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辩证分析与价值重建

2018-03-07 12:16
网络文学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

网络文学在文坛的现身,为中国当代文学肌体注入了巨大活力。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伴随着新世纪多元文化大潮呼啸而来,大有让当今读者应接不暇的趋势。其中,不乏新锐文学佳作,同时也充斥着伪文学的赝品。从文化增殖意义上讲,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着实让人们的阅读获得别开生面的感受,给逐渐边缘化的传统主流文学以强烈的冲击,并以“鲶鱼效应”激活着主流文学发展,让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中国开启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全民写作新时代。作为网络文学供给侧的写作者群体,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的写作状态,上天入地信马由缰地书写。因此,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理由让人们期待会出现一些思想更新锐、内容更别致、写法更自由的新文本。当然,置身于开放性与互动性融合交集的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文学,在文学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令人始料不及的文化垃圾,其短板和局限也凸显无遗,网络文学作者们往往热衷于穿越、魔幻、盗墓、言情等等奇异写作,而作品的历史内涵、现实元素明显匮乏甚至缺失。网络文学如何走出困境拓展自我前程,如何在现实主义精神巨大感召下实现价值重建,这是一个值得文学理论批评界关注和研讨的重要课题。

0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与生产,消费的世界性形成,才开始产生和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某种意义上,文学也是一种商品,也需要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社会需要。所以,网络文学的多元化写作,不仅可以解放文学生产力,开拓出文学新的生长点,也给我们的图书市场输送了新的阅读产品。从未来学的角度审视,网络文学必将是中国文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最大特点就是多元驳杂的价值取向和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经历了自发蔓延、产业激发和行业建构三部曲协奏式的快速流变进程,它依托也受限于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中久已有之的戏说与演义传统,其审美方式是长于叙事、溺于玄想,在远离当代现实的历史场景和虚拟时空中,构设人物与故事,而直接把握当代生活、处理现实素材却成为了它的短板和不足。

一直以来,理论评论界对网络文学的概念界定存在较大争议。有论者认为,在网络文学当中,似可分为若干种派别。“否定派”认为网络文学是一个伪概念,它至多是网虫自娱自乐的网络写作,谈不上“文学性”。其中,“文本说”把网络文学看作一种受创作工具(电脑)影响的机械操作的文体,剪切、复制和粘贴是机械性的表现;“载体派”认为以网络为承载平台的文学,内容不变形式多样而已;“创作主体说”认为它是一种含有网络文化的个体精神追求,是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求,极具感性和激情而又具有人道的精神内涵;“内容说”认为网络文学就是主要以网络生活为题材,抒写网络生活感受的作品。但不管怎么说,网络文学毕竟是一种文学存在,也是传统文学的不可忽略的后续力量,是对传统文学的接力与发展。虽然这种接力和发展在主流文化看来不理想也不正经。网络作家的写作方式、思维路径、思想立场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他们没有50后、60后、70后传统作家那种对于历史的沉重负罪感,对现实的强烈责任感,当然也就没有任何写作上的思想包袱。80后、90后网络作家们是不会将历史的十字架自觉不自觉地背在自己身上的,因此他们的写作就更具有前瞻性和先锋性,虽然他们所表现的题材大多是“向后看”,是以书写玄幻、穿越、后宫、盗墓等等稀奇古怪题材为主要旨趣的。

不能说整体,但起码在较大比例上,网络文学写手欠缺“工匠精神”。置身21世纪资本经济时代,不少网络文学写作者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表现出了心浮气躁,不愿或不屑于花费太多时间进行作品打磨。他们不再信奉“十年磨一剑”“捻断数茎须”的做法,而是依仗自己的文字功夫、技巧积累,在网络虚拟空间信马由缰、快速产出。这样的写作,匮乏生活,缺少情怀,作品看似跌宕回环可读性强,实则色厉内荏几无价值。典型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反观中国文学史上那些经典传世之作,它们之所以穿越时间的隧道流传至今,与作家们在写作上的“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从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到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从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到曹雪芹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都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好作品是靠推敲出来的。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和“捻断数茎须”的苦劲,作品决不会产生“一吟双泪流”的感人效果;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难以打造出传世经典。

