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南海洋文化的民俗表征及基本特征

2018-03-07 04:07周琳琳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渔民民俗文化民俗

周琳琳(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一、研究背景

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北有琼州海峡,西临北部湾,东边和南边是浩瀚的南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海南天生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海南海洋文化缘于南海而生,“也即人们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南海洋,在历史与现实的开发、利用海南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涉海型物质成果、制度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1]海南海洋文化历史悠久,从海南岛新石器时代遗存来看,三亚市落笔洞遗址和东方市新街遗址都属于贝丘类型,其中大量的海洋生物遗存昭示着海南海洋文化的曙光。从文献记载和有关专家的分析来看,创造海南海洋文化的主体是活跃于海滨的越人。海南海洋文化大致经历了从远古到唐代的萌芽期、从宋元到民国的形成发展期、从解放初至今的现代化迈进期。萌芽期,人民利用海洋来满足自身需求的主要方式是海涂采捕,当时的作业方式还停留在依靠徒手或简陋工具、自给自足的阶段,原生的海岛农业文化居于主流地位。伴随着海洋捕捞文化、船文化及航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海南海洋文化从宋元到明清形成并有所发展。这一时期,受迁入农业文化的影响,海南海洋文化渐趋丰富,呈现出“海滨雏鲁”的特征。随后的晚清到民国,海南海洋文化发展相对缓慢。解放后,尤其是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后,海南海洋文化迎来了现代化迈进期:海洋生产力高度发展,捕捞技术突飞猛进,捕捞船只实现机帆化,远洋渔业作业兴起,港口开发史无前例,海南原生海洋文化中的兼容并蓄精神进一步增强。

当前,随着我国海洋资源意识和海洋战略意识的加强,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南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析海南海洋文化的民俗表征及基本特征,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海南海洋文化的精华,使民俗、文化与旅游更好地结合,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海南海洋文化的民俗表征

民俗是海南海洋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它构成了海南海洋文化的基础。海洋性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及信仰习俗,是海南海洋民俗的重要表现。

(一)反映海洋生活方式的民俗形式

长期与海相伴、以海为田,海南人民的衣食住行及节日习俗等都与海相关,表现出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俗话说靠海吃海,海南沿海食俗正是“吃海”的重要体现。由于濒临南海,海南岛人民很早就养成了喜食海鲜的饮食习俗。但在旧社会,渔民未必能吃得上海产,很多时候过着“捞鱼摸蟹无米煮,野菜海藻当主粮”的苦日子;进入新社会,鱼虾已成为海南沿海居民的餐桌必备。在海南沿海地区,经常可以见到人们围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吃海鲜的场景,他们把鲜活的鱼虾扔进锅里,清水煮熟,捞出来蘸着佐料吃,这种吃法很好地保留了鱼虾的鲜美。除了直接食用海鲜,一些巧手主妇还会把海鲜做成调味料或下酒菜,如海南虾酱和红鱼干,广为沿海居民食用。另外,很多节日习俗也体现出海洋文化气息。如在端午节,海南沿海人民素有洗“龙水澡”的习俗,海口的假日海滩,三亚的大东海、三亚湾,每年端午节总是聚满了洗“龙水澡”的男女老幼。三亚疍民在端午节还会举行龙舟赛和祭海仪式;琼海博鳌港渔民还把端午节看成是渔家的“平安节”,渔民会置三牲祭石,以求平安。

(二)反映海洋生产方式的民俗形式

捕鱼、晒盐作为传统的海洋经济生产方式,海南沿海地区的一些传统生产民俗将之体现得异常明显。如船具,海南渔民造船有郑重的仪式。据海南临高新盈镇老渔民介绍,为图吉利,当地渔民造船之前都要选择日子。在造船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讲究,如当月的初一和十五在家里祭祀祈祷;船成下水时,要举行放鞭炮、择日、请神到船上等仪式。渔民对船非常重视,过春节时,不仅要在家里贴对联、放鞭炮,在船上也要做一遍,把渔船当成自己家的一部分。长期与海相伴,海南人民形成了一套海洋捕捞习俗。如趋光捕捞,通过观察某些鱼的趋光性喜好进行捕捞,如今在海南的渔船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观:渔民们在渔网的浮标上装上灯火点上椰棕油火,让鱼群见到灯光后自己投网,渔民称之为“灯光春”。海南有句谚语叫“灯光春,值万金”,也即海灯越明亮,捕捞的鱼虾越多,故渔民中还有“渔光明,鱼满仓”的俗语。另外,海洋盐业生产和盐业文化也极富海洋文化气息。海南洋浦的盐田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千年古盐场,星罗棋布的盐槽在今天仍映照着古代煎晒海盐的方法。

(三)反映海洋信仰心理的民俗形式

海南人民的海神信仰也浸润着浓厚的海洋意识,与古代渔民出海时祈求平安的心理有着密切关联。“每当在海上遇到强风时,‘出海三分命,遇风全家惊’,连生死都无法掌控,只好寄希望于神灵的保佑与庇护。”[2]因此,儋州白马井的伏波将军庙源远流长,文昌东郊的水尾圣娘庙远近闻名,三亚南边海路的龙王神州庙、崖城保平港的五龙大王庙香火不断。除此之外,妈祖信仰遍布全岛:海口白沙门的天后宫,是海南现存最早的妈祖庙;临高调楼镇,坐落着海港边最高大的妈祖庙;三亚蜈支洲岛的妈祖庙,是海南最古老的庙宇之一。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诞辰日,每年这一天,海南各地纷纷举行妈祖祭典,开展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海南本土文化内涵及独具海南特色的妈祖文化。

