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暗恋桃花源》节选喜剧浅析

2018-03-07 17:58张玮瑜
文化产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春花桃花源喜剧

◎张玮瑜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经典的悲喜剧,其中《桃花源》部分讲述了一段滑稽可笑又富含深意的“武陵三角恋”,老陶无法忍受妻子春花与袁老板偷情,选择了逃避,来到桃花源中,受生活在那里的白袍男女感化,回到家中却发现春花与袁老板的生活并不幸福。当他想重回桃花源时,却再也找不到来路。《桃花源》的精彩演绎与刻意的场景“打破”和“转换”,引起观众不断“发笑”,在笑声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现实矛盾与人生思考。

一、人物形象

《桃花源》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体现“丑”的特点的人物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丑在滑稽中我们是感到不快的;我们所感到愉快的是,我们能够这样洞察一切,从而理解,丑就是丑。既然嘲笑了丑,我们就超过它了。”[1]喜剧中的“丑”,不仅指外貌的丑陋、身体的缺陷和卑劣的品质,其外延泛化为一切具有负面意义、否定性价值、会对人类的自由产生阻碍的事物。而《桃花源》中,老陶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丑”的集合。

老陶中等身材,其貌不扬,形容邋遢,不善言辞,对外作为渔夫而捕不上大鱼;对内作为丈夫而不能进行床事。戏剧一开场,老陶无能,他三番四次想打开酒瓶的瓶塞却始终失败,这与后来春花轻易拔开瓶塞形成鲜明对比;明知妻子与袁老板偷情却只能认命似的逃离开,一味退让可见他的软弱。在物质、地位和性(本能)这三种价值需求中,老陶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的身上融合了各种“丑”的特征。正是老陶的以丑为美,将丑伪装成美,在倒错中显示真实,在无意识中呈现出外现的“丑”,引发了观众的笑。

在《桃花源》中,所有人都有缺点。春花庸俗泼辣,与袁老板偷情,无视婚姻爱情的忠贞。袁老板为人轻佻,往情人家里送棉被,手段狠辣,提出要老陶去充满危险的上游捕鱼,后来又迷上赌博以致家财尽散。还有顺子,言行无知,一本正经地介绍“蒙太奇是一个法国人”,让人捧腹不已。

《桃花源》中人物的丑陋,让观众发笑之余,还会进行理性的审美与反思。段宝林认为:“丑只是喜剧反映的对象而已。对象不等于内容,艺术内容中更重要的是对描写对象的审美感情和审美态度。”[2]我们嘲笑老陶、春花、袁老板,不仅是被他们的表演所逗乐,更是我们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反思缺陷,对否定因素的批判和对内心的自省。

“喜剧是人类反思自身、超越现实的重要方式,美学喜剧性的核心是喜剧意识。”[3]喜剧让观众在欣赏喜剧的过程中进行价值判断与审美,最终实现在现实社会中的更美好的改变。观众嘲笑剧中的人物,既是在表达对否定性人物的鄙视与指责,也是在反思审美主体意识到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二、表现手法

喜剧通过滑稽可笑的艺术形式,展示丑恶、落后与美好、进步事物之间的矛盾,对被否定的事物进行讽刺,表达蕴含的深刻思想。“喜剧将那无意义的撕碎给人看”[4],从而引起人们的厌恶与自省。

夸张。夸张是指将正常的行为动作放大,在“失真”的环境中通过不和谐的言行暴露“丑”。如《桃花源》一开场,老陶咬不动大饼,愤怒地把两张饼扔在地上,一边连踩带跺,一边大嚷“踩死你”。歇斯底里的叫喊和夸张的演绎将人物性格中消极的一面放大,让观众更直观地发现“丑”。

误会。误会是指喜剧刻意安排的理解上的交错,从而制造出矛盾冲突。老陶回家后,想带春花和袁老板一起去桃花源生活,然而春花和袁老板却以为老陶是回来索命的,认为桃花源其实是噬人的阴曹地府;在明确老陶真的还活着后,又以为老陶精神失常了。三人的误会与行动组成一段闹剧,深刻地反映出现实对“桃花源”——理想生活的怀疑。

重复。重复是指喜剧中的台词、动作或情景反复出现,由此起到强调和呼应的作用。如袁老板重复讲述伟大的抱负,“让我们这些延绵不绝的子孙,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左手拿着葡萄,右手捧着美酒,口里含着凤梨”。由于《暗恋桃花源》的叙事时空交错,重复的表达能将不同场景连贯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增强观众对人物“丑”的感受。

讽刺。讽刺是喜剧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以批判和否定丑恶为旨归。往大的来说,《桃花源》整部喜剧都在进行讽刺 ;往小的来说,作为一种表现方式,讽刺主要通过言语和动作揭露并抨击丑恶。如春花和袁老板借“鱼”小暗指老陶的生殖缺陷,带着一些恶趣味,又直指要害。

“真正喜剧性的(笑谑的)东西分析起来之所以困难,原因在于否定的因素与肯定的因素在喜剧中不可分地融为一体,它们之间难以划出明显的界限。”[5]喜剧的否定性因素不像悲剧那样赤裸裸地将罪恶、死亡、毁灭摆在眼前,而是隐藏在喜剧的笑声当中。观众要在笑声中发现“丑”,理解喜剧的内涵,很大程度上依靠喜剧要素的有效表现。因此,喜剧是“丑”在台前表演,然后美嘲笑“丑”,将“丑”压倒,让观众在其中实现审美超越。

三、内涵分析

《桃花源》体现了讽刺批判精神和自由狂欢精神。一方面,该剧通过讽刺“丑”,批判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观众在笑声中以旁观者身份反思现实婚姻生活正确的幸福观和反省人性格软弱妥协的弱点;另一方面,喜剧摆脱外在束缚,高扬人的主观精神,对现实黑暗的批判与否定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是肯定与否定、赞美与批评、建设与毁灭、死亡与新生的融合,肯定人的价值,让观众从喜剧中追求自由。

在《桃花源》尾声,老陶终于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当他心灰意冷想回桃花源时,却发现再也找不到归途。“世界对情感的人来说是一出悲剧,对理智的人来说是一出喜剧。”[6]喜剧带给人的冲击不及悲剧的强烈,却更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观众对喜剧发笑,也保持着理智的审美距离,观众无论在剧中如何大笑,剧终时都会有一种别样的清醒。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剧中的人物,却又清楚地意识到话剧所展示的矛盾来源于现实。老陶希冀平静美好的家庭,春花想要更好的婚姻生活,袁老板有一个伟大的抱负,所有人都在追求,但都失败了。

“喜剧永远是可笑的——这正是喜剧特征之所在。与此同时,喜剧与可笑又不同,它具有社会意义,与建立正面的美学理想相联系。”[7]桃花源是虚幻的,但喜剧反映的社会中家庭、爱情、自由的矛盾植根于社会现实。人的性格的弱点导致了老陶与春花婚姻的悲剧;春花放弃老陶而选择与袁老板生活,但生活却变得更加痛苦,可见现实中家庭生活的矛盾有其必然性;老陶在上游的发现让他窥探到桃花源的纯洁,但想折返时却徒劳无功,体现理想的美好与不可企及。

猜你喜欢
春花桃花源喜剧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春花依然盛开
《桃花源记》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又见春花遍地开
喜剧世界
让汽车开到终点不停车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美丽春花