利益的驱动,使得一些网络文学写作者浮躁焦虑,早把传统文学写作的“工匠精神”抛至九霄云外。为了赚钱,一些网络写手可以日敲上万字,根本没有时间修改。匆匆抛出的网络急就章,虽然不无一定的可读性,但难以成为精品留给后人。与传统文学写作的认真、慎重相比,不少网络文学作品往往经不住推敲,耐不住考验。由于缺乏创造精品的诚意和态度,一些网络作品只要涉及中外历史文化典故、典籍乃至特定时代生活的描写,就会显得捉襟见肘、笑话百出。一个人在文学写作上能否成功,其根本前提是“工匠精神”的具备与否。须知,作品就一块璞玉,不经过反复打磨加工,是不可能成器的。现在的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往往看似故事环环相扣,但却缺少思想,欠缺灵魂,艺术上也乏善可陈。这样的作品,也许能够风行一时,但很快就会被时间所淘汰。此乃网络文学的突出问题所在。

近20年是互联网飞速发展阶段,也是网络文学播种与收获的鼎盛时段。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远超纸质文学作品半个多世纪的总量,时下正掀起着新一轮最强烈、最持久、最普遍的规模生产数量和巨大社会阅读需求。问题需要指出,成绩也不应忽略。通过对网络文学及其产业化的考察可以发现,当我们在文学与产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时,新的通途就被打通,文学将继续发挥其固有的求真、向善、扬美的功能,在当代文学史上写下自己独特的篇章。网络文学巨大的规模和飞速的成长,意味着不断增加的作品和不断涌现的网络写作人才,在这支人数巨大的写作者队伍中,虽然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客观地说也不乏优秀者的存在。例如,近年写出“后宫小说巅峰之作”的《后宫·甄嬛传》的网络作家流潋紫,久演不衰的同名电视剧编剧亦由之担纲。流潋紫是一80后女作家,曾在国内各大文学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及散文,同时也成为各文学网站专栏写手。2007年她写作出版近137万字长篇小说《后宫·甄嬛传》系列四部,由此名动网络,崛起于当代中国网络文坛,被誉为浙江省80后作家群领军人物之一。由于她具有较好的文学天赋和文字表达能力,特别是她对人物和故事的塑造、编织能力,使这名网络写手一跃成为了新世纪网络文学小说创作的拔头筹者,并自如地游走于文学和影视的两个不同的创作领域。《后宫·如懿传》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角度书写,不是从女主人公个体自我视角和内心出发来叙述,小说的视角更为开阔,涉及人物也更加丰满而立体。

蒋胜男的网络小说《芈月传》堪称一部网络文学精品,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成长、奋斗、励志的”史 诗性作品。芈月面对的确是男性主宰的朝野、天下、权力、阴谋,但《芈月传》的作者成功地发掘并塑造了芈月即秦宣太后的正能量及其个性:小至她的个人情感、儿女情长,大到家仇国恨、政经文化。作为刻画女政治家芈月传奇一生的网络长篇小说,《芈月传》通过她与三个男人(秦驷、义渠君翟骊、黄歇)与三个女人(芈姝、魏琰、芈茵)的爱恨情仇,成功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的形象,给观众以正面积极的人格教育和成长启迪。网络小说《琅琊榜》故事元素丰富,以储君争夺为核心,宫廷内,前廷有朝斗,后宫有宫斗;朝廷外,还有江湖门派之争。而故事的缤纷精彩,更体现在赤焰军覆灭、梅长苏平息江湖纷争、誉王太子争夺梅长苏、霓凰郡主比武招亲等诸多内容上。在这些内容中,以梅长苏与霓凰重逢相见不相识最戳泪点。作品生动塑造了誉王、太子、靖王、皇帝、皇后、静嫔、越贵妃、长公主、谢玉、萧景睿、谢弼、梅长苏、小飞流、蒙统领等众多人物形象。

