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分析

2018-03-07 14:58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复调音乐奥尔加记谱

秦 励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综艺系,安徽 合肥 230601 )

一、复调音乐的产生

根据格罗夫词典的解释,复调音乐(Polyphony)一词的定义为:“一种由多声部构成的音乐,这些声部中的部分或全部,在一定程度上做独立运动。”[1]Polyphony来自于希腊语,意思为“多音”。复调音乐的出现与乐器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古希腊时期的主要乐器之一阿夫洛斯管,据考证可以发出多音。而早期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Organum),根据词形可以看出与中世纪时期的主要乐器管风琴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复调音乐其最早的出现时间现难以考证,但是,欧洲中世纪单声音乐特别是宗教单声音乐向复调转化的道路,脉络是较为清晰的。

多声部音乐的初级形态,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中,并非西方独有。但是欧洲中世纪中期中南欧地区教会音乐的发展演进,可以认为是西方复调音乐后来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八九世纪也大致可以认为是西方复调音乐的源头。

二、中世纪复调音乐的演进——素歌的蜕变

(一)素歌的出现

中世纪的欧洲,处于极端的宗教控制之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基督教的影响。宗教的仪式离不开音乐的辅助,人们认为音乐可以增加圣诗的感染力和庄严性。素歌便是这个时期最早采用记谱的单声部音乐,也称为单声部圣咏。

素歌是一种纯旋律的单声部音乐,没有伴奏。旋律进行平稳,多以级进为主。由于记谱法的原因,最初素歌准确节奏形态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这些音乐的音符时值,或许也有少量的长短变化,但是多数情况下基本是均等的。素歌的歌词内容是圣经中的经文和赞美诗,吟诵的音调使得声音远播,充满敬畏和庄严。

作为宗教仪式音乐的素歌成为作曲者们复调创作的实验田,几百年间,它由单一线条逐步向多线条发展,伴随着愈来愈复杂的对位技术,最终孕育出辉煌的复调时代。

(二)素歌的变形

大约9世纪左右,欧洲宗教音乐出现了最早的复调形式——奥尔加农。这是一种以素歌为基本材料,附加其他声部的支声复调形式。附加声部最初在素歌声部的下方以四度、五度或者八度的音程关系,平行或反向进行。后来,出现另一种风格的奥尔加农,附加声部被放置在素歌声部之上,并进一步出现多音对单音的较为高级的复调形式。

12世纪之后,在欧洲音乐的记谱中出现节奏模式,有较为灵活的节奏处理。这种模式在复调音乐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一种叫做迪斯康特的复调音乐,影响较大。他的主要特点,就是在素歌中采用了节奏模式,以及一对一的音符织体,并有一定的句法结构。

人工湿地是为了处理污水而人为设计的污水处理技术。由水——土壤——植物——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在物理、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下满足污水的有效处理[31]。

13世纪左右,有曲作者在迪斯康特中的简短片段中,在第二声部加入新歌词,发展出一个新的复调音乐类型——经文歌。这种体裁一般为三个声部,声部更为独立自由,复调化鲜明。新加入的歌词往往并非宗教内容,而素歌本身也经常变得不再完整。于是,它不再仅限于教仪应用,而是逐步走向世俗。

三、中世纪复调发展的文化动因

回顾整个中世纪音乐,可以如此归纳:从9世纪开始,漫漫500年,是素歌圣咏逐渐由简入繁、逐步被修饰的过程。在形式上,从单线条向多线条演化,从平均时值向节奏模式演化。在内容上,从纯粹宗教经文向与世俗混合的方向演化。这样,到中世纪末期,欧洲的复调音乐完全占据音乐文化的主流。无论是弥撒曲、经文歌,还是叙事曲、回旋诗、牧歌、猎歌,大量宗教性质和世俗性质的体裁,均采用更为复杂的复调形式。这也是人类音乐文化中一个仅有的特殊现象,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复调音乐出现,但是从未有过如欧洲这样长期、大范围、多体裁的复调音乐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3个方面。

