起,水景的设计也是完全自然式的曲线驳岸,打造出平静的水镜面的效果。这样的设计形式也为园林创造了开阔宜人景观。

园林设计上的自由灵活、不守定式是英国园林有别于意大利和法国园林的独特之处。但是英国园林的自然式设计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完全的自然式,一种是完全的自然式。这种自然式的设计也为园林建造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舞台,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审美理念诠释设计园林,创造出他们心中的美丽景观。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的基本要素是由广阔的大面积的森林、成片的树木、丘陵起伏的草坪、潺潺的流水、自然式的水面和树荫的小路组成的。还有一种元素,是由布里奇曼在造园中首创,称为“哈哈”(ha-ha)的隐垣,即在园边不筑墙而挖一条宽沟,既可以起到区别园内外、限定园林范围的作用,又可防止园外的牲畜进入园内。而在视线上,园内与外界却无隔离之感,极目所至。远处的田野、五陵、草地、羊群,均可成为园内的借景,从而扩大了园的空间感。布朗在园林设计中也曾使用过这种元素。到了庄园园林化和图画式园林时期,大量建筑小品的运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造园要素。

中国园林始发于商、周,盛于唐宋而集大成于明清,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传到欧洲。中国陶瓷在外销欧洲的过程中,瓷器上的纹饰,包括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园林要素传入欧洲,对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园林理念和园林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外销瓷也因此成为中西方园林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很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陶瓷无疑是中国艺术中的典型代表,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陶瓷全面阐释了中国美学精髓,展示了人类自身的诗意追求及美好精神,在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艺术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洛可可外销瓷器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老佛爷的洛可可迷情
洛可可风格的时装设计研究与应用
——以作品《Recoco》为例
洛可可风格在现代针织女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