作家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相继写出长篇历史散文集《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华丽血时代》《帝国的正午》、《刀锋上的文明》《帝国如风》《大明朝的另类史》《历史总是叫人惦记》《历史长河的悲喜英雄》《帝王将相的博弈真相》。此外,还著有“新感觉主义”历史小说《玉体横陈》等等。有论者用“四大四小”归纳梅毅作品特点:大历史与小事件;大时代与小细节;大文化与小事典;大英雄和小人物。梅毅的作品可视为一个中国全史,他将大时代、大历史的小故事、小情节抒写出来,挖掘它们的价值,有利于青少年了解中华史、文化人正确地理解中国历史。一般网络写出的东西会很随意,但梅毅即使在网络上的写作也是如此的纵横捭阖、荡气回肠。

酒徒的小说《烽烟尽处》以华北抗战为背景,从一群学生投笔从戎写起,以此展开抗日斗争场面。作者把纪实与虚构结合起来,串接起抗战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描绘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画面。故事曲折而引人,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视野开阔内蕴丰厚。萧炳正的《萧家媳妇》以萧家大院内发生的家庭事务为线索,叙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个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在萧家女人身上的爱情、婚姻、家庭等一系列故事,写出客家妇女善良、克己、 正直、忍耐的优良品质。苏诗桂的《宁子墨那代人》,以1951年广西为时代背景,讲述宁子墨、马春 杏、龙大斌、杨有义等人经历土地改革运动、警卫员生涯、垦殖文工团以及学习、培养等故事。小说主线清晰明朗,节奏紧凑明快,角色塑造鲜明,叙事严谨有序,传奇性与民俗性兼顾,历史感和艺术性巧妙糅合,生活场景人物形象真实,内蕴厚重题材新颖。上述这些网络文学作品,都是诉诸于历史想象的小说,也是网络文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本。

02

尽管如此,细察近年的网络文学写作,凸显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稀缺,基本都镶嵌在玄幻、穿越、异能、二次元等网文叙事的程式化套路中,或在人物塑造和情境匹配上仍盘旋于言情、刑侦、黑幕等于前网文时代就已高度固化和老化了的类型小说模式。当然,也有一些网络文学小说,正在有意识地反映现实人生,介入当代生活。比如,阿耐的网络小说《欢乐颂》聚焦当下社会痛点和都市新生代女性生存焦虑,写出她们寻找自我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和心理。《欢乐颂》对于现实的披露,对于女性人生的描述,赢得不少读者尤其年轻人的共鸣,这也是该小说的价值所在。万派的《网络英雄传Ⅰ—艾尔斯巨岩之约》,讲述大学毕业生在互联网领域艰难而传奇的创业故事,作品内容充实,故事真实,情节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充满正能量。唐慧琴的《日头日头照着我》以一乡镇女包村干部任文秀的独特视角,用朴实细腻笔触和真 实感人鲜活细节,真切展现农村各种矛盾,成功塑造了当代乡镇干部的艺术形象,故事较有生活气息,描写别具一格。骁骑校的《匹夫的逆袭》写一个“小人物”主人公,却显示其不流凡俗的本色,尤其在遭遇逆境时毫不气馁,以饱满精神状态面对生活并感染了身边的人,表现出“小人物”的人性光彩。陈词懒调的《回到过去变成猫》,使用纯粹的“猫”视角,讲述一个惊险中包裹着友爱、温馨与欢笑并行的小清新故事。还有近年通过网络文学大赛涌现出的《复兴之路》《二胎囧爸》《相声大师》《大国重工》《明月度关山》《朝阳警事》《韩警官》《贼警》等优秀作品,说明现实题材与网络文学的有机结合已然绽放出了新的火花。这些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小说,想象力很丰富,立足大众视角,呈现百花齐放特点,与当下多数普通人的情感产生了共振、共鸣,充满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正能量。这些新作品写得活色生香、生机横溢,颇具可读性和文学价值,为网络文学增添了鲜明的时代光彩。