首先,这是由西方文化的特质造成的。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不懈地追求真知和真理、勇于开拓和探索的科学精神。欧洲文明发源于希腊,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诸多哲学派别本体论中的认识世界,崇尚科学与理性,善于抽象思考,是欧洲人古老的文化表现和思维习惯。而复调思维实际上就是理性精神在音乐中的集中体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复调音乐是音符的排列游戏,是由理性构造出的复杂而宏伟的音乐建筑。尽管漫长的千年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其间科学受制于神学,理性思考让位于盲目崇拜;尽管罗马教皇出于“教义和经文应该清晰”[2]的目的,一度批评和阻挠复调音乐的发展,但是,作曲者内心对于新奇事物和新鲜知识的追求,却难以被磨灭,不可抑制的创造性造就了音乐形态在数百年间的沧海桑田,人的理性精神在复调音乐中得到了淋漓的展现。

其次,乐器的使用启发了人们对于声音的思考,拓展了人们的听觉思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要求。

以宗教为核心文化的中世纪,在乐器的发展上有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以管风琴为代表的键盘乐器的大量应用。

中世纪的欧洲,乐器的使用在世俗和宗教范围内都已经很广泛,出现了多种弹拨乐器、弦乐器、管乐器和键盘乐器。从目前的资料看,很少发现单独的器乐曲,说明当时的器乐没有独立于声乐而分离为独有的表演形式,而是更多地应用于舞蹈和教仪的伴奏当中。在宗教场合的音乐伴奏上,由于很多器乐是从东方传入,出于对异教的反感,这些乐器常常被禁止使用。而从罗马继承下来的管风琴,便成为最受许可的教堂乐器,管风琴成为大量教堂的常规设备。

在世界范围内,各地区在历史上都曾发展出形态各异但原理相通的各种管乐器和弦乐器,唯独在欧洲曾盛行具备更高制作工艺的键盘乐器。管风琴的雏形于中世纪之前便有出现,并于中世纪中后期逐渐发展成熟,体积和音域都得到更大的拓展。

作为广泛使用的键盘乐器,它的多声部特点和和声音响,无疑对教会音乐的创作者有着很大的启发。从乐器演奏中,他们感知到多声的线条感觉和和音效果,从而引发思考和实践,在声乐演唱中运用复音手法,进而一步步发展出复杂的对位,这是可以想见的合理的逻辑推及。欧洲作为复调音乐的主流地区,也是键盘音乐的发源和盛行地区,笔者认为,这种地缘与事件的重合不是巧合,而是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第三,复调音乐之所以在欧洲发展和流行,和宗教内容本身有着很大的关联。“10世纪以来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对待教会音乐的那种热忱和冲动,才是导致西方复调音乐得到独特发展的真正根源。”[3]为了使经文和诗歌更具感染力和空间感,产生了最初的四五度或者八度平行或反向的支声复调,而宗教仪式中这种复杂的应答与唱和的环节,又为复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到12世纪时,复调音乐已经完全脱离早期的即兴演唱,发展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艺术手段,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宗教仪式。

四、中世纪复调音乐的历史影响

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是人类音乐思维方式的一次革命,是对复调性、多层次音响思考的一次积极推动。音乐从线性走向立体,犹如由平面图形发展为宏伟的多维建筑。中世纪之后,这种思维由声乐领域进一步推进至器乐领域,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能力。

复调音乐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多个旋律线条的结合,给音乐创作带来一系列需要考虑的新课题。除了在音乐思维和听觉审美上带来的巨大拓展与改变,它还对音乐创作技法的发展产生诸多的积极影响,直接推动了多个技术环节的变革与创新。

(一)节奏

不同声部,特别是音符时值不同的声部的结合,必然带来节奏类型的丰富,对于记谱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奥尔加农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一种有量奥尔加农,也被称为迪斯康特,这是一种可以表明各声部关系的新记谱法。作曲家可以从各种音符的组合形式中判断音符的时值长短。具体方法是采用一种叫“连音符”的记谱体系,由两到四个纽姆音符标记组成,即表示音高也表示一定的节奏。

13世纪,随着复调音乐的发展,这种连音符的记谱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声部更复杂的经文歌的节奏要求,因此出现了更为精确的新的确定时值的记谱方法,即有量记谱法。1280年,德国理论家弗朗克写下《有量歌曲艺术》一书,书中提出一种新的节奏记谱法,即用各种形状各样的长短音符,表达特定的节奏含义。经过一些理论家的共同努力,到13世纪末,复调音乐的记谱法已经基本完备。

(二)和声

和声学作为研究和弦运动规律的学科,是音乐理论中的重要门类,和声技法也是多声音乐时代最重要的作曲技法之一。而和声思维的诞生,必然依赖于复调思维的扩展。复调对位必然会在纵向上产生多种音程组合,进而形成多种和声关系。可以说,没有多声部音乐,便没有和声学的产生。

