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课堂”为主线,探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之模式

2018-03-07 03:16李海军田培育田雪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三个课堂顶岗社团

李海军 田培育 田雪松 李 卉

(1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2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家战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能力培养与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与改革,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以校内教学、学生社团、企业实践“三个课堂”为主线,构建创新创业新体系,探索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1 “三个课堂”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堂是指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在校内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是指教学计划外在校内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第三课堂指在企业进行的专业顶岗实践等活动。

第一课堂:在校内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这是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推进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等有机地融入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转变,并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融为一体。

第二课堂:在校内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由学校党委、团委举办的全校大型活动和由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类活动。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特别是学生社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更能发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巨大优势,学生是社团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第三课堂:在企业进 行的专业实践。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企业顶岗实践能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们在其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成长成才。

2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主要特征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新创业也有着自己的特征,体现的是一种多样化、热情高、重技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1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多样化

高职创新创业多样化体现在创新创业目标、管理、途径和方式等方面。

2.1.1 创新创业目标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该目标适应了国家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因长期偏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重视程度还不够。应分析高职学生优势,突出重点,以培养全体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重点,以培养部分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实践为补充,形成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2.1.2 创新创业管理多样化。综观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管理,有的设在学工部门、团委或教务处、有的设在创业学院还有的设在经济管理学院。

2.1.3 创新创业途径多样化。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举办讲座、比赛、模拟公司或者在校内举办创业园区、创客中心、开办公司等多种途径。

2.1.4 创新创业形式多样化。有的高职院校单独实施创业教育、也有的高职院校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2.2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方法和自觉性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信心不足、专业兴趣不浓,但他们爱好兴趣广泛,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展示了他们先进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尤其在“互联网+”的大好形式下,他们愿意从微创业开始、从白手起家开始、从养活自己开始或自我雇佣开始;他们可以是基于爱好的创业、基于专业的创业、基于创新创优的创业、基于就业后岗位创业,也可以只是生存型创业。据资料显示,高职学生创业率比普通高校学生创业率高2个百分点,体现了高职学生有较高的创新创业激情。

2.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重技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性和应用型,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入行的敲门砖,技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学生能很快在工作岗位上创新,能够成功自主创业。他们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一旦思路打开,会有很多想法。他们与行业企业接触多,企业参观、顶岗实践让他们很快进入岗位角色。所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不是纸上谈兵,是建立在职业技能基础之上的。

3 以“三个课堂”为主线,提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之发展

3.1 依托第一课堂,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第一课堂是系统全面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必须重视第一课堂。

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

其次,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拧成“一股绳”,既要将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精神理念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要将特定的专业、职业背景嵌入到创新创业的基础性课程中,形成课程本位、课堂主体的新格局,使创新创业教育从“旁支”到“主干”,覆盖全体学生、贯穿学习历程。

第三,秉承“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创设具有真实职场环境的教学环境,开展对接职场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以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创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理论与实践、隐性与显性、情景与实战相交融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3.2 依托第二课堂,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社团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组织形式。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它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生社团种类繁多,这些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多样性、实践性以及社团的个性化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造了条件,拓宽了教育培养途径。每个社团开展活动一般由社团成员自主进行,从策划、组织到实施,不仅提高了社团成员的个性潜能、素质和修养,而且他们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随着近几年来学生活动的数量、规模、层次不断增加,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助推器。

3.3 依托第三课堂,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企业实践是第三课堂的主体。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每个高职学生在校三年参加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将在校所学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与提高。

通过顶岗实践可以使学生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对职场情境中具体问题的职业岗位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知识熟练掌握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依托第三课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三个课堂”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贯彻实施,以及由此引领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三个课堂顶岗社团
缤纷社团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高校学生党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探索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K-BOT拼插社团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