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强化策略

2018-03-07 03:16汤国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汤国宇

(京溪小学,广东广州 510080)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局极大重视。为了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小学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且提出如何利用体育课堂强化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以就教于诸位方家,并期望对今后的教学和研究能够产生一定的启示。

1 有关小学学生现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建立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着重收集目前导致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指数下降的原因,并且附加提问有利于改善他们心理状况的因素。

1.2 研究结果

根据调查和收集数据进行整合统计和图表分析,仍然有不少的小学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缺乏独立意识,依赖性较强;②情绪波动大,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紧张、寂寞等的诸多情绪,并且不能自行调节;③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自私心理,缺乏团队协作精神;④环境适应能力弱,在新环境了情绪上变得不安,执行能力也变差。

1.3 问题分析与探讨

小学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处于6-12岁之间,这一阶段正处于学生发展和各方面性格的养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该阶段的不稳定性,让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学生存在种种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点、外界因素方面。首先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小学生中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家庭条件好,但父母由于长时间专注于工作而忽视了孩子,仅仅只是无限度并且毫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把对孩子的愧疚都转移到了物质补偿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和教育,导致孩子骄纵,在心理上变得自私、善妒、脆弱并且偏执。另一种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其父母本身有可能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并不能带给孩子比较深刻或者有教育意义的东西,孩子的性格完全由其自身养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和指导,孩子一般会表现为懦弱、缺乏自信。

第二点、自身因素方面。小学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生理和心理上开始出现急剧变化。首先,自我欲开始增强,不再被动接受父母和教师的教诲,用自己强烈的表现欲开始去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而强烈的叛逆感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他们走向一些误区。其次,情绪变得两极化,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这些文化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要么就被老师放弃视而不管,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甚至遭受言语上的羞辱和刺激,从而变得自卑或自暴自弃,莫名其妙的烦恼和焦虑。

2 小学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帮助学生养成自信、坚强的性格

体育课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之余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同步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其综合能力。小学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并且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成立专项小组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进行学习,并且在每一个项目中选出较为优秀的同学作为“兼职训练员”,这样充分利用每一位学生的特长进行优势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认可,帮助学生增长自信心。

2.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放弃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设想

体育活动的优势特点在于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之外更加轻松愉快的环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课上的集体活动,大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集体活动中的合作,学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变成了一个队伍,在这个小集体中学生更加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彼此理解和鼓励,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极端心理,从团体活动中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和取长补短逐渐获得友情温暖。此外,体育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注意力转变到体育、锻炼上,能够从体育锻炼中得到快乐和释放,团队合作成功后的喜悦也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2.3 运动促进大脑开发运用,培养学生判断力,避免走入心理误区

部分小学学生受到周身环境的影响,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导致他们对一些事情变得是非不分,对错不论,不管不顾的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情,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会对他人甚至是社会造成的伤害,这些都是他们心智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的智能理论,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必须要综合各种感觉器官,高度集中注意力和判断力。体育是一个体力与智能结合的身体活动,是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和形式,所以体育运动也极其考验学生的判断力和反应力,如在排球、乒乓球训练中,每一个球都到来的同时,学生要快速反应击球角度高度,以及击球方式。同样的,学习和生活也是一样,当面对外界环境的诱惑时,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是非观,学会判断是非对错,也学会保护自己并且自发的远离这些“害虫”,从而一直保持本真与纯粹,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失去自我,心理上要么自私自利,要么自卑懦弱。

3 如何利用体育强化学生心理健康

3.1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就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而言,大多数体育老师是没有接受过相关正规的心理教学训练课程的培训的,所以导致这些老师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的理解和领悟,缺乏对心理健康监狱和方法论和理论指导,从而自然不能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中间。所以,首先小学学校应该集体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课堂培训,统一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心理教育的基本素养。此外教师也应该自发的、有意识的去增强补充自己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让自己的相关建设知识丰富起来,从而能够活学活用,对学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避免学生因无人指导和帮助而走向思维和心理误区。

3.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系统的利用心理学方法去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观念。在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要求下,教师应该重视起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同步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度、运动技能性、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为目标,进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就拿篮球运动来说,由于篮球运动较为剧烈,大幅度的运动肯定会产生碰撞和摩擦,当学生面临这些摩擦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其意识到错误并学会道歉,保持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

3.3 多样化教学模式,创设健康环境

体育课堂的自由性较大,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份自由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避免有些学生“浑水摸鱼”,学生都喜欢新颖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多样化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老套的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倾向,选取学生比较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项目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在运动中获得成功感和,从而保持住运动积极性,能够自发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进而能够在课堂中获得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再有,教师应该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平时分的考核可以结合学生参与自评,互评的环节,重视学生运动参与、努力过程,不能让学生因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而丧失运动兴趣。

综上所述,要想利用小学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要求,教师要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出发,在确保体育教育为课堂主线的同时,将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作为首要目标,教师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是的基本素养,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争取成为学生的朋友,较早了解学生的心理走向,并且给出帮助和开导。学生也应该努力发展自身心理健康建设,努力变得坚强不屈,宽容大度,学会和他人相处,让自己的成长之路变得更加健康和美好!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