复调音乐产生之初,人们在声音的协和接受度上较为苛刻,如早期奥尔加农中,声部间就多以四度、五度和八度音程关系为主。后来,在另一种以长音对位多音的华丽奥尔加农中,持续音声部与流动声部之间便有了多种音程的碰撞,包括二度、三度等等。中世纪后期,人们对于音程和协度的听觉审美有了更多的体验,三度、六度音程被广泛使用,和弦的雏形开始出现。到13世纪,在很多经文歌的曲谱中,已经形成有着段落划分意义的终止式,其典型模式是三六度反向解决到八度。中世纪之后的数百年间,从尼德兰乐派的多位作曲家到巴洛克时期的巴赫,在他们的创作中,在乐曲的很多关键位置,已经形成清晰的三和弦结构,并根据和弦的倾向性选择,使音乐的调式从中古调式逐步走向大小调调式。由此,西方音乐表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而这一切,都是中世纪复调音乐产生的后果。

(三)体裁

复调音乐的产生,也直接催生了多种音乐体裁。从简单的奥尔加农,到声部复杂的经文歌,再到更加宏伟庞大的弥撒曲,复调线条的横向和纵向的不同形态的组合,产生了多种艺术魅力的音乐体裁,让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

复调音乐的特性使声部模仿成为可能,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模仿性作品体裁。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在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中出现了卡农的概念,在一些弥撒曲中,素歌作为定旋律,以不同的节拍单位在不同的声部出现,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卡农模仿。再往后数百年,在进入巴洛克时期之后,模仿复调更加成熟,孕育出以八度模仿为主的创意曲以及以五度模仿为主的赋格曲等多种音乐体裁。

(四)作曲技术

复调音乐的独特形式,也促进了作曲技法的发展。多声部独立线条的结合,激发了声部模仿、声部交叉等作曲技法的应用。素歌作为定旋律,广泛的存在于中世纪之后的弥撒曲的创作中,积极影响了主题发展和固定低音等作曲方式的思考和使用。出现于中世纪后期复调音乐中的等时值技法,至今仍然是最常见的作曲技法之一。

从西方文化的整个进程来说,中世纪的文化影响无疑是消极多于积极。顽固而愚昧的宗教统治,对科学和自由精神的严厉禁锢,造成这近千年的时代阴暗而文化荒芜。但是,整体的文化落后,并不能完全掩盖某些文化领域在部分时期取得的客观进展。中世纪中后期,欧洲音乐在理论探索和音乐创作方面,仍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其中,尤以多声部复调音乐的成就最为瞩目。它的出现与发展,是西方文化本质在音乐理解上的反应,也与乐器学和神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影响了整个音乐史的进程。在其后的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高度繁荣,对位技巧高度发达,西方音乐进入复调时代。古典主义时代之后,尽管人们音乐审美的观念发生改变,明晰而简洁的主调音乐渐渐成为主流,但是复调音乐的思维并没有被丢弃,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更为强化。复调音乐依然作为单独的体裁,或者作为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赋格段的形式,出现在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中。主调音乐的形式外表中,也常常隐含着复调进行的逻辑,比如低音线条的旋律化设计,以及隐藏着旋律的节奏化音型的使用。“声部线条所形成的偶然性的结合,在作曲家的思维中,绝非偶然。”[4]在20世纪的音乐中,充满了现代主义和先锋主义的大胆尝试,其中也不乏很多新的复调思维的出现,比如不同节拍,不同调性的线条对位,以及以里盖蒂为代表的微型复调的作曲实践。

中世纪距今遥遥千年,但是由彼时发端的复调音乐如丰沛长河渊流不断,成为我们音乐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内容。对复调音乐的发扬与创新,也是每一个当代音乐人都应该积极思考的永恒课题。

[1] 萨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74.

[2] 邦兹.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7.

[3]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7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5.

[4] 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42.

猜你喜欢
复调音乐奥尔加记谱
俄罗斯画家在水下作画
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分析
作曲技术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复调音乐教学探讨
从有量记谱法到工尺谱
作为文化的记谱方式
基于律制、调式、记谱及社会学角度的中西方音乐元素比较
复调音乐形式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体现
记谱法研究文献综述
复调音乐的认识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