我们知道,网络作家、写手的文学知识获取、作品创作技巧、立意,以及创作资源的积累和开掘,不可能从天而降,归根结底仍是来自我们共同的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库存,来自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来自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火热的现实生活,因此与他们的前辈共处于一个文学/文化共同体。当然,网络文学作家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又是千差万别,他们的写作有着迥异于传统主流文学的异样风情与庞杂视野,这对拓展新的文学发展空间无疑具有强大的拓荒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文学一般不负责历史与现实的社会责任担当和道德伦理教化工作,而更侧重于娱乐休闲功能,因而网络文学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力大大降低。这一点从众多网络作家作品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但笔者以为,此种观点以及在其影响下的网络文学写作是有问题的,是放任自流的自我写作,长此以往是行而不远的,很可能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他们不过是制造了大量的中看不中用的海市蜃楼而已,不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带来实质性的成果和推进。

03

辩证地看当前网络文学创作,虽然有活泼、灵动、自由的一面,但其空虚、悬浮、架空的特征也十分突出:最突出的短板是其远离现实生活,匮乏介入时代的热情和使命感,也缺乏一种总体性把握历史和现实的能力。由此带来的必然是思想表达能力的羸弱乃至阙如。大量的网络小说只热衷于讲一个离奇怪异故事,表达一些肤浅流行观念,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刻批判,也不具备感人的力量和时代的影响力。许多网络文学作者丧失了对自然界尤其社会变化的敏感性和精细观察能力,更遑论有揭示人性和时代本质的抒写能力表现。

由于网络文学几乎不具备纯文学的过滤筛选机制,没有任何门槛,不可避免地出现泥沙俱下、乱象丛生的现象。著名作家麦家曾经一口气读了7部网络小说,他所得到的总体印象是,网络文学作家仍处于一种凭借本能写作的阶段,某种意义上说,还不是一种文学写作。他们的作品,故弄玄虚的成分更多一些,好像“天外来客”一样,充满好奇与想象力,但是与我们的民族和文化以及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能够交融在一起的东西太少,与读者真正实现内心交流的东西太少,更多的是唤醒了身体的本能,而不能将爱与恨等所有复杂的人类情感充分调动起来。网络文学写作者现在急需要做的是,汲取主流传统文学、纯文学的审美思想营养,多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亲密接触,与我们的人民亲密接触,与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统与民族现代化价值诉求亲密接触。网络文学不光要凸显个人意志、一己情趣,不能只是徘徊于穿越、玄幻、盗墓、后宫以及身边事、小风波、小清新、小情调之间,要对国家、民族、历史现实生活有更多的体察与涉入、责任与担当。

直言不讳地讲,现在我们的网络文学最为匮乏的是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要求我们的网络文学作家和写手们要面对人民、面对祖国、面对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而写作。因为,只有立足时代、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真实和思想感情的作品,才会有永久的生命力。诚如作家铁凝所言:世界在远方,世界更在脚下,越是全球化越需要坚持民族化、大众化,越需要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沿着这一思路,网络文学写作者只有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统领,坚定地站在华夏大地之上,深刻认识民族历史和中国经验,深刻认识时代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方向,深刻认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伟大实践,才有希望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学精品力作。网络文学写作者要实现创作的突破与提升,除了在写作上要有工匠精神以外,更应大力弘扬现实主义精神,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看到,不少网络文学写作者为利益所驱动,缺乏现实关切,作品不接地气,匮乏鲜活细节,人物夸张悬浮,题材稀奇古怪,内容自我重复,形式屡落窠臼。不少网络文学作者动辄追求数百万字超大篇幅,“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唯成功论”,导致成批制造出大量文化快餐产品。因此,对于网络文学作家来说,目前最缺的就是现实主义精神,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新生力量,其发展趋势与未来前景未可限量,值得期待。作家和写手们要有所作为乃至大展宏图,就不能停留在闭门造车、恣意杜撰的层面,而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体察国家、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嬗变。实践证明,举凡能够震撼人心流芳百世的作家作品,都是超越了小我,超越了自我。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一度过分强调文学告别宏大叙事、躲避崇高而回归小我、抒写自我,否则就是“假、大、空”,如今反思一下,也许有些矫枉过正。中外文学史上,恰恰是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我”形象书写,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文学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尊崇,并得以流传下来。质言之,网络文学写作其实与传统文学写作没有根本冲突,除了作品载体传播渠道的不同,它们都应该也可以充分反映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风云,向人民群众报告所发生的重大事项,都应该坚守现代意义上现实主义精神。

