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风格成形简析

2018-03-07 16:49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330201
文化产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胡服魏晋汉族

丁 莺(江西服装学院 江西 南昌 330201)

魏晋时期服饰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寒门与上品士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社会氛围极度压抑,人们开始在精神上追求极度自由和享乐。服饰作为“贵贱”的标志,在魏晋历史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流行风格。第一种服饰风格是在两晋时期出现的褒衣博带的服饰风格,第二种是在南北朝时期,战乱与民族迁徙使汉胡服饰文化互相影响。两晋时期,虽然汉族统治者遵循秦汉旧制,但是受到当时社会上盛传的玄学、道教影响,在文士中出现了崇尚虚无、蔑视礼法、放浪形骸的风气,这种精神追求和社会风气又被他们表现在服饰方面,从而出现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褒之博带”服饰风格。这种风格的服饰以大袖衫为主,式样宽松,在着装时将前襟敞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山阳县的竹林七贤就是当时的典型代表人物。

魏晋时期服饰风格形成的原因

这种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当时朝廷的腐败也有很大关系。晋武帝作为西晋开国皇帝,在建国之初颁布法律,依法治国,并发展生产,废屯田制,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但在其灭吴后就开始不思进取,荒废朝政,荒淫无度。西晋官员从上到下无不骄奢淫逸,《晋书·何曾传》中记载了宰相何曾在饮食上面 “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而且皇帝每次举办宫廷盛宴的时候何曾都食不下咽,认为这些菜色不如自己的饭菜味美,皇帝也特许他每次自带饭食;在《汰侈》中记载的王恺和石崇斗富的故事也广为人知,故事中提到当得知王恺家刷锅用的是饴糖(就是以大米或小麦发酵而成的麦芽糖)后,石崇立刻就命令家中仆人用蜡烛当柴火烧饭,更安排十几个奴婢穿上等服饰在厕所里服侍客人如厕更衣。晋武帝听说后非但没有制止,还称许这种斗富行为,这种豪门的奢靡生活与庶人的穷困潦倒的生活在当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加上魏晋时期官场选拔制度以汉朝的“察举制”为主,这种选官制度的腐朽性和不科学性显而易见,不以个人能力和德才表现来选官取贤,而是以出身、血缘和门第来确定地位,授官用人。这就导致了士族把持朝纲,任何官员的选派都是士族出身或与士族有利益关系。这种只重门阀,不论才智的做法使得当时许多寒门文人意欲进贤又因身份得不到重用,内心凄凉,由于无法实现个人理想,他们只好沉迷于饮酒、奏乐、吞丹等活动,在服饰穿着上用放荡浪行来表达自身的悲愤压抑之情,以此表达对封建礼教朝廷的不满。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当时文士普

遍流行食用“五石散”,大量食用后会产生神志亢奋、身体发热的现象,因而当时服饰流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以便食药后身体散热。同时随着当时佛教、道教广为传播,玄学之风盛行,文士们都在追求“无为”和“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强调返本归真。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东晋墓拼镶砖画中的竹林七贤在服饰上袒胸露臂、披发跣足图样,竹林七贤作为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不拘礼教,反对当时掌权的司马氏,也是褒衣博带服饰风格的代表人物。《魏晋记》中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裸袒箕踞。”

魏晋时期服饰演变的阶段

魏晋时期的大袖衫风格演变共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早期的西晋时期以交领为主,交领是汉族的传统样式,后来发展为对襟的样式,这种衫与汉代时期袍服外形差别很大,汉代时期男子以袍服为贵,其特点是袍的袖端是向内收敛的,并装有祛口,而衫没有祛口,袖口宽敞。袍早期用的面料较厚或是双层面料,衫用轻薄的面料做成,在当时不仅是便服,也被人们作为礼服来使用。从衣饰图案上看,魏晋时期人们喜欢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条勾画组成几何图案,呈现出方格纹和夔纹式样。虽然这种类型的图案在汉代就已出现,但并未形成时尚,到了魏晋才成为服装面料的主流图案,圆圈与点的图案在秦汉时期并未出现,这种图案是受西域的胡服影响。从款式上看,衫最大的特点就是袖子宽博,着装后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这种服装为文人雅士提供了“超脱凡俗”的效果,符合当时的审美思潮。

二是自司马氏偏安长江以南建立东晋之后,随着北方的鲜卑人、羌人、匈奴人纷纷入主中原后,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汉胡杂居,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互相碰撞、相互影响,形成两种式样。其一是原来的汉族统治阶级的服饰风格和做法被少数民族吸收并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当时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本身以胡服为代表的民族服饰色彩和款式较为单调,无法用来区分和彰显当时作为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权势,特别是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因为极度推崇汉服制度,强行推动了自上而下的服饰改革。其二是胡服的实用功能比汉族服饰更强,胡服式样比汉族服饰紧身短小,且下身以直裆裤为主,这种服饰便于劳动人民日常劳作,因此这类宽松肥大的服装最早是在汉族劳动阶层盛行起来。

南北朝时期随着胡服盛行,服饰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南北朝时期汉人出现了一种名为“裤褶”的流行服饰。这种服饰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最早在《魏志·崔琰传》中就记载了魏文帝在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就穿过裤褶去打猎,到了晋朝,这种服装天子百官都可以穿。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这种大袖自两晋开始一直是汉人喜欢的样式,下身的肥管裤与大袖衣的袖子互相呼应,特别是到了南朝时期衣袖和裤管剪裁更加宽大。由于这套服饰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高腰款式,穿上以后给人一种修长的感觉,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当时营养不良导致人们身材普遍偏矮的缺憾,符合当时汉人的审美观念。

魏晋时期的服饰在整个中国历史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历史地位,承上启下,开辟了新一代的服饰风格。魏晋时期服饰文化的变化与前代相比有着积极进步的改进,其所表达的美学修养可以称之为“雅文化”,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新文化,追求超尘脱俗,使中国传统服装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中国服装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胡服魏晋汉族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浅谈唐诗中的胡服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胡服东来①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再議胡服騎射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