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南边道场丧葬仪式及其音乐文化

2018-03-07 04:07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道场孝子道士

肖 潇(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仪式文化作为中国一种传统文化,在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主要流传于湖南岳阳湘阴地区,其法事活动用独有的丧葬仪式和音乐祭奠死者的亡魂,在湘阴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影响深远。然而受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县市提倡文明节俭办理丧事;基督教的快速传播;南边道场主事者断层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丧葬民俗仪式文化正在逐渐衰退。但南边道场丧葬仪式既是岳阳地区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标志,我们应积极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对其的保护。

一、南边道场丧葬仪式概况

南边道场丧葬仪式就是融合儒、佛、道三教经典,超度亡灵的法事。仪式过程如下。

(一)起寝

起寝也称请圣,包括喊水、读文。喊水就是请各方水龙王掌管的海水,观音菩萨甘露水等,以保孝家之清净、平安。读文是将写好的诵文填上逝者的生辰八字及姓名,然后下跪把经文诵读给菩萨。

(二)扎司命

司命即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灶神。“扎”是通过禀告的形式进行的一种仪式。道士摆好蜡烛、神香、斋供、茶水敬供菩萨后,敲梆响锣,将诵文用独特的唱腔唱出来,意思是赞扬菩萨,并祈求保一家平安,消愆灭罪。

(三)迎尸

孝家把遗体从床上移至地下,道士们通过三次迎请仪式将亡人请入棺木中,称为迎尸。

(四)成服

逝者晚辈都必须披麻戴孝,待道士做法(在孝服和孝布之上撒上法水)后,孝子们再穿戴好,以示孝子们的孝心,烘托丧事的气氛。

(五)请水

道士们身着法衣手持引路旙,孝家及孝家请的鼓手、锣队排着长队,到附近的水域请来五湖四海的龙王法水,一路上放着鞭炮,奏着哀乐。到达水域后,由知事者在水边点上香烛,待道士吟诵完道经,知事者在池塘或河流装满水(也就是法水),带到孝家并将其撒在每间房子里,保持家庭“清洁”。

(六)朝庙

朝庙,也称拜庙,根据当地传说,人去世后都将到当地的土地庙报到,所以孝家都要去拜庙。道士们带着三生(鸡蛋、鲤鱼、猪肉),孝子捧着灵牌及逝者相片到庙里朝拜,俗称朝庙。

(七)开五方

五方是指东西南北中。因为五方各有各的菩萨,所以必须一一拜请他们,求他们谅解亡人在阳间所做的罪孽,开放五方冥路,使亡人一路顺利。

(八)破狱

男人去世后称为破狱,女人去世后,称为破盆。道士们用纸做成一个围墙,里面放着十八地狱主宰牌位,然后将桌子摆成五方,每方都放着十殿阎王牌位,由执事者摆好香烛,道士带孝子们由东门起至中门一方一方地“破”(开路)。

(九)渡桥

又称过奈河桥,这里的“奈河桥”是由铁架子、桌子和凳子搭成的,上面盖有白布,设置烛台。渡桥时,道士拿着引魂旙,孝子随后,由主孝(亡人的子或孙)捧着灵牌,“送”亡人渡桥,其余孝子则在“桥”的另一端烧纸钱,“迎接”亡人过桥。

(十)解结

道士手执由青白线做好的短绳,在绳上打个看似复杂的活结,由孝子拉开。之所以要解结,是亡人在生之年有许多罪孽,逝世后必须解罪。孝子拉开绳结喻意解开死者心结,早登极乐。

(十一)奠酒

奠酒就是向亡人敬酒。一天中,道士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一一给亡人奠酒,尤其是在出殡当天的早上,那是最后一次奠酒,意指让亡人吃好喝好再上路。

(十二)出殡

出殡当天,亡人由龙轿抬着。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孝家会事先通知送葬的路线。左右居住的人家会在送葬当天拿着鞭炮早早地站在路边,热热闹闹的把逝者送到坟地。

(十三)赞坟

送到坟地后,把棺木抬至风水师开好的“井”(埋棺木的地方)中。在未填土之前,就由道士“赞坟”。赞坟时,所有孝子都要跪在棺木前,用手把孝帽摊平,这时道士端着一盆米,然后用极好的词汇“夸”这坟地的好,边“夸”边把米撒向孝子手中的孝帽,米接得越多收入就会越財,喻意这坟地是块风水宝地,逝者安葬在这里会保佑家人平平安安、大富大贵。