三、海南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

海南海洋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原生海岛农业文化、迁入农业文化等相互融合,是多种文化因子和文化特质的融汇体,表现出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一)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冒险开拓、求变创新、团结互助、兼容并蓄是海南海洋文化的精神主流。然而,“海南自古以来是一个岛屿移民社会,其独立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热带岛屿生态环境,为历代各类移民提供了多元文化可塑性发展的空间”[3]。海南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如原生海岛农业文化、迁入农业文化的交互融合,使其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多元性,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灵活性与保守性的统一。例如,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造就了海南人外向性、扩散性的思维,使他们懂得适时变通,不愿意固守孤岛、不安于贫困落后,敢于闯荡、敢于冒险。海南渔民的《更路簿》正是渔民用生命在浩瀚南海里劳作的经验汇集;海南人冒着风险出洋谋生也使得海南华侨遍及东南亚。与此同时,外迁农业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特质和渔业生产的季节性、渔业捕获的偶然性相交织,又形成了海南人小富即安、安于享乐的思维方式。

(二)流变整合的缓慢性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农耕文化的延伸,以海为田便是这种海洋观的集中概括,以海为田,望海为田,均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有力影响,反映了中国的海洋传统文化从属于农业文化的特点”[4],海南海洋文化也不例外。海南海洋文化从其萌芽、形成、发展、整合的过程来看,始终处于一种自然缓慢的状态,这与农业文化不无关系。海南原生海洋文化自诞生以来就与原生海岛农业文化关系密切,后来又受到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这种主流的迁入农业文化和原生海洋文化既有融合又有冲突,使原生的海洋文化始终带有农业文化的影子。赵利平先生认为,舟山海洋文化“是在迁入的农业文化与原生的海洋文化相争相融中形成,以至整合十分缓慢”[5],海南海洋文化亦如此。总之,尽管原生海洋文化中的冒险开拓、求变创新、兼容并蓄等积极因素更大些,但它对共存的农业文化的渗透是缓慢的。

(三)表现形式的朴拙性

这里的朴拙主要是指文化意义上的朴拙,并不完全等同于落后。由于长期孤悬南海,无论是原生的海洋文化还是迁入的农业文化,都疏离于主流文化之外,没有形成成熟精致的文化形态。如疍民“以舟为宅”,终年飘荡于河海之上,或编棚屋滨水而居。这种被称为“水栏”“疍棚”“草寮”的住宅,处于海岸边的水陆之间,其外形像一艘船,顶部是圆拱形,内部间隔和船上差不多,因此又被称为船形屋,很有特色。但它取材简单、做工朴拙,艺术性远逊于实用性。又如疍民“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歌谱,曲调简单,却又表现出极鲜明的原生态,有一定的艺术冲击力。但历来口口传唱、数量有限,传播范围也有限,缺乏艺术震撼力和思想穿透力,无法表达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许是海南海洋文化辐射力有限的原因之一。

四、海南海洋文化的发展路径

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正式启动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20年海南要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因此,海南海洋文化的发展必须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寻找新路径。

(一)弘扬海洋文化意识,做好海洋民俗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宣传工作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南省制定《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来,海南海洋经济迎来了又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在海洋民俗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宣传方面,还尚有许多工作可做。如重点发掘祭海民俗等海南传统海洋民俗形态,实现传统海洋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理念与审美方式的衔接,使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也可筹建海洋民俗博物馆、海洋科技馆,增强普通民众的海洋文化意识;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文化馆等对海洋民俗文化进行教育宣传,在全社会普及海洋文化意识。

(二)推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开发海洋民俗文化资源

海南海洋文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依托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可以筹建一批诸如海洋文化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馆、海洋主题公园等体现海洋文化特色、营造海洋文化氛围的文化景观,并以数字信息技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用创新、互动、体验、参与为之注入了新的血液。依托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可以通过电影、戏剧、舞台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将海洋民俗文化显示出来,由万达集团重金打造的大型原创音乐制作秀《海棠·秀》就是一次成功的范例。还可以举办各类海洋民俗文化活动发扬海洋文化精华,对那些走向衰亡的传统海洋民俗文化,还应及时以文字或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打好文化旅游“组合拳”,丰富海洋文化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富含人文内涵、注重感知体验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6]它不仅可以弥补纯自然景观旅游的单一,还可以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游客的审美体验。因此,打好文化旅游“组合拳”,丰富海洋文化产业,是海南海洋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实现海南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海南已有一些节庆会展文化产业及海洋旅游娱乐产业,在做大做强现有品牌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海洋文化特色,发展新的海洋文化产业,如海洋休闲文化产业,筹建一个比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规模更大的集休闲娱乐、生态养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的投建,促进了横琴产业的多元化、粤港澳经济的一体化,成为珠海的城市名片。海南如能筹建一个更完善的大型综合文化旅游度假区,相信其定能成为海南的一张名片,为世界瞩目。

[1]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3.

[2]周琳琳.海洋文化视野下的三亚民间信仰与祭海习俗研究[J].文化学刊,2015,(9):57-60.

[3]符和积.海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构成、发展与特性[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96-106.

[4]诸惠华,蒯大申.南汇海洋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9.

[5]赵利平.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30-37.

[6]张振鹏.文化旅游的IP运营经[N].中国文化报,2017-03-18.

猜你喜欢
渔民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