现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理论阐释上应该是作家们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人类理想的文学表达。柏拉图说,艺术作品是“影子的影子”。罗兰·巴特也表示,文学就是人类“语言的乌托邦”。从柏拉图到罗兰·巴特,其实都是在强调,文学艺术本质是对人类理想的一种特殊呈现。正因如此,无论是传统的纯文学写作,还是网络文学写作,其实都是人类理想在文学语境中的一种特殊传达,是人类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对于理想境界追索的话语转换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尔库塞所说的“在其先进的位置上,艺术是大拒绝,即对现存事物的抗议”,显示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此者何也?辄因通常的情形下,现实生存与作家内心的精神意愿往往相抵触,所以作家需要通过拒绝和抗议,来展示其内心的真实与理想的追寻。这是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必须拥有理想追求、理想情怀的内在原因。因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没有什么不同,它也应该对人类的理想负责,也应该致力于寻找人类内心深处的光荣和梦想的语言表现形态,并且借用这种语言表现形态,帮助人们摆脱现实存在的内心焦虑和身体困扰,寻找抗争现实苦难的生存勇气,确认生命的积极意义和内在动力,探讨并反省人类与自然、历史、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理解人性内在的丰富和繁杂,并不断创作出现实与理想交融的文学作品,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某种本质追求,当然也是现实主义的精髓之所在。

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也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现实主义精神导引下,呼应当下中国人新的生活状况,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德国批评家本雅明在其发表于1936年的论文《讲故事的人——论尼古拉·列斯克夫》中指出:“写小说意味着在人生的呈现中把不可言诠和交流之事推向极致”。基于此观点,网络文学作家应该意识到,小说在故事终结的时候开始,而不是让文本自始至终被淹没在眼花缭乱的故事海洋里。当然,讲好故事对任何从事小说写作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博尔赫斯有言,富有曲折的故事是小说美德的体现,因此即便在声称放逐故事的实验小说的实践者那里,我们也会看到故事的幽灵。现代性的经验会带来新的个人故事,而新的故事会为新的小说提供支撑。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现代和后现代种种“后设”叙事实践之后,再度召唤和回归故事书写,实乃情理之中。但这种故事书写的轮回已经和传统中的故事书写有所区别,它必须紧密呼应我们今天置身其中的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问题,看到中国从一个被动的回应者“豹变”成参与全球秩序建构的主动者这一新的形势,因应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新鲜经验,为网络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拓展新的空间。

在现实主义精神的导引与鼓舞下,网络文学写作者应注重和改进创作态度、方法,脚踏实地实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确立重塑民族整体人格的定力与决心,告别围绕商业利益需要、迎合市侩口味的粗鄙写作。其实,网络文学有话题也有读者,“得网民者得天下”的说法,更让我们对它不敢小觑。网络文学作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写作者,而网络平台的好处就在于,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挥洒自我之才华。有人预言,将来打败纯文学写作的肯定是现在的网络写手。但我以为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网络文学作家应该自觉、自信,与传统文学、主流文学携手共建,取长补短,努力实现价值观、审美观、创作观以及写作方式、传播方式的链接与融合,站在时代的高度,重建网络文学价值,赋予网络文学更深更广的历史内涵和生活内涵,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属于现实的、心灵的文学精品,引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走向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中学生可以接触网络文学吗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