二、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中的音乐

(一)道场音乐

道场音乐也称神乐,即为神演奏,超度亡灵的梵音,这类音乐比较哀伤、清幽虚淡,从古流传至今。岳阳地区大多信仰湘阴佛教,自古以来重视祠祀,敬鬼神,宗教气氛浓厚。所以祭祀祖宗,告慰亡人,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道场宣扬轮回观念,即人死而魂不灭,灵魂将在六界中轮回,即信奉祖先灵魂永存,宗教色彩浓厚。所以,道场丧葬音乐也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神乐为世代流传的古老曲调,以口头教唱的方式传承,没有形成曲谱。其根据节奏、曲调明亮度,作用于不同的仪式,主要在扎师命、成服、请水、朝庙、开五方、破盆(破狱)、渡桥等过程中演奏。神乐曲调主要有普天和、圆通腔、水赞、香赞等,这些都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根据方言特点和演唱习惯形成庄严、简朴的曲调,其唱词主要是经文和人们为赞颂神明而作的描叙法事过程的古老词牌。

普天和是道场仪式音乐中最常见的曲调,意思有普通,也有普度天地众生,万物祥和之意,其明亮、通俗、简硬、节奏平稳顺畅。

圆通腔腔调规整、平缓,属于三拍子,它的独到之处是圆润而动听,起腔由低至中,再由中至高,给人以像溪流一样平和的感觉,一般用于各个仪式的开始。

水赞主要用于称赞神明的庄严形象,节奏缓慢。在用水赞调演唱的仪式中,似乎感觉真有神明存在一样。

香赞节奏短促且十分工整,音的高低跨度不大,演唱时坚定有力,与说唱有七八分相似,通常由两人或多人接唱的形式出现,能使人振奋。

神乐在仪式中起到缓和情绪的作用。面对死去的亲人,亲友会产生沉重的精神压力,在丧礼中演奏神乐是缓解这种压力的传统方式。一方面,通过神乐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当神乐在丧礼中奏响,就像有神明在场似的,这是人们祈求神明庇佑亡亲,从而保佑死去亲人的亡灵能早登极乐。另一方面,得到神明庇佑的亡亲在极乐世界会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富贵绵延。丧葬仪式,不仅是为了超度逝者的亡灵,在某些方面,也是一种消灾仪式,使亲人远离横祸。

(二)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中的音乐

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中的音乐除具有以上论述的道场音乐的共同特点外,部分音乐还深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尤其是受岳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中小调、打锣腔和牌子的影响较深。丧葬仪式主要使用的曲调有《四六调》《十字调》《反十字》《哀调》,按照曲调的感情色彩大致可分为两类:哀调和喜调,分别在不同的阶段演奏。

哀调主要在丧葬仪式中的破盆(破狱)、渡桥、出殡、上坟、哭灵中使用。尤其是哭灵仪式,其将哀调表现得淋漓尽致,孝子随道士跪在灵前,乐师用笛子、二胡唢呐等乐器伴奏。哭灵主要以小调为主,节奏缓慢,往往一个音有好几拍,演唱者用情真挚,由二胡、唢呐伴奏唱出扣人心弦的唱词。哀调在丧葬仪式第二天的出殡、上坟中使用较多。出殡时,孝子们要一一行礼后再起程。行礼过程中,道士们要奏上一段哀调。上坟时,首先演奏哀调,再慢慢由哀调转变为喜调。南边道场中常用的哀调曲牌有很多,如《秦雪梅吊孝》《董永卖身葬父》等。

哀调在整个丧葬仪式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抚慰心灵的作用。将哀调作为音乐背景,凸显情感,使之化为音乐,渗透人们的心灵,留在记忆里,让在场的人都颇有感触,强调的是尊敬、孝道等规范,而这种规范是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哀调可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情感呼唤,哀伤的声音与低落的情绪会使人们产生共鸣。在丧礼中,在已逝亲人的遗像前,追忆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悲伤之意、思念之情随着音乐起伏逐渐生发,表达了生者对亲人的想念。

喜调主要有《四六调》《十字调》《反十字》,活泼、轻快、节奏紧密。在“迎宾”“送坟”等与丧葬仪式联系不紧密的环节中,则主要演奏花鼓戏中的喜调,欣赏性较强。丧葬仪式中的喜调主要用于迎客人、迎仗、迎花圈,一般比较随意。如迎宾的《送財歌》,灵棚外迎接乡邻亲属时,演奏喜调《喜在心》《迎春曲》等。

人在世要风风光光,走时也要热热闹闹,而喜调则正好在丧葬仪式中起到了吸引乡民、烘托气氛的作用。丧葬仪式中,孝家请乐师吹吹打打,演奏喜乐能缓和悲伤的气氛。演奏喜调时,围观和祭拜的人越来越多,也说明逝者和其家中成员对乡邻的重要性。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喜调增进了孝家与亲朋、乡邻的联系,有融洽乡邻关系,增进感情交流的作用。

三、结语

南边道场仪式及其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是当地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和习俗的真实记录,也是当地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这一根基厚重的传统文化目前正在逐渐衰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采取必要措施使其得到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道场孝子道士
久病为何无“孝子”?
A New Way of Dao
王婆酿酒
《道士下山》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孝顺的定义
孝子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二间高夹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