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效应理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2018-03-07 11:13王碧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印刻效应心理健康

王碧熙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印刻效应的发现最早源于一项动物实验,1910年德国著名行为学家海因洛特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刚出生的幼鹅会跟在第一眼看到的动物后面,无论这个动物是不是自己的母亲。海因洛特在多种动物里都发现了这一结论。后来德国习性学家海洛兹将这个结论总结为“印刻效应”[1],这一效应同样适用于人类,并且这种跟随反应是不可逆的。这一效应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的选择和判断。将印刻效应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不谓是一项全新的尝试,依据印刻效应的原理充分利用好大学新生入校的这一关键时期,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1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重视学生校园印刻的“关键期”

印刻效应是人们受初始印象的影响而促使个体发生心理上和认知上的改变。因此印刻效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为求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良好的度过大学校园时光,并且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印刻效应存在一个特殊时期那就是印刻的关键期[2],在这一时期形式的印象将长久的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印刻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对学校产生良好的印刻,才能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1.1 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水平,引导学生安全过渡

教师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优秀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加学生的心理支持感。心理健康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高校内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数尚不算多,这些仅有心理健康教师也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的教导,因此教师从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上都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大学生相对于以前接触到更多的社会事务和环境,感受到更多来自于生活的压力,因此难免会有心理支持和帮助的需求,心理健康教师就是他们的第一求助对象。因此要想使学生建立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良好印刻,就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使得教师更加专业和科学的引导学生安全进行心理过渡。

1.2 强化学校后勤保障制度,构建安全校园环境

后勤管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负责管理学生的各项生活事务,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部分。学校虽说是学生进行学习和受教育的场所,但更准确的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依据印刻效应的原理,学校后勤管理应加快完善自身的保障制度,健全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使得学生在安全友好的校园环境中进行学习,强化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安全和谐的客观环境也能促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健全高校的后勤保障制度,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感,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因为能够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融入校园生活中,提高学生积极进取心和勇敢迎接困难的健康心态。

1.3 营造良好学校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代表了学校对校内学子的期待和要求。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学校蕴含着自身的文化底蕴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改变,使得学生以学校的文化基准来要求自身,完善自身。高校的文化建设应当增加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部分,通过知识和文化的双重渲染,帮助学生建立对学校和学习的积极印刻,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

2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高校内学生接受统一的教育而习得专业相关的知识,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学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使面对同样的压力时间如考试焦虑等也难以对不同个体产生同样的影响。印刻效应告诉我们当个体对某一客体产生跟随反应后较为稳定,难以改变,并且印刻效应对个体的影响不仅是意识层面的,更包含潜意识层面的,这种影响对个体来说巨大又重要。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引导,不可随意等闲对待,以免学生产生不良的印刻,而对学生心理发展造成危害,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1 健全学生的心理档案,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

如同大学生的学籍一样,高校应当重视和构建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记录大学生各阶段心理状态的改变,促使大学生增加对自己的了解同时心理健康教师在帮助学生时能够有所参考和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质量。将心理档案常态化,消除学生对于自身心理问题的羞愧感和回避心理,是帮助学生正视自身心理问题,理性看待心理健康的关键。

2.2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科学引导

“以人为本”强调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在人本主义理论下进行。各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都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值得我们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支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在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等信息后对学生制定专属的指导,合适的方法往往更加重要,使学生受到更大的启发而做出调整和改变,因而拥有健康的心态来学习和生活。

2.3 构建健康心理的基准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从个体层面说,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但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方面,我们应当重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变化,帮助学生构建阳光、健康心理。对于高校来说,刚入学的学生就有着自己特殊的心理规律,突然更换的环境,全新的受教育方式和学习环境,愈加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是新生所要面对的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经历的这一特殊时期,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拥有健康心态来应对这些挑战。

3 共筑学生健康心理网络,印刻学生健康心理

印刻效应一经形成就难以更改,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学生对于校园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初次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印刻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增强学生在校受教育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1 加强信息的流通性,优化学生的心理档案

事物的改变是事物存在的本质,信息如果不更改流通就会滞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尤是如此。随着时间和事件的不同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在随时变化着,如果不了解这些变化而片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会阻碍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身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校并非孤岛无法隔离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情感态度等都在家庭影响下形成。社会则是每个人对于各种经济文化的主要吸收阵地。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的场所,应当重视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的影响,构建信息流通的健康心理网络,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学生的心理档案,帮助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

3.2 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使学生不良印刻退隐

印刻效应的退隐是指在形成印刻的情境发生了改变后,原本的印刻所发生的改变[2]。专业教师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所学专业。而联系起学校和大学生的纽带正是心理健康教师,他们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感受,帮助学生以健康心理面对生活。当学生对学校产生不良印刻后就会削弱学生对于学校的信任感,增加了学生的不适应感,造成学生的困扰。如果学校真的存在某些问题,那么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了解学生的不良印刻后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改善校园环境,使得学生的不良印刻能够改变和隐退,重建学生对于学校的满意度。如果不良印刻主要出于学生欠缺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那么心理健康教师应当辅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调节适应能力,促使学生面对不良境遇也能做出积极的应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长久的发展进步。

3.3 心理印刻不可逆,长期坚持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惠及大学生一生的工作,帮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也能拥有健康的心态来应对各项事务。正是由于印刻效应的不可逆性,高校才应该更加重视完善自身,调整不合理的机制,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印刻,只有学生充分相信心理健康教育,才会在有任何问题时寻求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才会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积极的参与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吸收和应用。高校学生从家庭到校园并在未来进入社会,这一过程学生的心理发展经历了各种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高校长期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持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必要的时期帮助和辅导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在动态上保持健康和阳光状态,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 结语

高校是激发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发展的场所,这一发展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的发展,还更加应该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积极、健康面对生活,才能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教育的提高可以依照印刻效应的原理,重视初始印象对学生认知和心理状态的改变,积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教师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积极沟通学生的问题和产生的不良印刻,重视学生的意见做出效应的调整和改变,促使学生积极印刻的形成,消极印刻的淡化和改变,进而增加学生的认同和信任,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的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获得发展和进步。

[1]许亮生.印刻效应的实用性[N].财信会报,2014-06-03.

[2]李长呡.印刻:心理学上的新见解.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3):118-121.

[3]朱斯斯,任克.印刻效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77-78.

[4]李飚.印刻效应[J].企业管理,2016(5):20.

猜你喜欢
印刻效应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懒马效应
母亲印刻,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